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经验」在对岸 拉拔偏乡贫童教育脱贫◆文/汤雅雯《交流杂志105年8月号第148期(历史资料)》
- 更新日期:112-07-12
公益无疆界,台湾与中国大陆近年交流频繁,不管在经济、教育、社福及公益上,两岸社会早已搭建桥梁,从早年的灾难性援助,协助灾区重建,到新兴文创公益交流,在在都可看出两岸公益社会日渐成熟,民间NGO组织、企业慈善基金会,在两岸间不断奔波,盼的就是打造两岸公益平台,透过教育协助偏乡贫童脱贫,陪伴弱势儿童成长。
二○○八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台湾民间救难组织第一时间动起来,除了前往灾区救灾,更多的社福团体也发起募款,例如台湾红十字会,在汶川地震届满三年后,已在四川、甘肃及陕西灾区完成八十七个援建项目,除了在硬体上,协助灾区重建学校,在看不见的软体建设上,发放寒梅奖学金,资助当地清寒学生成为有用的人,「每一次灾难,让我们更能够坚强」。
打造台湾级抗震校舍
由于中国大陆地震灾区贫富差距大,台湾红十字会更关注地处偏远的偏乡灾区,二○一一年邀请媒体记者实地走访,距离川震短短三年,早已看不到地震造成断垣残壁的景象,取而代之的,是一栋栋新校舍的崭新风貌;若不是一旁黄土高原仍有老旧的砖墙矮房,走进灾区的重建学校,彷佛回到台湾,每一间校舍,都看到台湾学校的影子。
为什么看得到台湾学校的影子?红十字会表示,因为硬体援建有赖台湾营建研究院审查,让灾区每一所重建的新学校,耐震品质都达到「台湾级抗震力」,不管是四柱三跨、栏杆抗震及无障碍坡道与厕所,都达到一定的抗震水平。这些在台湾视为理所当然的抗震设计,在中国大陆偏远乡镇,简直是天方夜谭。 台湾同样地处地震带上,但因救灾体系及社福团体健全,因此当灾难发生,减灾、复原的速度较快。中国大陆腹地广,一个大地震如果没有靠外界应援,往往难以迅速复原,所以发生灾难时,台湾的社福团体协助重建、资助当地贫童以及教育交流,从来没断过。
震后留守儿问题恶化
除了协助灾区重建校舍,让偏乡学童能继续上学念书,但更棘手的问题是,中国大陆许多偏乡地处黄土高原,汶川大地震后,全村几乎都是受灾户,当地居民原本靠务农维生,根本无法维持生计,青壮年须离乡背井、远赴市区打工,除了学生上学路途遥远、营养不良等问题外,「隔代教养」及「留守孩童」的问题也相当严重。
台湾社会及偏乡也充斥著隔代教养及托育问题,但台湾腹地小,父母为了工作把小孩托给爷奶或保母照顾,还能利用休假日陪小孩,成为「假日父母」,但在中国大陆偏乡,许多父母远赴他乡,到都市去工作,中国大陆省与省之间距离遥远,根本无法当日往返,离家工作的父母只有过年过节才能返乡,一年三六五天,可以陪孩子的时间可能不到十天,有的甚至一走就是五年多,小孩连爸妈的模样都不记得,几乎不认识父母,得由爷奶介绍「这是妈妈、这是爸爸」,可见在中国大陆,「留守儿」问题比台湾更严重。
例如在中国大陆云南省玉龙县,当地人平均年收入不到八百人民币(约四千元台币),村落居民除了务农外,几乎没有其他工作机会,青壮年为了生计出走,离乡背井到大城市打工赚钱,把年幼的孩子留给爷奶照顾。根据至善基金会统计,在云南偏乡,高达九成三的偏乡儿童是留守儿,足足比台湾多出三倍。
培训在地志工见成效
至善基金会认为,「留守儿童」是大环境造成,因此在云南发起幼儿照顾计划,预计募集一六○位认养人,每月捐款六百元,用于协助当地幼儿园改建硬体、培育在地师资等。台湾红十字会也整合社福力量,在中国大陆偏乡成立社区生活重建中心培训社工,透过课后教育、家庭巡访及救难金资助,复制台湾改善隔代教养及留守儿的问题到中国大陆,已略见成果。
除了协助中国大陆偏乡学校改善硬体、培育师资的正面效益。至善基金会也在二○一二年展开「学校营养餐改善计划」,在云南得到良好成效,值得借镜。至善表示,中国大陆有许多偏乡,贫童家里距离学校遥远,往返就要走上好几公里的路、搭五个小时以上的车,求学路途比台湾偏乡贫童还要艰辛,但当地学生求学的意志力却十分坚定,透过偏乡服务计画,让偏乡儿童也能好好读书。
资助云南偏乡童「加菜」
举例来说,云南深山里的偏乡小学资源贫乏、山区长期干旱,学校每日午餐只有一汤一饭,营养不均衡,台湾至善基金会想办法为偏乡学童「加菜」,首先和山下农户合作,帮忙学校在山下盖温室、种蔬菜,让小农与学校契作,把蔬菜转卖给学校,不仅增加收入,学童也因此每天都吃得到青菜,营养更均衡。 至善基金会发现,偏乡学校的营养午餐加菜后,孩童的身高、体重开始追上同龄孩子水平。当地学生也说,午餐吃得丰富,让他们更想上学,走山路也不嫌苦,至善基金会表示,此计画成功翻转学童和贫农的生活,接下来会复制到其他偏乡小学。
「拉他们一把!」在世界各地资助贫困儿童的台湾世界展望会,也将爱心触角伸向中国大陆,早在二○一一年,在云南省绿春县,这个位于中国大陆边境地区、县境内全是山区,交通不便,经济发展落后的贫困县,展开「资助儿童计画」,汇集来自台湾的爱心,逐步资助当地二千五百名贫困孩童,改善贫童所处的社区环境与家庭。
教育脱贫才有意义
由此可见,台湾社福团体爱心不落人后,早在中国大陆偏乡深耕,透过民间社福团体搭建的公益平台,不管是大地震灾难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偏乡贫童教育资源匮乏、留守儿问题,靠著成功的「台湾经验」,不仅复制到对岸,也替对岸偏乡贫童量身打造、对症下药,改善环境与教育,这是两岸的公益社会现况之一,「穷不能穷教育,苦不能苦孩子」是最大交集。
「钱会有用完的一天,教育脱贫才是灵魂!」川震发生后,红十字会表示,当年投入十六亿台币援建,剩下的二成剩余款全数用于软体建设,资助清寒学生成为有用的人,长大后回馈社会,才是最有意义的运用。可见台湾社福团体远赴中国大陆偏乡行善,重点不是只摆在看得见的硬体建设,「看不见」的教育援助,让当地贫童可以透过教育脱贫,即使台湾社福团体结束援助专案回到台湾,当地团体也能复制台湾的社福经验,永续传承下去,让公益不沦为口号。
除了建立交流平台,透过「教育脱贫」的方式外,二○一四年一月十五日,中国信托慈善基金会也与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合作,透过另一种两岸公益社会的交流模式,让从没离开过四川的偏乡学童、川震灾童来台初体验。对中国大陆偏乡学童而言,离开家乡,首度来到台湾,第一次看海、搭电梯、搭飞机、住饭店等经验,若非透过帮忙,也许一辈子无法经历,除了让偏乡童有机会开眼界,并与台湾儿童互动,也让此趟「台湾行」,成为他们生命中永远的回忆。
为两岸埋下希望种子
借由两岸学童交流,可以让台湾学童借镜,在中国大陆许多偏远山区、地震灾区,比台湾偏乡还要落后数十倍,但艰困环境没有打败中国大陆学童,反而比一般孩童更贴心早熟。借由这些案例、故事,也能让国内学童知道世界上还有更多需要帮助的孩子,发挥同理心、爱心,投入人群关怀实践行动。
此外,两岸公益交流也可以抚慰孩子的心灵,让他们的人生旅程留下更精采的回忆。正面效益除了两岸携手共同关心未来主人翁,促进两岸青年学子互动交流,也可将眼光放得更远,协助年轻一代开拓视野,增进对两岸各方面了解、埋下希望的种子,让下一代对两岸更熟悉、更贴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