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台湾社会企业之发展◆文/冯燕(台湾大学社工系教授)《交流杂志105年10月号第149期(历史资料)》
- 更新日期:112-07-12
环顾全球发展趋势,在绿色消费、公平贸易、人道援助等新的公民社会及全球化思维下,以社会价值和营利价值并重的新型态公司就是「社会企业」。社会企业的本质即为运用创新的商业模式,解决社会及环境问题,其组织特色提供非营利组织研究自给自足并永续发展的可行方向,亦促使企业实践其社会责任时,调整过去捐助社会公益的传统作法,同时让创业者审视事业经营初衷,及其所能带来的社会影响力。对政府而言,社会企业多半能够直接面对且改善各类社会问题,使政府资源得以更有效地投入国家发展等相关重大措施。
台湾社会企业发展情形
台湾的社会企业在全球风潮影响下逐渐萌芽,到二○一四年底,公司名称中包含社会企业者共有七十三家;辅仁大学社会企业研究中心统计,至二○一三年以解决社会问题为公司主要目的者约有二百家,若涵括非营利组织则约八百家,仍快速成长。台湾的社会企业发展多元,关注议题也相当多样,可综整为六个类别:弱势扶贫,食农创新,文化保存,公平贸易,科技创新,以及生态系统中的中介型组织。
一、弱势扶贫(案例:新生命资讯股份有限公司)
近年来身心障碍者职业训练的机会增加,使许多重度、极重度的脊髓损伤患者受惠,但实际在外就业的人仍不多,主要原因是一般企业碍于无障碍空间的不足,或因脊伤者坐在轮椅上的状态,造成「失能」的刻板印象,使聘任意愿普遍不高。故新生命资讯服务建立一套开发机制,协助有就业意愿的脊伤者参与生产工作,并结合云端科技与友善企业的力量,建置数位科技资讯化的工作环境,开创脊髓损伤者的生命活力,促使脊髓损伤者自立自强,提升生活品质,促进尊严就业。
二、食农创新(案例:光原社会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为提升部落经济收益及维护原乡传统文化而成立的光原社会企业,协助原住民改善生活并培养环境永续之概念。光原对拥有土地者以合理价格收购农产,对无土地者则以基本薪资雇用耕作。同时,协助原住民进行农产有机加工处理,通过有机验证推出品质保证之农产品,包括阿里山有机乌龙茶、金萱、咖啡、及时令季节蔬菜等,并且将农产集中与通路洽谈,将产品打进市场销售。此外,设置低利微型贷款基金,除分摊种植风险,也鼓励原住民灵活运用资金及创业。在光原社会企业积极投入的努力下,不仅让原住民找到自立与自信,也为地方社会问题注入正向影响力。
三、文化保存(案例:小镇文创股份有限公司)
怀抱著复育百年文化的理想,南投县何培钧先生与表哥共同进行一年的古迹修缮工作,赋予藏于山中的传统建筑新生命—天空的院子民宿。为了让民宿不只是一间民宿,凡客人使用体验的产品,如家具、日用品以及食用蔬果等,皆产自于当地的竹山镇,不仅用环保素材打造在地关怀,同时也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进一步以振兴竹山文化与经济为目标,创办小镇文创股份有限公司,透过产业合作、观光导览、专长换宿、实务讲座等运作模式,不仅成功吸引青年回乡创业,其推展理念亦不断向外界传播,于各地种下发展契机,让随著产业没落及人口外移的小镇,再现经济荣景与文化风情。
四、公平贸易(案例:生态绿股份有限公司)
为解决传统贸易不公平的对待弱势小农,生态绿创办人徐文彦、余宛如导入公平贸易的运作模式,经由透明公开的采购机制与销售管道,减少中间盘商的层层剥削,让所得利润直接回馈生产者,帮助拉丁美洲、亚洲与非洲等贫穷小农创造友善的销售通路,支持小农稳建营运的同时也让消费者与环境生态受益。生态绿并于二○○七年成功申请国际公平贸易认证,共同为劳工权益、儿童福利、两性平权与环境保育等议题努力。
五、科技创新(案例:众社企股份有限公司)
有感于国内缺乏无障碍空间及其相关资讯,创办人林崇伟教授与其学生成立「众社会企业」,带领团队研拟友善环境调查工具,同时与社福团体合作,招募身障人士担任「爱的特派员」,于各式餐厅亲身体验用餐环境,除对店内设施进行评估外,亦给予业者相关建议,鼓励业者提升行动不便者的服务及环境品质,并将各家餐厅的评鉴报告进一步整合云端资料建置,开发「台北友善好餐厅APP」智慧行动平台,整合餐厅介绍、现场照片以及评价,并留有特派员报告,提供行动不便的客人店内资讯。其GPS定位功能,可自动搜寻并依目前所在位置由近而远列出附近所有友善餐厅,连结休闲及大众运输等资源,不但「食」得安心,亦可享受「行」与「育乐」的便利。
六、社企生态系统(案例:社企流股份有限公司)
当时仅二十七岁的林以涵因为在美国的工作经验和感动,促使她与同学创立台湾第一个华文社会企业资讯汇流平台「社企流股份有限公司」,希望传递「用商业力量改变社会问题」的知识与智慧,并连结各地社会企业。透过常态更新,让对于社会企业有兴趣的大众更加认识此概念,在不同领域或地区努力著的社会企业家们也可透过此平台交流互动。透过各种活动,举办盛大的年度社企高峰会议,协助社会大众更清楚掌握社企最新动态与趋势。如今社企流并与英国最大社企育成组织Unltd合作成立iLab育成中心,期以汇聚各项创业资源,让更多改变世界的好点子能在此孵化、茁壮。
政府推动社会企业生态圈
为创建有利社会企业发展的生态圈,行政院于二○一四年九月制定「社会企业行动方案」作为政策,由经济部、劳动部、卫福部、教育部以及行政院农委会做为前导推动机关,透过「调法规」、「建平台」、「筹资金」等经营环境基础建设,辅以「倡育成」等经营能力提升措施,以提供社会企业友善环境、建构网络平台、以及强化经营体质。
鉴于国内社会企业刚萌芽,整体社企发展态样多元且未臻成熟,宜先协助公私部门了解社会企业发展的相关议题著手,先采行行政机关内部的「法规调适机制」,检视并调整有碍社企发展的现行法规后,再进一步研议立法规范。
其次,借由主动检视、社企咨询案件、举办社企相关活动等方式,搜集社企型公司之法规环境所面临问题。针对问题分为「通案型」及「个案型」议题,并就问题内容进行现行法规之盘点与研析,与相关部会业务承办人进行沟通。如为通案型议题,透过召开法规座谈会,汇聚产官学研各方意见以凝聚共识;如为个案的议题,则透过行政咨询或迳行调适处理。目前已显现的成果,包括:社企公司名称登记的障碍排除;公司设立目的之共识,明列社会关怀或解决社会问题之营业项目;财团法人运用资金投资或设立社企的准许等。
另,为鼓励社会企业朝向资讯透明化发展,也让民众更清楚了解社会企业运作,目前已辅导民间组织(台湾公益团体自律联盟)建立社会企业登录机制,规划包括一般及进阶资讯揭露组。进阶组社企除基本资料外,尚需提供公益报告书及财务报表,且针对进阶登录之社会企业,辅以业师、育成、采购、资金媒合等支援措施,协助其稳健发展。同时串联社企创业家、投资人、校园师生、育成中心、及有意投入社会企业经营之社群组织,二○一五年即办理一百场社会企业小聚活动,吸引各地的有志之士共同参与,让全台各地广泛的讨论社会企业。
对于各地资讯获取或有落差,目前已针对中大型企业、国营事业等为主要对象办理多场交流座谈及资金媒合活动,促进投资方与能力方的互动,协助社企型公司对外曝光、销售通路、研发等合作。
除了跨界交流媒合会议外,社会企业发展基金、社企循环基金亦为经营环境建设之重要政策,前者如国发基金管理委员会于二○一五年九月通过协助社会发展投资作业要点,预计匡列十亿元,期以投资取代补助,以政府四成、民间六成的方式,结合民间资金成立社企创投,同时辅以引进企业化经营概念,协助社会企业永续发展。后者则如二○一五年十二月设立社会企业公益信托基金,初步基金规模为二千万元,以创办初期甚至零期的社企为投资辅导对象。
而考量社会企业和创业服务需要专属的指标性场域,政府特将金华街前院长官邸释出活化,成为社会企业共同聚落,打造汇聚各式社会能量、探议各式社会议题、引介各种资源,连结国际及在地民间的社会企业据点;同时设立了青年创业基地,推出一站式创业服务,提供青年创业圆梦所需资源。不仅如此,更整合跨组织之专家学者,以经营管理、财务会计、行销服务、创业育成为核心领域,协助社企型公司排解相关疑难杂症。
有别于传统营利事业及非营利组织,社会企业结合社会正义和经济永续自主的精神,透过创新营运模式,为国家包容性成长开启希望之路。在民间与政府的积极倡议下,社会企业获得愈来愈多台湾民众的支持与认同;除了完善社会企业发展之生态环境,也致力参与相关国际事务与活动,期盼使台湾成为友善社会企业发展的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