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两岸官方互动制度化:从两岸事务首长会议到马习会◆文/郭正亮(中国文化大学国际企业研究所副教授)《交流杂志105年4月号第146期(历史资料)》

马英九总统执政八年,两岸关系走向正常化和制度化,堪称是最突出的历史遗产。马政府推动两岸关系,可以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针对民间交流事务,导向签署各种规范两岸民间交流的协议,从二○○八年六月至二○一六年二月,总共举行十一次海基会、海协会高层会谈,签署二十三项协议,达成若干共识与共同意见,主要包括两岸三通直航协议、两岸共同打击犯罪及司法互助协议、陆资赴台投资共识、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两岸智慧财产权保护合作协议、两岸投资保障和促进协议、两岸服务贸易协议、两岸避免双重课税及加强税务合作协议等,目前仍有ECFA后续协商的「货品贸易协议」与「争端解决协议」,以及「两岸两会互设办事机构」、「两岸环境保护合作」等议题尚未完成。

其次是针对官方互动,启动首长级的政治对话,从二○一四年二月至二○一六年二月,总共举行四次陆委会、国台办首长会议,建立两岸事务首长的常态性沟通联系机制。二○一五年十二月三十日,陆委会与国台办正式开通「两岸事务首长热线」,对于两岸重大议题与紧急事件,可以发挥避免误判、即时沟通、化解歧见的功能,颇有助于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最后则是两岸高峰会,二○一五年十一月七日两岸领导人马英九和习近平在新加坡会面,以互称先生、不称官衔的方式,举行非官方的历史性会晤,成为全球瞩目的两岸里程碑。  


二○一四  两岸官方互动的转捩点

二○一四年所以成为两岸官方互动的转捩点,主要原因有二。首先是国际形势发生明显转变,一是美国在二○一○年宣布重返亚洲和再平衡政策,导致美中两大国的南海冲突日益激烈;二是日本在二○一二年九月宣布将钓鱼台国有化,引起日中两国在东海爆发激烈冲突。不管是美中南海冲突涉及大陆南海海域主权的界定,或是日中冲突涉及钓鱼台的主权争议,都和台湾密切相关。台湾夹处在美中和日中之间,越来越迫切需要与大陆直接沟通,降低两岸发生情势误判的风险。

其次是两岸关系历经多年的迅速发展,逐渐走入双方歧见较多、更难达成共识的深水区,许多表面上看似民间交流的议题,却因为双方各有政治考量而难以突破。例如大陆在十二五规划之后,全力推动专门面向台湾的「海西特区」和「福建平潭综合实验区」,原本以为可以得到我方的共襄盛举,但台湾朝野却虑及可能衍生出实质的「一国两制」,因而有所保留。另如两岸ECFA协议在公布早收清单之后,部分货贸项目谈判始终难以突破,也有赖于两岸事务首长、乃至两岸领导人的高峰会,才能提升达成协议的政治动力。


两岸事务首长会议  提高两岸对话层级

陆委会、国台办第一次首长会议在二○一四年二月十一至十四日举行,由王郁琦主委率团赴大陆会见国台办主任张志军,行程包括南京大学演讲、赴南京中山陵谒陵、访上海台商子女学校、与上海智库学者座谈、参访上海广播电视台等。同年六月二十五至二十八日,大陆国台办主任张志军回访,确立两岸事务首长会议的定期举行。在此次会议中,双方重申「人道探视」为两岸两会互设办事机构的重要功能,同时也安排相关单位就陆客来台中转事宜展开沟通。

不过,由于两岸事务首长会议不像两会只能处理民间交流事宜,同时也能展开政治对话,难免引发各种政治联想。例如二○一五年五月二十三至二十四日第三次两岸事务首长会议,国台办主任张志军访问金门,与地方业者座谈时,强调「金门要走正道,不能走博彩业,否则小三通肯定是要关闭」,立刻引起在野党「干涉台湾内政」等政治谴责。夏立言主委也不得不帮张志军主任缓颊,表示「据我同仁转述,没有任何威胁关闭小三通的意思」,两岸首长谈话的敏感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马习会  引发朝野争议

两岸首长会议就难免引起政治联想,两岸领导人会面更容易挑起政治敏感神经,导致不必要的朝野冲突。二○一五年十一月七日,马英九总统与大陆领导人习近平在新加坡会面,这是两岸在一九四九年隔海分治六十六年后,双方领导人的首次历史性会面,尽管大陆坚称只是互称先生、不称官衔的非官方会面,但在全球媒体关注下,自然彰显出两岸「互不承认主权、互不否认治权」的互动原则,堪称是两岸 关系的重大突破。

不过,外界质疑马政府从宣布到举行马习会,中间只隔三天,对于两岸协商进度始终秘而不宣,直到十一月三日消息外泄,才不得不被迫对外承认。据传立法院长王金平事前毫无所悉,甚至连前美国在台协会理事主席卜睿哲以及国际媒体也大呼意外。

如此攸关台湾前途的两岸大事,以如此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进行,引发外界对「马习会」欠缺民主正当性的质疑。民进党主席蔡英文在第一时间痛批「马习会匆促让国人知道,伤害台湾民主政治」,还对马英九把马习会比喻成「搭桥」表示「如果没有民主程序、资讯公开透明、国会监督的完整建构,这座桥就不会很稳固」。亲民党主席宋楚瑜也认为马习会引发多人反对,是因为「过程不够透明,不同党派也不能参与」。

二○一五年十一月六日,两岸政策协会公布「马习会」民调,发现尽管有高达五六‧七%民众支持两岸领导人会面,却只有四三‧九%民众赞成马习会,显示台湾民众对马英九总统的支持度,似乎弱化了「马习会」作为两岸搭桥的正面功能,甚为可惜。

十一月七日「马习会」前夕,蔡英文提醒马总统「如果马习会要成为『历史时刻』,就必须彰显出价值和观点上的根本扭转,能为两岸关系带来正向的改变」,否则就只是「为了见面而见面」的「新闻时刻」。蔡英文期待马总统能表达「台湾人民选择未来的民主权利」、「不预设政治前提」、「坚持对等尊严」等三大原则,但马总统后来的整体表现,显然不合蔡英文期待。

首先针对「民主权利」,马总统不管是在会前致词、闭门会议、会后记者会上,都未强调台湾人民选择未来的民主权利。针对大陆预设的「一中原则」,尽管习近平在会前致词并未特别强调,马总统却在会前致词把「九二共识」界定为「两岸在一九九二年十一月就『一中原则』达成的共识」,未提中华民国的基本立场「一中各表」。至于「对等尊严」,大陆由国台办主任张志军主持会后记者会,习近平并未出席,马总统却坚持亲自上场主持记者会,引发自我矮化的争议。


民进党须提出足以取代「九二共识」的两岸共同政治基础

不过,即使民进党可以批判马总统缺乏民主监督、忽略对等尊严、设限台湾前途等,但作为二○一六年胜选的执政党,民进党终究仍需就「如何维持两岸现状」、如何延续两岸事务首长会议、如何延续两岸领导人会面,提出务实可行的做法,才能凸显化解两岸困局的执政能力。

毕竟,两岸官方互动走向制度化,进而形成两岸事务首长会议,以及两岸领导人高峰会,具有两个历史必然原因:一是为了避免政治误判,二是为了推动两岸深水区议程。问题是,由于两岸官方互动具有强烈的政治性质,双方是以「九二共识」作为两岸的共同政治基础,才有可能真正启动。如今在民进党执政之后,一旦无法提出足以取代「九二共识」的两岸共同政治基础,大陆方面是否愿意继续两岸官方互动,恐怕不无疑问。

就此而言,二○一六年五月二十日即将上任的民进党新政府,仍有必要从二○一五年六月蔡英文访美期间所提出的「在中华民国宪政体制下推动两岸关系」,以及「对于『九二共识』这个事实的诠释跟名词的使用,两岸继续求同存异」两大原则,提炼出与大陆「两岸同属一中」可以积极接轨的新两岸论述,才能克服选后必将浮现的官方互动中断的两岸挑战。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