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台青创业登陆 机遇挑战并存◆文/励心如《交流杂志105年4月号第146期(历史资料)》

大陆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号召下,创业风潮旋即疯狂卷起,无数青年创业梦迸发,大陆政府盼望创新创业成为拉动其经济成长的新引擎,加上其对台工作重点以「三中一青」为主,二○一五年两岸青年创业园区在大陆各地窜出,提供的优惠与支持措施吸引不少台青目光,但创业艰辛,并非单靠补助就能成功,创业者需思考如何从自己的能力以及市场考量和偏好等因素,找到适合的区域切入,借力使力。


台商首创两岸青创园区沪揭牌

在大陆创业风潮崛起后,包括昆山、苏州、厦门等地,都有两岸青创园区设立,对台湾创业者敞开大门,而位于上海闵行区的「慧高‧光创园」则是首个由台商创立与运作的两岸青年创业园区。

「慧高‧光创园」二月二十七日正式揭牌,从去年七月开始试运作以来,已有两岸三十多家创业团队入驻,涉及电子商务、光波研究、新能源开发等领域。园区创始人吕勇逵一九九一年即到大陆创业,在上海生活多年,其一手创立的慧高精密电子在半导体封装材料产业属业内领先。但近年来大陆土地、人力成本迅速上升,台商普遍面临转型压力,加上看到大陆创业风气崛起,吕勇逵毅然决定将斥资八千万元人民币新造的一栋六层研发大楼,转型为海峡两岸青年创业交流的众创空间,二○一五年十二月获大陆国台办「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授牌。

吕勇逵表示,过去许多台湾人到大陆创业,常常因为同文同种而忽略事先做好市场调研等准备,但往往由于人生地不熟,对于大陆市场环境、政策法规不够了解,而遇到许多挫折,但即便失败案例不少,仍有不少台湾人对到大陆创业怀有梦想,因此他在五十二岁决定二次创业,希望用自身的经验及资源积累,协助台湾创业者尽快与大陆市场对接。

就吕勇逵观察,创业的痛苦往往来自空间、基金和市场,在相关因应措施上,其园区共有二点三万平方公尺的办公场地,可容纳约二百多家企业入驻,并设有公共空间让创业团队互相交流;他也将从台资企业中募集资金,成立创投资金以支援初创企业发展;在市场拓展上,他表示,将会根据创业团队需求,与合适的台资企业对接,而团队导师都来自台商,预计将有五十几名成功企业家和教授级企业导师,每个团队可搭配二名导师。

吕勇逵表示,与其他两岸青创园区不同的地方,在于「慧高‧光创园」可以集结台商过去多年经验,传承给新创业者,上海有许多知名台湾企业,包括八十五度C、克莉丝汀等,以及星巴克的营运也由台湾团队负责,这些企业在大陆市场有经验与管道,若将资源对接给创业者,发挥「母鸡带小鸡」的概念,可让创业者少走冤枉路。


创业艰辛  风险难避免

大陆政府大力支持下,点燃许多年轻学子的创业热情,也大幅降低创业门槛。大陆市场大,在其庞大市场体量下,能圆更大的创业梦是吸引许多台青前往的原因,在网路电商、科技发展浪潮下,许多大陆新一代创业者不断抢占媒体版面,包括阿里巴巴创办人马云、小米创办人雷军,如今都已站上国际舞台,成为两岸创业者的标竿。

胡润研究院今年二月二十八日发布的全球「白手起家」富豪榜中的三十九人中,有十三人来自大陆,人数仅次于美国,其中在无人机产业中被视为「神级」公司的大疆科技创办人,八年间成为十亿美元富豪,如今其研发的小型无人机销量约占全球一半;而滴滴打车创始人程维更在三年时间晋升十亿美元富豪榜中,这些令人称羡的案例,都让创业的「中国梦」不断受外界关注。

但不可忽略的是,即便各类辅助机制百花齐放,创业仍是高风险、高失败率的一条路。一份被多家大陆媒体引用的数据指出,大陆创业企业的失败率为百分之八十左右,企业平均寿命不足三年,而大学生创业失败率更高达百分之九十五;雷军也曾直言,不建议大学生借钱创业,因为失败率很高。显然创业梦再美,创业路仍是维艰,对于无社会经验的年轻人来说风险普遍更高。

做为早期登陆创业的台商,吕勇逵对创业的艰辛相当有感触,他认为如今两岸创业辅助资源都相当丰富,与过去相比创业环境已经友善许多,但也不讳言指出创业本身风险仍是很大,特别台湾人赴大陆创业,对当地环境不熟悉,因而徒增风险,且在异乡孤单奋斗,也需能忍受寂寞、抵抗各种诱惑以坚持创业理想。


台青登陆创业趋势再续

大陆中央对台湾青年赴大陆创业相当重视,其对台工作重点持续维持「三中一青」的主调,先前由大陆台湾网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海峡两岸》栏目主办的「二○一五年两岸关系十大新闻」评选活动中,「大陆先后设立二十一个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和一个海峡两岸青年就业创业示范点」入选两岸关系十大新闻之一,可见一斑。

即使台湾政党轮替让两岸关系产生微妙变化,但许多迹象显示,大陆重视台湾青年的大方针不会改变,即便在台湾总统大选结果刚底定的敏感时刻,一月底大陆国台办主任张志军在北京与台商座谈时,仍旧关注台湾青年状况,数日后国台办与大陆国家开发银行签署《促进两岸经济融合发展合作协议》,也提到「将鼓励并支持台湾青年在大陆创业投资和创新发展,在『互联网+』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行动计划指引下,拓展对两岸青年创业基地、众创空间、文创园等园区的金融服务支持。

而二○一六年三月的大陆全国两会上,其《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台工作部分,也提到要「推进两岸经济融合发展,促进两岸文教、科技等领域交流,加强两岸基层和青年交流」。两会期间,大陆海协会会长陈德铭受访时也表示,台湾和大陆青年交往整体上开展不错,但「希望范围更大一些,交流更深一些」,先是交流,再是互访,然后一起工作,共同创业。在在都可看出两岸青年创业合作仍会是未来的重点与趋势。


中小型台商增多 配套要做足

去年十二月中,大陆对于台青登陆创业再祭出优惠政策,宣布从二○一六年一月一日起,将进一步扩大及放宽台湾居民在大陆申请设立个体工商户条件,具体包括在行业领域,从零售业和餐饮业二项,扩大至广告、包装服务、服装、家庭用品批发、文具用品批发等二十四项;在地域上,从原有的九个省市再新增十七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达到二十六个;其次在经营条件上,取消对从业人员不超过十人和营业面积不超过五百平方公尺的限制。

个体工商户简称个体户,指以个人财产或者家庭财产作为经营资本,经核准登记并在法定的范围内从事非农业的工商经营活动的个体经营者。二○一一年大陆针对台商开放个体户,降低台湾人至大陆投资零售业、餐饮业门槛,截至二○一五年十一月底,台湾人在大陆设立的个体户约三千五百人。

此次对台湾人设个体户限制进一步放宽,并搭上这股创业热潮,外界预期,在政策加乘效果下,将吸引更多台湾人赴大陆投资创业。现今许多两岸青创园区内,即有台湾人是单枪匹马进驻,在此趋势下,当台商家数逐渐增加,并转向小型且年轻化,不少人呼吁应建立相关配套。

从过去案例来看,台湾人赴大陆投资创业普遍最大问题是对大陆不熟悉,包括大陆市场状况、法治条件、智慧财产权等,况且两岸社会风俗与文化本有异,对于年轻世代来说,或更难以短时间融入大陆社会。过去台商在大陆遇到纠纷的案例时有所闻,包括与合作对象间的纠纷或是与当地民众在观念习惯不同下而起争执,即便是知名台企在大陆市场都难免会遇到挫折,更何况中小型企业的资金、人脉等资源普遍不足,恐将难以应付。由此看来,在台青登陆创业的趋势下,如何协助小台商在大陆社会中尽快在地化,与大陆社会和谐相处,值得深思。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