两岸合拍片:机会与挑战◆文/岳豹《交流杂志105年2月号第145期(历史资料)》
- 更新日期:112-07-12
侯孝贤导演首度执导的武侠艺术电影《刺客聂隐娘》半数资金来自大陆影视公司挹注;台湾制片人李烈的影一制作所与大陆游游影业结盟,将共同拍摄十部电影……。 一则又一则的新闻,报导的不只是一个接一个的两岸影视合作计划,也意谓越来越频繁的两岸影视产业合纵连横:以大陆雄厚的资金结合国内引以为豪的文创实力、不受拘束的自由想像视野,开创华语电影新气象。
两岸合拍片百花齐放
文化、地缘、人才和市场等因素,促成两岸三地合拍片市场方兴未艾,论类型,以历史/动作片数量最多,其次为剧情片、爱情片、喜剧片、魔幻片等。 两岸影视交流超过二十年,早期台湾电影公司因大陆的廉价劳力、山水建筑,为节省人事及拍摄成本、取景等因素,前往大陆拍摄,也直接、间接为大陆培养许多幕前明星及幕后工作人员。其后,国片不景气,电视圈因频道开放太快、过度扶植本土剧等因素,大批演员、技术人员远走大陆开创事业第二春。 近年因大陆加速经济改革开放,内需市场瞬间暴增,吸引大量外资涌入,造就无数企业集团、亿万富豪,热钱不断进入影视产业,加上官方扶植电影产业,在各地增设电影院,扩增内需市场,电影年度总票房从百亿(人民币,下同)快速增长至二○一五年四四○‧六九亿元,仅次于美国,稳居全球第二大市场。大陆自制电影更高达六八六部,不仅吸引美、英、法、日、韩等十三个国家或地区先后和大陆签订合拍协议,对好不容易重新复苏、佳片不断,却往往被拍片资金所苦的国内影视业者来说,更是值得开发的市场。 近年来两岸合拍的电影片亦逐渐增加中,已渐有不错的成绩,从一九八九年两岸首次合拍电影《小熊猫》至今,计有八十六部合拍片,占大陆合拍片产量一一%,数量仅次于香港,居于第二位;一九九一年~一九九五年是黄金时期,计有二十部合拍电影,其中多部在国际影展中大放异彩。 虽然中间一度因国片市场沉寂,产量锐减,以致合拍片产量随之下滑,但随著近年大陆电影市场蓬勃发展,国内电影市场借由魏德圣导演的《海角七号》、《赛德克‧巴莱》、《艋舺》、《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纪录片《看见台湾》,乃至二○一五年的《我的少女时代》等片,找回昔日风华,甚至更上一层楼,两岸电影交流也打开新局面。 二○一五年,两岸合拍片数量与类型明显增加。例如任贤齐、舒淇、狄龙等人主演的《落跑吧,爱情》,猪哥亮、林心如、李东学、寇世勋、林美秀主演的《大囍临门》以及《刺客聂隐娘》等两岸合拍片在大陆上映。其中,宏达电董事长王雪红投资的威望国际娱乐,与大陆天津世纪乐成、韩国CJE&M合作,台湾导演陈正道执导、陈柏霖首度监制并与鹿晗、杨子珊主演的奇幻爱情喜剧的《重返二十岁》,票房一举冲上三‧六五亿元,是首部在大陆票房破亿的两岸合拍片。
大陆出资 台湾提供创意、人才
目前两岸合拍片不外乎资金、人员与技术方面的合作,大陆凭雄厚资金实力,积极吸纳全球人才与创意,促使影视、娱乐产业多元蓬勃发展。二○一五年兴起的IP浪潮(知识产业的品牌概念)、影游(电影与游戏科技)跨界合作、网路新媒体的推波助澜,更让电影市场爆出四四○‧六九亿元的规模,也让两岸合拍片进入新阶段。 但受限国内经济,以及产业对电影投资不足的影响,两岸合拍片目前处于大陆提供资金,国内供应剧本创意、幕前幕后专业人才的阶段,其中,各县市为推广观光,提供影视业者辅导金、协拍服务功不可没。 台北市电影委员会总监饶紫娟表示,一般来说,国内提供的协拍服务,除了一般熟知的协助取景、申请各种官方文件外,还会推荐国内导演、剧本及拍摄团队。由于国内电影产业人才济济,年年都有优秀国片在全球各大影展获得荣耀,以人口比例来说,国内真的是产生电影大师最密集的地方,因此,吸引全球各地的电影团队要求合作,包括越来越多的两岸合拍片。 据台北市影委会统计,二○一三年~二○一五年已协助六三五部电影在台北市拍摄,其中有一一○部是两岸合拍片,例如二○一四年协拍的九十六部电影中,就有四十六部是两岸合拍片,数量惊人,二○一六年已向影委会提出协拍申请的两岸合拍片更多,尤其是积极布局线上电影产业的爱艺奇、搜狐、乐视等大陆影音平台业者,均已向影委会提出申请;而近年并购欧美电影公司、院线的万达集团,也已和影委会接触,提出协拍需求,征询合作意向。
冲突与挑战
表面上看来,随著大陆市场规模扩大,资金涌入、对电影吸纳量大幅上升,两岸电影交流及合作升温,台湾电影工作者不论单兵出击或合拍合制,在大陆看到了更大的资本运作及制作规模,同时获得合理具利润的报酬;对岸影视项目来到台湾摄制,除了独有的景观及风土人情,制作成本也比在美国及大陆本地合算。 但在这片荣景的背后,问题也逐渐浮出台面。其一,两岸合拍片往往无法同时讨好两岸观众,这不仅是地域生活习惯、价值观与特殊惯用语等差异所造成的问题,更多时候是影人本身的价值观与心态导致的问题。 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的副总经理徐淑君透露,在审批剧本时,往往看到的是纯粹台湾本土电影的架构,但为了取得大陆资金,加入与大陆有关的剧情或大陆演员,以符合所谓「两岸合拍片」的条件,剧情不协调,看起来就像是件已完成的毛衣,另外加了贴布,过于生硬。 其次,部分大陆的影视公司提出合拍片申请,藏有不正当的陷阱。饶紫娟表示,各县市政府基于推广观光及扶持国内影视产业的政策,提供数额不等的辅导金、补助款,曾听说过大陆有部分不肖业者会假合拍片之名,骗取辅导金。以台北市影委会为例,申请辅导金的条件之一,就是要以台北市的城市行销为内容,将台北市的街景风貌纳入电影中。但有些团队拍摄完毕、取得辅导金后,在大陆上映时,却剪掉得以代表台北市的多个镜头,让观众看不出这是在哪个城市取景,失去原先的补助意义,各县市政府也拿业者没辄。 其三,国内人权、工作权保障意识抬头,加上泛政治化的影响,合拍片受到不少的冲击。业者私下透露,曾有大陆影视业者率合作多年的动作片指导团队来台工作,国内的武术指导认为没有保障本地影人的工作权,愤而纠众砸场,若非警方及时介入,差点酿成流血事件。 其四,工作不等价。有制片人忧心地表示,大陆市场蓬勃发展,一部电影的拍摄成本,动辄上亿元,国片平均不足千万元,拍摄时常捉襟见肘,当然无法给演员、工作人员太高的酬劳,许多顶著影帝、影后头衔的演员,片酬甚至还停留在十年前的水准;大陆业者也知道此事,所以给付的酬劳与大陆的演员、工作人员相比,往往差了一大截,造成同工却不同酬的不公平现象,却也无法可施。 国内工作人员还大吐苦水,表示酬劳低就算了,有时候碰上不良业者,电影拍完后,不依合约给付台湾工作人员的薪酬,甚至有业者谈合作之初,就先要求国内工作人员勘景、代为找演员、代约到公部门谈合拍,等一切底定后,就直接砍酬劳,协拍团队抗议,业者甚至取消合作,协拍团队落得一场空,由于无力跨海到大陆追讨,辛苦血汗钱一毛都拿不到。 而最惨的是停拍问题。据业者私下透露,大陆官方审查制度或政治风向,严重影响电影的拍摄时程,原本就可能随时停拍、复拍或缩短、延长拍摄进度;更麻烦的是两岸关系时紧时松,早已习惯「观风向」的大陆影视业者会依官方「态度」,决定合拍片的动向。例如二○一五年年初,台北市长选举结束后,先后有十一部电影以剧本修改、审批还没过关、演员档期等原因停拍、撤拍,当时曾传出与柯文哲当选、北京当局低调观察后续发展有关,但没有证据可以证实,只是已空下时间配合拍摄的大批本土工作人员立刻面临没工作、没收入的窘境。
影人保护机制尚待建立
法界人士认为,各种冲突及问题的发生,主因是国内没有法令及专责机构处理两岸影视产业交流所导致的结果。大陆因为合拍片需要跨部门协调,早就成立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作为对外的统一窗口,但国内是任由各部会分管,让业者觉得相当麻烦。 饶紫娟不讳言,提供协拍服务时,影委会工作人员面临的就是「多头马车」,大陆的导演、演员、工作人员来台,由内政部、移民署管理;摄制器材入台,需向经济部及海关申请,拍摄相关事宜又要向文化部、市政府相关单位申请,光是公文往返,就是件麻烦事。 影视人员的工作权益、著作权、版权,国内也没有专责机构协助,任由影人自行处理,在没有足够法律知识的情况下,没签约或签下不平等合约就抱著满腔热诚工作的人不在少数。若不幸碰到不良业者,拿不到酬劳或只能拿低薪,只能把苦水往肚里吞,因为基于文化保护的关系,影人在大陆无法成立公司法人,更不是定义中的台商,不受两岸任何台商协议的保护,跨海讨薪难上加难。 为了加强两岸三地影视交流,香港电影工作者总会会长吴思远倡议,两岸三地应互设相关办事处,直接沟通协调两岸三地影视产业合作的相关事宜,减少隔阂,保障电影工作人员的权益,让华语片进军全球市场。总之,合拍片为华语电影带来庞大商机,但潜在的风险也形成挑战,有赖交流秩序与机制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