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两岸青年良性切磋:两岸学生的跨境求学记◆文/周祝瑛(政治大学教育学系教授)《交流杂志105年4月号第146期(历史资料)》

回顾一九九三年辜汪会谈后,两岸原欲商讨的「终止两岸敌对状态」与「直接通航」等协议的签订,因双方对「一个中国原则」无法达成共识,只能将政治、军事与经济、文教交流区隔开来。直到二○○八年五月马政府上台初期,两岸在政治军事议题虽遭搁置,但经济整合与文教交流等方面则进入稳定和解阶段。尤其在政策上,马政府不断重申两岸关系需在中华民国宪法架构下,维持台湾海峡「不统、不独、不武」的现状,以「九二共识、一中各表」为基础,推动两岸和平发展;透过两岸关系制度化,用和解消弭冲突、以协商取代对抗,降低彼此紧张关系,让两岸人民有机会彼此了解、相互协助。

至于北京方面,在历次对台工作会议中,不断强调要采取「继续加强文化教育交流」,改善两岸关系的政策。即使在二○一六年元月总统大选后第三度政党轮替,大陆国家领导人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等场合,都不断强调两岸关系的持续发展,加强双方和平发展,以及持续促进两岸经济、文教、科技、基层及青少年交流等。

由此可见,两岸关系在近年来的发展上,历经「敌对」、「冲突」、「僵持」到当前的「稳定发展」等阶段。双方协商的原则采「先易后难、先经后政」、「经贸交流先行,政治协商在后」等发展顺序与模式。文教交流更扮演著促进两岸关系持续稳定、沟通与相互理解的角色。诚如美国前苏联外交官Yale Richmond二○○三年的阐述,文化交流具促进两国之间友好关系的长远影响力量,在美苏冷战时期 (一九五○~九○),也为苏联和美国之间的关系带来了重大的影响。

有鉴于此,本文将探讨过去八年马政府在两岸高教交流政策之发展,进一步透过相关研究,检视这些政策推动的成效,期能为未来新政府提供参考建议。


两岸招收对岸大学生之政策演进

自一九八七年以来,两岸改变过去军事对峙僵局,进入经贸合作与人员密切交流的阶段,两岸关系迈入一个崭新的阶段。立法院于二○一○年八月修正通过《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关系条例》第二十二条、《大学法》第二十五条及《专科学校法》第二十六条,开放招收大陆学生来台就读学位,开启了两岸高等教育交流的新页,此为近年来双方关系中最大的突破之一。从二○一二年起,台湾逐步增加对大陆学历认可的高校,由原先四十一所增加至一二九所,招生省市也从沿海六省市增为八省市,分别为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湖北、辽宁。另外从二○一三年规划两年制大学学制「专升本」陆生招募。到二○一四年,又透过两岸教育交流规范的简化与松绑,检讨对于大陆学生的招生、就学状况及相关法令,并增加两岸大学「双联学制」的可行性。

从下表资料显示,二○一一年九月开始陆生正式来台求取学位,从当年的九二八人,二○一二年的九五一人,二○一三年的一八二二人,二○一四年的二五五三人,到二○一五的三○一九人。五年中,来台大陆学位生共约九二七三人,且二○一三年开始有一七三人完成学业,陆续返回大陆就职或深造。


2011-2015陆生学位生人数统计


20112012201320142015
学士724661

1,209

1,7601,967
硕士181265467585769
博士232571141178
二年制学士7567105
总计9289511,8222,5533,019

资料来源:大学校院招收大陆地区学生联合招生委员会


换言之,近八年来,两岸关系的发展台湾方面始终采取「文教优先,经贸主轴」的政策,希望透过文教交流,营造两岸沟通的管道。另一方面,大陆则以「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统战策略,进行对台工作,并将台生政策与港澳等地区相结合。此外,研究显示,大陆政策有逐渐松绑、扩大层面之趋势,除了提高对台招生之优惠措施,如台生比照陆生收费外,并逐年扩大举办两岸青年交流活动、承认台湾学历、开放十五类专业证照考试资格、高三生凭学测绩优成绩可直升大陆大学等。


两岸文教交流之挑战

尽管近年来两岸大学生交流频繁,但两岸关系仍然充满未知数。首先,根据陆委会历年来的民意调查显示,台湾民众对两岸关系仍持保留态度,虽然爆发任何直接战争的可能性降低,但在军事和外交事务方面仍呈紧张或竞争状况,两岸的合作伙伴关系仍充满竞合的矛盾,特别是在太阳花学运反对服务贸易,发起抗议行动后,台湾与大陆间的关系更出现变化。从笔者与杨景尧二○一二年的研究与调查内容发现,随著陆生长时间在台的停留,陆生在台湾与大陆这两种文化与社会制度的调适过程中,反而更容易受到外在环境与事件的影响与冲击,凸显出「两岸教育交流」非常脆弱的一面,这不但受到两岸政治现实与经济发展的影响,更容易受到社会的议题(如太阳花学运等)的左右。

其次,台湾高教在近二十年来大学扩张下,大学生录取率超过九成。加上少子化浪潮,学生短缺已经造成大学经营的压力,招收陆生已成为救燃眉之急的重要途径之一。此外,由于大陆高校近年来对于台湾高中生之开放,台湾学生(尤其是一流高中生)赴大陆升学者逐年增多,但由于台湾迄今仍只承认大陆985与211等重点高校学历,许多台生毕业后只能留在大陆工作,或转到第三国就业。二○一二年大陆进一步放宽台生在大陆就业之相关规定,更可能造成新一波的两岸人才流动与磁吸效应。


建立两岸大学生交流追踪及评估机制

诚如Denlinger在二○一○年探讨教育能否拉近两岸距离时,认为两岸关系十分复杂与泛政治化,即使自二○○八年马政府执政迄今,先后推出两岸直航与三通等政策,逐渐降低两岸的经济、政治与外交紧张关系,但在高教上仍然有许多待解决之处,包括大陆学历承认范围、是否开放更多大陆省份扩大招生人数,以及招生陆生对于台湾高教与产业将发生哪些影响等。尤其招收大陆学生政策中仍受所谓「三限、六不」的原则约束,始终是陆生招生的关注与争议之所在,如何解套,必须有更大的人才培育格局。

根据研究显示,在分裂且冲突的社会之间(如两岸)所进行的教育交流,其实潜藏著甘冒被视为背叛政府利益的风险,且双方关系经常受到不同政党政策取向与社会事件所影响。然而台湾凭藉与大陆语言、文化共通,地理位置相近,大学校园的自由多元与资讯开放,学费与生活费较香港及欧美国家低廉等因素,吸引了若干与台湾地理位置相近省份的大陆学生到台湾求学。随著大陆学生的到来,愈来愈多人关注大陆学生对于台湾的学业、社团、生活与文化适应,以及对台湾高等教育的整体影响等问题。根据笔者等二○一五年的调查发现,招收大陆学生可能会为台湾带来重大影响,包括增进两岸青年文化互动与了解、扩大学生视野、刺激台湾学生的学习动机、解决台湾的大学招生人数不足问题、增加学校收益、达到两岸关系正常化与永续发展等目标。换言之,开放大陆学生到台湾就学有助于增强台湾高等教育学府与其他国家或地区高校的竞争,也将影响未来台湾高等教育的品质与发展。

  随著五二○新政府的上台,如何掌握两岸重大社会事件对交流之可能影响,尤其针对近期发展与潜在冲击进行评估,将有助于双方正确解读社会冲击,减少政策误判之危机。以两岸大学生为例,双方对社会重大事件,拥有相当不同的认知与态度。因此,台湾方面有必要尽早针对开放陆生来台就读以来,两岸大学生之交流变化、双方返国就业之状况与两岸重大事件(如太阳花学运与政党轮替等)之影响,进行「两岸大学生交流追踪资料库」建置工作(Cross-Strait Exchanges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Database, 简称CEUSD)。甚至仿效美国国际交流,成立「国际教育协会」的《门户开放报告》(Open Doors),定期汇整来台陆生与赴陆台生之基本资料、统计数据与相关研究,出版《两岸大学生交流门户开放报告》(The Open Doors Report on Cross-Strait Exchanges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提供招收陆生之政策参考,为两岸文教交流建立风险评估机制。(※本文因篇幅所限,未能纳入参考资料,敬请见谅。如有需要,欢迎来信索取,特此说明)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