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两岸新局后的大陆升学面面观◆文/庄舒仲《交流杂志105年6月号第147期(历史资料)》

经历两岸互动频繁八年,新政府执政后,台湾与中国大陆关系有了新局面,在教育交流上,脚步仍未放缓,尤其近来中国大陆感受到教育对年轻人的国家、民族观念思维影响深远,招揽台生赴陆就学的政策应会持续进行。

台湾学者分析,台生选择留学中国大陆的因素,除了语言相近、学费相对便宜、取得国际资源和寻求优质教育环境,也看好就业上易与台湾接轨,以及两岸经济交流和商机,藉著升学同步布局人脉,提前为未来职涯发展打好基础。

自二○○五年起,中国大陆对吸引台生赴陆求学的优惠政策一再加码,包括台生比照陆生收费标准,并给予招收台湾的大学和研究所专款补助;专为台生设立「台湾学生奖学金」,从大学到博士通通有奖;二○一○年起,学测成绩达到顶标级的台生可免试申请指定大学,隔年(二○一一)又放宽到前标级;二○一三年允许台生比照陆生,可纳保基本医疗保险等。

台生赴陆学习,主要是希望眼界大开。从数据来看,陆生来台求学从二○一一年的九二八人至二○一四年有五八八一人;而台湾赴陆学生数至二○一四年也有九三一○人,显见两岸相互招生都有成长,两岸年轻一代想更多了解彼此的动机有增无减。


大学百百种 要念哪一种?

中国大陆大学很多,层次差距很大,顶尖到野鸡,甚至空壳的假大学都有,台生除了常见的北大、清华、复旦等一流大学外,到底还有哪些大学可以选择?一般都会介绍「九八五工程」、「二一一工程」两个与高等教育息息相关的名词,前者指的是中国大陆教育部圈定三十九所顶尖大学做为迈向世界一流大学的重点扶持对象;后者则指面向二十一世纪重点建设一百所高等学校(包含九八五)。

纳入两项工程的学校加起来有一一二所,其中普通院校一○九所,军事院校三所,之后中国大陆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表示,不会再有新的学校加入该行列。而这一一二所大学也就是中国大陆每年近亿学子挤破头想考进的顶尖大学。要紧的是,中国大陆并非所有大学学历都被我方教育部认可,如果赴陆念的大学不在名单中,除非想毕业后留在大陆打拼,不然回台学历可能不算数。

此外,中国大陆的大学还有同校名却有多个分身,而且各校独立办学没有隶属关系;还有一种是大学合并后产生的本校和分校,实际分校也是独立运作,另外还有大学和地方政府、民间合办分校或独立学院,由于种类繁多,毕业证书背后代表的「含金量」也不同,必须多加留意。

教育部从二○一一年起从四十一所,逐年增加认可学校,到二○一六年四月二十七日增列二十六所大学,共计有一五五所,加上为配合二年制学校招生需求,二○一三年五月增列中国大陆专科学校一九一校名单,赴陆前可先至教育部网站查询,避免赴陆求学全白费。


如何申请入学

选好学校后,又该如何申请入学呢?一般中国大陆的大学招收台生来说有两种管道。一是直接用大学学测成绩申请免试入学,但通常成绩达到顶标和前标才会被接受,另外多半还会安排面试。第二种方式就是参加高考(台港澳联合招生考试),不过,申请有年龄限制,一般不能超过二十六岁,且必须具备相当于中国大陆高中同等学历,身体必须健康。另外,部分大学会采取独立招生,尤其福建省当地厦门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暨南大学等大学均独立招收台生。

在台湾有针对赴陆求学的网路咨询机构,像是「夏潮联合会大陆就学资料库」或「高校面向港澳台招生信息网」等,都可取得相关入学和报名讯息与情报。


量身打造台生福利  求学别忘申请

中国大陆为引吸台生,陆方教育部二○○五年订定了《台湾学生奖学金管理暂行办法》,而且近年奖金也加码,大学每学年依名额不同分三千、四千和五千元三级(人民币,下同),硕士每学年四千、五千和七千,博士每学年为五千、七千和九千元,相对台湾来说,显然更有吸引力。此外,中国大陆宝钢集团也设基金,每年一二五个名额仅供港澳台三地学生申请,奖额为一到二万元,著重个人表现,且有学校限制。

除了奖学金的福利,台生在学费上也改为比照本地学生收费,可说跟在台湾读国立大学差不多,甚至更便宜。且在住宿上,早期部分大学安排台生入住留学生专属的学生宿舍,多半比本地学生一间六人至八人来得好,但目前在陆求学的台生透露,现在很多学校已经取消,甚至让台生与本地学生同住,收费比照陆生,若对居住品质有讲究的,这部分多留意或做好心理准备。

二○一三年中国大陆开放让台生可自愿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费用比照本地学生,以解决台生在陆就医问题。不过赴陆台生认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属看得到吃不到的福利,缴钱少限制相对多,是医疗保险中档次最阳春的保险,只有重大伤病才会给付,且必须超过核定门槛才会启动支付,换句话说,小病药费还是自己扛,不如延用台湾健保,还可核销境外医疗费用。


需适应环境、文化和饮食差异

想到中国大陆读书,虽说两岸同文同种,适应上比欧美和其它国家来得容易,但经历六十多年文化、政治和生活变迁,从里到外都起了变化,适应彼此文字、文化、生活习惯和观念,也是决定赴陆念书前,必须做好的心理功课。

一般来说,要适应中国大陆的求学生活,离不开文字、饮食、住宿和学习等问题。一开始面对的是简体字的适应,由于接下来的大学生活看的、写的,都需要用到简体字,必须尽早与其共舞。不过,由繁入简易,简体字简化原则,除了少数简得莫名其妙外,多数采取以音代形,像「达」字,就用「大」来替代,变成了「」,有的则仅保留部分部首,可从上下关联性猜字。

江苏昆山台干太太郭珮君说,曾有台商孩子读一学期还学不会简体字,只好到补习班恶补;从小在中国大陆求学的傅慈耘小姐也说,刚到中国大陆搞不懂拼音法和简体字,还聘了家教学习,现在回台湾工作,又花了一段时调整两岸的用字习惯。留学前,如果能先学学简体字和多补充些中国大陆生活用语,对适应学习环境会有帮助。

她认为简体字问题不大,高中生多看多打很快就能适应,像当时选修的课程多半是交报告,打好内容再用软体转成简体就成。此外,各省各地口音较重,教师授课有时不易听懂,学习上可多求助同侪协助翻译,自己也可多看当地电视,习惯口音。

气候和饮食的适应也是常见的问题。在湖北武汉求学的台生表示,当地气候湿冷,与台湾亚热和热带不同,也看得到雪,穿著要多留意。而中国大陆各省饮食不同,相较台湾,更偏爱重油、重盐和重辣等口味,但也可向店家事先提醒少放点调料,应该可以慢慢适应。

倒是中国大陆的大学学生餐厅为了与外面大排挡和网路订餐竞争,在创艺料理可说无所不用其极,甚至被列入奇葩、暗黑等级,菜色和取用食材五花八门,初来乍到多留意餐饮卫生问题。不过,若不外出过度消费,在中国大陆留学,若非是北京、上海或广州等一线城市,吃的开销,确实会比台湾省钱。


政治思想是禁区

政治思想是禁区,一直是赴陆工作和留学,常被耳提面命的建议。高雄大学毕业的台生谢雨哲认为,比较需要调整心理的,反倒是政治思想。很多思维很难说得清楚和打破,尽可能不要去争论这些问题,与本地同学之间就很好相处。另外,大陆有军训课,对本地生是强制性,但对港澳台生则采志愿选课。有台生透露,军训其实就是「水课」,也就是台湾所谓的营养学分,分数高也容易过,但军训算不算学分每年都不一样,可以多注意。


升学停看听 确认心中的方向

谢雨哲大学时曾透过某基金会交流名额前往北京大学进修。在中国大陆求学的过程中,他发现台生面临最大问题,不是在文化适应上,而是信心不足,不知道自己要学什么,赴陆求学,往往是受到大环境的影响,认为可以提前布局取得职涯优势。

近来两岸常会拿台生和陆生做比较,尤其常常提到陆生念书特别勤快,台生爱玩,选择到中国大陆念书,压力不是反而变大?在北大游走过的谢雨哲认为,压力来自个人,有的人来交朋友,有的人来开眼界,也有的人求学问,全看个人要的是什么。

「中国大陆学生念书虽认真,自我管理也很好,但跳脱不开学校、老师和社会给予的框架,思考的出路几乎都绕著证照、公职等社会普遍价值观走」。谢雨哲表示,台生与陆生各有擅长,台生在创新思维、人际交流相对成熟些。

不过,面对两岸新局,很多打算赴陆的学生可能会心存忧虑,怕一旦政治氛围改变,台生福利会缩水。但在学台生反而老神在在,认为政治归政治,教育归教育,「既定的政策不会停,顶多交流变少,陈水扁执政的那八年,还是有很多学术交流」。北京当局也说过,民间交流不会停,因为透过教育交流拉近两岸共识,是促进两岸相互理解的有效方法。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