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两岸人才竞争的影响与因应之道◆文/李允杰(国立空中大学公共行政系教授兼主任)《交流杂志105年6月号第147期(历史资料)》

早在二○一一年,中国大陆国台办宣布中国大陆大学免试招收台湾高中毕业生的标准,由学测的顶标级扩大至前标级。根据估算,台湾约有三万多位学生符合申请资格,可向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及复旦大学等中国大陆顶尖名校在内的二○五所大学,提出免试入学申请,经面试合格者,就可录取就读。

无可讳言,中国大陆扩大对台招收大学生,势必对台湾的大学教育造成某种程度的冲击。中国大陆经济正在崛起,全世界知名大学都将《认识中国》列为学习地图。其幅员广阔,尽管大学良莠不齐,但仍有不少知名且历史悠久的大学在世界排名中,遑论在文化语言上没有沟通的障碍,就学相对容易,留学中国大陆,对台湾学子而言,确实有一定的吸引力。

这不只是两岸人才竞争,更是全球人才竞争,时间不等人,中国大陆积极磁吸全球人才的同时,不会停下脚步等台湾。面对竞争,台湾只能加速开放,与国际接轨。


扩大「招才引智」策略

中国大陆国务院办公厅在今年二月公布「关于加强外国人永久居留服务管理的意见」(简称意见),宣布大幅放宽中国大陆绿卡的申请条件。将从「招商引资」逐步转向「招才引智」,并放宽外国优秀留学生等境外人士在中国大陆的工作限制。日后只要取得「中国绿卡」,将可享有加入中国大陆社会保险在内各项准公民待遇。

大陆与全球化智库咨询委员会理事长王辉耀表示,中国大陆的新绿卡政策,是其首次针对外国人居留公布的国家级政策,反映了全球化人才流动趋势。他指出,「过去三十年,中国专注于吸引外资;未来三十年,中国将转向外才。」

「意见」提出,将完善永久居留服务管理体制,设定灵活务实的永久居留申请条件,为国家需要、市场认可的人才申请永久居留提供便利通道,放宽外国优秀留学生在华工作限制,并实施积极的投资移民政策。

当两岸经济交流效益逐渐淡化之际,如何进一步深化两岸交流,始终是中国大陆当局念兹在兹课题。二○一二年中国大陆召开对台工作会议,确立「一二九会议」精神后,争取台湾「三中一青」认同,便被中国大陆视为是迈入两岸交流「深水区」重要突破点,争取台湾青年到中国大陆创业就业,成为重点工作。

两岸青年创业合作的全面发展是在二○一二之后。随著中国大陆对两岸青年交流工作的日益重视,尤其在各级政府的推动下,两岸青年创业园的合作逐步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截止二○一五年八月底,中国大陆各地区与台湾不同青年创业机构或团体所签署的合作权益框架达到八十七个,中国大陆不同行政区办(省、计划单列市、地级市、县)以各种名义命名的两岸青年创业园、科技园、孵化器等合计二百二十多个。


中国大陆招才策略对台湾之影响

从中国大陆的角度,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青年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在台湾人口之中,十五至四十四岁的青年人口接近一半,而且每年几乎都有三十万左右的首投族成为合格选民,他们的投票倾向影响著台湾政局发展。两岸青年是中华民族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为两岸青年就业创业提供相应的机制和平台,一方面提升两岸经济竞争力,更重要的是强化台湾青年的「中国认同」。因此,对北京而言,做台湾青年的工作就与两岸关系的未来发展有著巨大且直接的影响。


台湾青年对赴陆就业的看法

对于台湾青年是否愿意到中国大陆工作,根据《联合报》调查显示,二○一四年由于受太阳花学运影响,赴陆就业虽然较受三十岁以下青年人青睐,但年轻族群有意赴陆就业的比例,从二○一三年的百分之四十八降至二○一四年百分之四十,回复到二○一二年的水平。而在不愿意到中国大陆工作的原因当中,薪资变少和工作压力大是两大主要原因。

不过,随著太阳花学运影响的减弱,台湾青年赴陆工作的意愿有所增加。至二○一四年底,有百分之六十的十八至三十五岁的台湾青年非常愿意或愿意到中国大陆工作;有近百分之四十的人表示不太愿意或非常不愿意。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这一结果在不同地域间和不同年龄层间的差异并不明显。

对于到中国大陆工作,台湾青年最在意的是工资收入和福利保障;其次是两岸文化差异,担心难以适应当地生活。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台湾TVBS电视台,二○一五年三月《中国进行式》节目所公布的「台湾青年西进赴中国大陆就业民调」结果显示,台湾二十至四十九岁的青壮年超过半数认为在中国大陆就业的薪水与发展比台湾好。

对于台湾青年赴陆创业就业面临的问题以及真实意愿,上海社科院台研中心曾针对台湾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得出以下结论:

一、九○后的台湾大学生追求小确幸,力求维持有质量、有品味、有尊严生活。

二、经济压力是受调查大学生不愿意去中国大陆尝试创业的主因。一旦前往中国大陆实习与发展,就失去在台湾工作收入及社会网络,如何弥补两者间的落差是促进两岸青年创新创业的重要前提之一。

三、调查显示,中国大陆对环境生疏与基础设施改善的宣导,能够提升吸引台生前往就业意愿。

四、除两岸的意识形态差异外,一直被台湾媒体广为流传的「行业规则」是造成台湾大学生赴陆感觉不适应的最大因素,而人身及财产的安全更是台生赴陆创业、就业过程中最关切的议题。

五、台湾大学生很少主动了解中国大陆的惠台政策(在台湾传媒和官方解读中,相关政策往往被归类于统战),这也可解释陆方感觉做的很多,让利与实惠不少,却得不到台湾青年更多认同的主要原因。

六、中国大陆提供创业贷款的政策优惠并非台生最关注的议题,台湾青年最需要的是「赴陆就业与创业的意愿」。调查显示,透过台生较为熟悉的台资企业与台生形成对接,是最能给台生提供创业动力的对接载体。

七、创业区域基本集中在沿海,尤其是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对中西部地区的关注度则比较低。


经济吸力与政治排斥的交互作用

有学者称台湾一九七○年后出生的年轻人是「网路原住民」,从小就习惯生活在网路世界,网路就是他们的阳光与空气。台湾青年对于网路管制的中国大陆,在先天上难以有好感。

太阳花学运的青年,部份是反对服贸黑箱程序;有部份是反对两岸经济一体化。反对经济一体化的原因,不是经济层面,而是政治社会因素。一方面,服贸协议会带来两岸的人员流动,令台湾年轻人担心未来生活周遭充满陆干、陆劳;另一方面,则害怕台湾经济过于依赖中国大陆,导致在政治上逐渐受其控制。

太阳花学运反服贸,除了经济因素,更重要的是政治疑虑:他们担心两岸经济一体化后,台湾会成为下一个香港。香港占中事件更加深台湾青年的疑虑与排斥。享有言论自由的台湾青年担心经济依赖将构成网路与思想言论的控制。生活习惯与政治社会体制的差异,是许多台湾青年不愿持「中国绿卡」(或赴陆创业)的重要原因。

越来越多青年透过网路关心公共事务,青年族群恐「中」拒统的政治态度,以及反对两岸经济一体化的倾向,短期内难以改变。但另一方面,「中国绿卡」与创业园区增加中国大陆市场的吸引力,对部分政治意识不明显的台湾青年,还是有一定的吸引力。

根据Oxford Economics 二○一二年初版的《全球人才二○二一》报告,台湾在二○二一年将面临严峻的人才缺口。波兰、日本、台湾列为人才短缺最严重的三个国家。台湾不少产业面临高阶人才外流,基层人才不足的窘境。当中国大陆以高薪或优惠条件向台湾青年招手,长期以来,无异是对我国人才短缺的危机雪上加霜。


争取国际人才、避免单向流动

中国大陆青年与台湾青年创业有所不同,中国大陆青年创业大多选择在陆创业为主,很少人去海外,毕竟中国大陆市场比较庞大资源多,而不少台湾青年会到中国大陆或海外创业,考量台湾内部市场小,资源比较缺乏,除非是小本经营,整体来说机会有限,竞争激烈。台湾创业青年在这种大环境下想要成功,就必须走出去开拓市场,这可能是两岸创业者不同的地方。

现阶段台湾青年赴陆就业创业的意愿不高,主要还是对于中国大陆的生活环境不适应(如行业规则),排斥其政治社会体制。因此短期来看,台湾的青年人才不致于大量出走中国大陆;但长期而言,由于中国大陆的市场大、资源多,优秀人才的创意与技术最终难免受其所吸纳。当然,对台湾的冲击因行业不同而利弊互见(例如大学教师VS高科技人才)。

未来,台湾青年创业就业不论是在中国大陆或台湾,服务业的比重将会超过制造业,台湾应从三方面著手,积极发展「创新型服务业」,抓住两岸服务业的市场机遇,进而兼顾根留台湾。

第一,以创新思维引导两岸产业发展。关键在于将台湾和中国大陆产能视为整体一并考量,结合各自利基,如资金、技术创新、品牌建立、人才培育与通路经验等,共同拓展服务业的全球市场。尤其不少新兴服务业如医疗、教育、文创等,在两岸都有相当大发展空间,未来将逐渐取代制造业,成为两岸产业合作的新焦点。

第二,台湾应积极争取国际优秀人才来台,填补人才外流的缺口。政府应从防弊转为兴利的思维,配合法规松绑、人才移动的松绑、国际市场资讯的透明化、补助与租税优惠、人才的培育、品牌通路布建的协助、上市/柜的协助与辅导等措施,争取国际人才。

第三,提高研发资源及租税优惠,吸引根留台湾。长期以来,台湾重制造轻服务,绝大多数产业预算仍落在基础研究、电子资讯业及代工研发之上,对服务业投入的资源及租税优惠和其占国内就业、GDP的比重显不相当。未来应大幅增加服务业创新、研发资源,才可凸显服务业的重要性与加快服务业升级转型的步伐。

这是一个全球竞争的时代,国家竞争力正系于人才竞争力。中国大陆急起直追,展现旺盛的企图心,吸引人才措施一个接一个,连欧美国家都严阵以待,不敢轻忽,我们若始终自缚手脚,对国家竞争力必然有负面冲击,对国家人才培育更为不利。台湾应该放大格局,思考自己在全球化、区域整合,乃至中国大陆与世界接轨的过程中,能扮演什么角色。

总之,中国大陆积极向台湾青年招手、挖角,「招才引智」的策略将是长期的、持续性的政策。短期内虽然威胁并不显著,但我政府应未雨绸缪,提出短中长期的因应策略,提高薪资水准,留才育才,同时松绑法规争取国际人才、避免人才单向流动,让创意研发的根留在台湾,以因应中国大陆的「挖角危机」。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