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小书店撑起大梦想 两岸独立书店成文化风景◆文/李怡芸《交流杂志105年4月号第146期(历史资料)》

近二年,「独立书店」俨然成为一种城市文化符号,在两岸成为文青、时尚、理想主义乌托邦的代名词,尽管独立书店萌芽的时空背景在两岸各不相同,面临的困境和挑战却大同小异;面对转型生存战,两岸独立书店也各自发展出因应社会变迁的经营模式。

在八○年代连锁书店的冲击下,台湾传统书局虽退居到卖文具、参考书,但另一批以大学校园为主要推展对象,引介外文理论书及西方思想丛书,乃至党外政论杂志的独立书店也开始萌芽。当时台湾独立书店翻印的西方思想书籍,其实有不少来自大陆,有的转换成繁体书后自己出版贩售,有的则是「偷渡」当时还未开放的简体字书。


台湾独立书店 起家靠简体书

当时如唐山书店、明目书社、结构群这些书店,可说都是以「禁书」起家,尤其唐山书店除了上架各种左翼书籍、异议性质的学生刊物,甚至也协助发行经销,至今,唐山书店仍可视为台湾独立书店的指标。这些书籍带来的思想革命,对后来风起云涌的学生运动、社会运动起了一定程度的作用。

当台湾冒出不仅是对比于连锁书店,而是透过书籍宣扬理念、参与社会转型,被赋予「选书特色」、「文化传播」、「社会关怀」等种种意涵的独立书店之际,大陆则在文化大革命后,出现严重的「书荒」,并在此二十年内,出版发行行业中都缺失了民营实体书店的身影。

直到一九八二年,大陆文化部发出《关于图书发行体制改革工作的通知》,才肯定民营书店的存在,使国有书店不再独大垄断,此后陆续颁布的多项鼓励支持和引导政策,使得民营实体书店一时间十分活跃,许多知识分子也投入了书店的经营,文化人办书店的选书品味,建立起一些具有自己独特风格,重视人文关照的书店,如自厦门发迹的「光合作用」、上海的「季风书店」、成都的「卡夫卡书店」等,都成了当地文化地标。


网路冲击 两岸实体书店迎寒冬

然而,随著网路书店兴起、多媒体时代读者阅读行为的转变,两岸实体书店均面临了寒冬,其中尤以进书成本居高不下,又容易被房地产租金上涨冲击的独立书店,影响最巨。

两岸书店业者共同的经验发现,实体书店成了网路书店的免费展示台,徒有人气却没有销量,加上出版社给网路书店的折扣为五折甚至更低,而独立书店因进书量小,折扣顶多到六五折,这使得独立书店的竞争力大打折扣。于是台湾在二○○○年出现了一波书店的倒闭潮,除了以接近百货业形态继续扩张分店的诚品,以及比网路书店更低价策略的政大书城外,台湾几乎没什么新书店成立。

大陆的民营书店则是自二○○七年开始式微,在二○一一年迎来了倒闭潮:最大的民营连锁书店「光合作用」宣布结束;北京的「五四书店」和著名的人文书店「风入松」均告歇业;上海的「季风书店」关闭多家分店,颇具规模的老书店「小朱书店」也遇到拆迁问题而不得不关门。据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书业商会的报告,大陆从二○○七年至今,已有近百分之五十的民营实体书店相继倒闭。


独立书店 复合经营成主流

面对实体书店的寒流,两岸独立书店纷纷探索新的经营模式。读者多半可发现,与过去逛书店的经验不同,如今走进巷口的小书店,迎面而来的可能是吧台;飘进鼻腔的除了书香,更或者是咖啡、餐点香甚至是酒香。将书店复合餐饮、文创商品的经营模式,一如诚品书店以复合式商场的形态,延伸书店的定义,成为两岸独立书店最常见的转型模式。

在云南大理开了三间「杂字」书店,去年底更在大理古城东门开设「杂字文学森林文创民宿」的负责人女贼坦言:「对独立书店业者而言,若过去是下雨天,那么如今已然是暴风雪降临。」大陆读者迎来「读屏时代」,独立书店只能转型卖「比较挣钱」的餐食或文创商品。

据女贼观察,独立书店内杂货、餐食的销售比重已从百分之二十提升至百分之五十。「书已成为书店里次于餐饮、杂货,排名第三的『小三』!我想未来实体书店只能尽量提供读者吃喝玩乐。不想办法转型,再忠实的读者也只能替你送终,没有谁会为了救一家书店而疯狂买书。」女贼感叹。

除了复合式经营,大陆的独立书店也有向咖啡馆转型的趋势,以武汉起家的「参差书吧」为例,可说是以书本为主题的咖啡馆,参差咖啡梦想学校校长王森在去年二月亦在台北开了「余波未了」咖啡店,同样以书作为特色,但书本的主要用途是建立起品牌的差异化,借以吸纳人气。

台湾同样面临书店复合餐饮的探索,经历几次搬迁的「东海书苑」,目前一楼书店空间仍复合了咖啡以维持生计,但老板廖英良坚持,不让书店像过去位于中港路时期,咖啡的营业比重过高,使书籍成为咖啡的装饰;位于台北圆环一带的「侦探书屋」,结合店的主题推出以推理小说主角为名的特色餐点,白天提供手冲咖啡,夜间则有美国冷硬派小说中的侦探才懂得品尝的波本威士忌;台中的「一本书店」则是提供家庭式健康餐,店内选书则以文学和饮食类为主。


结合社区小农 发展各自特色

台湾独立书店的复合形态,还有如「水牛书店」、「小间书菜」等,结合农业与消费者互动对话。台北的「水牛书店」原本只是假日才在店门口贩售新屋来的农产,但农产的销售很快地远胜书籍,于是在书店旁又成立了专门贩售农产品的「我爱你学田市集」,再发展出现买农产在店内代为烹煮;宜兰的「小间书菜」,则让人以书换取店主彭显惠的先生及其农友所生产的有机菜、米,架上的书也以农业、饮食、生活、旅行类为主。

相较于连锁书店充斥著主流畅销书,经营概念更趋近于百货卖场,独立书店与在地的社区结合并发展成文化据点,把书店视为与读者对话交流的平台,可说是时代趋势。台湾早在九○年代便已开设的「天母书庐」,店主杨裕隆清楚地表示:「我想做的只是社区书店」,替社区朋友们订书、留书、采购;学童放学后在店里等候家长来接;甚至有些家教老师在店里陪孩子做功课,俨然是小型的社区文化中心。

广州的「和田书屋」,十多名背景各异,包含有设计师、摄影师、芳疗师的妈妈们共同集资成立的书店,著力与社区女性互动,除了销售女性身心成长为主的选书,兼陈列各自的芳疗产品或摄影作品供消费者选购或预约,以书店为轴心,扩展社区妈妈们的生活视野。


逆势运用网路行销

尽管实体书店在数位阅读兴起和网路书店低价策略冲击下,面临严峻的环境,但也愈来愈多独立书店逆势操作,利用网路或微信做为行销管道,建立起与读者对话交流的平台。以北京「单向街」书店为例,二○一二年曾在众筹网站上发起「寻找一千名主人」活动,支持者每人五十元人民币,可获得「单向街主人」名片一百张,从此可以召告天下:我是这书店的主人。原订筹资十万元的计划,短时间内筹到了五十万元。

被大陆网友封为「网路最美书店」,负责人小舟在淘宝上经营的「器曰」,销售的主要是他从企划到设计的一些线装书。「一年大约可做四款,每款书印量在五百至一千册左右。」而「器曰」成立二年,已有不少稳定的会员,消费族群多是中高层知识份子和企业高管,部份会员每年购书可达上万元人民币,且书友涵盖台湾、香港、澳洲等地。结合线上与线下,大陆的独立书店更多的是透过微信公众号传活动讯息,与书友维持互动。

从「器曰」的经营策略亦可看出,独立书店对于选书上尤重差异化区隔,台中「新手书店」二○一三年甫开业时,很有个性地只卖一百种书,老板郑宇庭说:「我想对这一百本书负责!」希望以专注的热情,向读者推荐自己喜爱的书单,尼采的诗集在他的介绍之下二周可卖出二十本!当人们追求「种类齐全」之际,郑宇庭却说:「Levi's都可以长年只卖几款型号,书店为什么不能只卖一百种书!」


独立书店的未来 宁静的文化风景

「当数位时代完全来临,是连锁书店还是独立书店先关门?我认为是前者!」台湾独立书店文化协会理事长陈隆昊指出,实体书店均饱受阅读率下降的冲击,但独立书店可以更灵活地与社区或主题结合,做出市场区隔,也给予读者网上无法满足的体验。从过去半年多来台湾已有Page One台北一○一店、金石堂忠孝店、诚品天母忠诚店,政大书城台大店相继歇业看来,独立书店相对稳定。

长远来看,台湾独立书店文化协会秘书长,也是「东海书苑」老板廖英良指出:「台湾独立书店热潮在去年算是达到高峰,现阶段看来已有降温的趋势,这其实是好事。」在文化部政策支持下,台湾独立书店近年受到消费者和媒体的关注,但对独立书店业者而言,太多的「观光客」并非好事,反而影响了书店与真正买书人的互动。于是,如台南「草祭」二手书店,老板蔡汉忠反而逆势推出「开卷卡」,凭卡才能进入书店,借以阻绝喧哗的人潮,让买书人享有一屋宁静。

对大陆独立书店业者而言,成为「文化地标」仍是努力的目标,在去年的首届长三角独立书店论坛上,包括无锡「拾房书院」、「百草园书店」、上海「曦潮书店」、苏州「慢书房」、宁波「枫林晚」等书店业者均指出,独立书店的存在已不仅是书店,也代表一座城市的文化精神,有著吸引年轻人重新阅读的意义,哪怕是吸引了过多的「观光客」,只要能吸引人「朝圣」,就有更多机会寻求与当代读者的契合点。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