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竞争还存在吗?◆文/赖怡忠(台湾智库副执行长)《交流杂志105年6月号第147期(历史资料)》
- 更新日期:112-07-12
中国大陆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二○一二年初访问美国时提出「建构新型中美大国关系」,以及当习正式接任总书记与国家主席,提出「中国梦」、「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后,似乎中美关系真的在依循「权力转移理论」所预示的,是个崛起的中国大陆强权意图改变现状,挑战美国这个既成强权所建构的既有国际秩序。根据这个理论,崛起强权挑战守成强权的时刻,是最可能发生战争的时候。
二○一四年美国与中国大陆动作频频,可是之后的中美关系发展却似乎沿著不一样的路径,美中的区域竞争态势在二○一五年似有转变迹象。这是双方在调整自己的应对方式以避免冲突升级,即所谓危机管理或冲突管理,或是认为胜负已定,不再执著于无意义的竞争,因此竞争的强度在降低,或者,这只是双方在蓄积实力,以准备另一个巨形竞争,因此是个暴风雨前的宁静呢?
二○一五年的重要变化
二○一四年,中国大陆在南海开始积极填海造陆,引发美国强力反弹。日本展开对集体自卫权的「技术性解禁」,为日后美日防卫新指针打开大路。而中国大陆在五月利用召开亚信会议的机会,提到亚洲事务由亚洲人解决,隐含排除美国在亚太区域影响力的主张,面对美国来势汹汹的TPP协议,中国大陆也利用当年底于北京召开亚太经合会的机会,提出中国版的「亚太自由贸易区FTAAP」,与之对抗。二○一四年中日在东海冲突节节升高,更直接派遣「海洋九八一号」前往西沙展开油气探勘工作,与越南出现激烈冲突。习近平访问美国重要战略友邦印度时,更出现中国大陆军队越界进驻,直到习近平离境后才撤离的强硬举措。二○一四年不仅有中美对峙,中国大陆与亚太区域国家争议不断,特别是与美国的亚太盟国,冲突强度不断升高。
但二○一五年后,中日关系有所转向,不再对日本强力施压。中国大陆虽在南海填海造陆,但习近平访美时也提到要在南海采非军事化的举措以降温。中国大陆在二○一三年提出的「一带一路」计划,并在二○一五年大张旗鼓提出亚投行做为其金融支撑;人民币虽拿到IMF的特别提款权,却极可能是赢了面子,丢了里子的交易。而几个中国大陆传统盟邦,包括斯里兰卡、缅甸等,都出现既有中国大陆支持的势力落败,反倾中势力获胜的事实。日本面对中国大陆的亚投行,也提出自己的亚洲基建基金,其款项比亚投行高出一百亿美金。种种举措都对中国大陆形成重大压力。
另一个重要的发展是伊朗核武谈判,美国与伊朗达成核子协议,此举固然引发沙乌地阿拉伯等逊尼派为主穆斯林国家的忧虑,相当程度导致伊斯兰国(ISIS)问题与叙利亚内战的恶化,但美国借由与伊朗的协议,让自己从伊拉克以及从阿富汗的撤退换到了可与其合作的对象,纾解在中东与南亚的战略资源。
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事件导致美欧等国对俄罗斯采取经济制裁,其效应已开始发酵,加上世界供油市场因美国页岩油技术发展,以及伊朗可能重新加入油品供应链,使得依靠原油与天然气支撑经济的俄罗斯,在油价跌跌不休下,经济更雪上加霜。这个发展却也使俄罗斯更依赖中国大陆。
在亚太方面,美国力推的TPP在二○一五年十月抢先达阵,美日在四月完成美日同盟防卫新指针的谈判,日本更在九月底前通过新安保法,美印年度演习也纳入日本,使得美日印度三方军事合作出现准制度化发展。美方也表示会对南海采行固定的自由航行任务(Freedom of Navigation Operation),中方虽表示强烈抗议,但进一步的反应动作有限。
美伊核武协议、中国大陆「一带一路」战略进展、以及亚太周边国家的应对态度,与俄罗斯是负债还是资产的问题等,使得二○一五的中美关系在热闹之余,似乎出现与二○一四相当不同的景象。
「一带一路」:中国大陆直接挑战美国秩序,还是避免撄其锋
进一步来看,中国大陆发展「一带一路」,实际上比较像是中国版的西向战略,这与中国大陆传统主张要突破西太平洋第一岛链美国势力的发展方向相反。而美国与伊朗缔结核子协议后,取得伊朗协助对伊拉克的管理合作,以及在阿富汗共同对抗基地组织与塔利班,将会更有余裕将其兵力东转,强化其「重返亚洲/再平衡」的军事强度。而其「一带一路」的作为,某种程度更是因应美国「重返亚洲/再平衡」的战略转向,与美国针锋相对,同时利用美国撤出中东的势力空缺,巩固自己的能源供应。
由于「一带一路」包括陆路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以及海上丝绸之路,目前看来,「一带」部分,特别是在哈萨克,较有进展。但海上的「一路」部分,因为缅甸、斯里兰卡等国的转向,实际上出现较多变数,在「一带」上会有较多发展,在「一路」上成果有限,甚至会变成倚赖泰国与巴基斯坦的个别计画做为支撑。
南海问题:中国大陆主张的变化
过去一年,中美最大的争议点除了美国指控中国大陆培养军事网路骇客窃取美国商业机密外,就是南海问题了。美国认为中国大陆在南海填海造陆,意图构成海上沙堡以改变现状。中方强调无意改变现状,力求维护航行自由。
虽然中国大陆延续中华民国于一九四七年提出的十一段线主张而有自己的九段线,但对于九段线是否是领海则隐晦不明。中国大陆官方虽未明说,但官方学者的主张是,九段线是作为岛屿分界线,而非领海概念。意即这九段线内的岛屿、礁石、及其延伸的大陆礁层皆属中方,但没有认为九段线内的水域为中方领海。中方主张对九段线内水域有历史性权利,而不说这是中方的历史性水域。某种程度来说,中国大陆立场较先前的强硬主张似乎有所退缩。中国版的自由航行权是即便对于专属经济海域,外国船只的非经济与非军事活动,依然要事先通报并取得许可。这与美国及国际认知不同,但这也意味著中国大陆对美国的反抗,其表面的法律理由,与其说中方认为这是领海,更像是来自中国大陆因主张拥有该海域岛屿的主权之下,所延伸出的专属经济海域概念。
此外,南海也是「一带一路」中「一路」部分的重要通道。从中方角度来看,利用九段线的法律主权争夺战,在某种程度也可被解释为确保其「一路」计划的法律与军事操作。
蔡英文当选后,「共同政治基础」的论述变化
另一个有趣的例子在台湾议题上。二○一五年初习近平面对台湾选举情势不利国民党,对民进党/蔡英文提到要遵守「『九二共识』与反台独」的「共同」政治基础,如果这个基础被动摇,则两岸和平发展之势不再,甚至会地动山摇。但蔡英文访美不提「九二共识」,主张维持现状,对「九二共识」提出其精神就是「求同存异、相互谅解」。中方的反应出奇冷淡,官方对蔡英文「只问不批」。
蔡英文当选后,习近平在三月五日与上海人大会面的场合,就两岸共同政治基础上提出新表述,不再提到「『九二共识』与反台独」而是「承认『九二共识』的历史事实、认同其核心意涵」。虽然这与蔡英文「承认九二会谈的历史事实」依旧有相当出入,但与蔡英文对话的意味浓厚。此外,当中方提到「九二共识」的核心内涵时,过去直接将「两岸同属一中」明确讲出,此次却以一个更模糊的「其」来表述核心意涵。以中国大陆领导者对台政策说话的字斟句酌,此次讲话应有其重要意义。
分析习近平的讲话还可以发现,习将「九二共识」说成是中国大陆对台政策的政治基础,但两岸「共同政治基础」却变成「承认『九二共识』的历史事实、认同其核心意涵」,表示承认当年两岸政府是存在「九二共识」的,且这个共识的内涵是两岸同属一中。但习近平在说话中并没有明确要求台湾必须「承认『九二共识』」,习近平真正的强硬态度,是在其「反对任何形式的台独」之上。
一个更有趣的现象,是在蔡英文就职演说结束没多久,中国大陆亲官方学者普遍给予正面评价,国台办的新闻稿虽然多有质疑,但也非全然负面。虽然之后针对两会谈判与陆委会、国台办对话机制能否持续,中方采取台湾须承认「九二共识」,否则协商谈判必须中止的立场,主要是针对两岸谈判与高层对话机制的启动与否,并非认为整体的两岸关系已无和平稳定。
美中竞争趋势发展仍待观察
往昔认为美中竞争场域的西太平洋第一岛链,似乎在中国大陆战略西向,采取西进东守,而美国从西撤出,进行其东向再平衡,采用东进西撤的战略后,美中的竞争态势在客观上似乎有降温趋势。特别是美国TPP推动成功,美日同盟完成新指针谈判,美日印度三方军事合作迈向准制度化,美国以美日同盟为轴心所驱动的「美日同盟加一」之新安保战略安排,也在澳洲、菲律宾、越南、印尼等国的积极配合下有所进展,日前北朝鲜试爆核武与导弹,以及中方的反应,导致南韩展开自己的战略再平衡,开始正面支持美国在韩国部署THAAD飞弹防御系统,并同意与日本展开联合军演。这些发展对于美中竞争关系的影响是否实质存在?值得进一步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