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两岸社企潮,产业新方向◆文/励心如《交流杂志105年10月号第149期(历史资料)》

  • 更新日期:112-07-12

随著时代的变迁,社会企业概念在全球兴起,在两岸也同样受到关注,在此趋势下,不少中国大陆企业家开始探索如何在商业与公益间创造新的商业模式,在中国大陆经营良久的台商也越来越重视企业的社会责任;而在两岸创业风气盛行的当下,社会企业创业成为一种新趋势,也是未来两岸产业合作新方向。

社会企业目前尚无统一的定义,主要是指运用商业模式解决社会或环境问题,企业经营以回馈社会及公益为导向,且有自主运作能力,而其产品或服务可促进环境保护、为弱势族群提供就业机会。


二○一四年台湾社企元年

社会企业的风气近年在两岸兴起。行政院二○一四年拍板「社会企业行动计划」,并宣布二○一四年是台湾社会企业元年,要在三年内投入一点六亿元,协助社企发展。许多公益组织开始探索更多创造自营收入的业务活动,产业界也从社会需求著手,开发新的市场需求以创造更多元的产业模式。

近年中国大陆同样面临社会企业和社会投资领域的火热。各类社会创新、社会创业大赛出现,以及介绍社会理念和实践案例的书籍、文章、媒体报导逐渐增多,围绕此主题的各类论坛也在中国大陆各地举办,发起者与参与者包括企业、非营利组织、政府、学术界等。

中国大陆社会企业风气正逐步萌芽,虽然不少专家指出,中国大陆社会企业发展仍处于启蒙期,许多问题仍待解决,包括学术界专门研究社会企业的人仍太少,许多企业对于社会企业的概念较模糊等,但越来越多人士关注此一领域。

二○一四年十一月,中国大陆国家主席习近平察看福建的社会企业「金太阳养老机构」。同年,中国大陆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国务院会议上,强调了公益创投,这个概念也在当年底首次被写入国务院文件,在公共政策层面肯定及明确了公益创投的发展方向,体现中国大陆政府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视。

社会企业平台「社企流」刊载的文章分析中国大陆社会企业兴起的原因,包括非营利机构财务独立性动机和受到国外影响。另外,也有许多中国大陆企业因不满足传统的慈善捐助,将对社会企业和社会创业者的支持纳入自己的企业社会责任工作中。像二○○七年,联想集团发起中国大陆首个公益创投项目,透过选拔有潜力的社会创业家,在资金、行销推广上给予支持。另外,也有一些传统基金会将关注焦点从公益慈善领域转向培育更多具有社会创业家精神的个人,例如二○○七年成立的友成基金会和南都基金会。

中国社会企业研究中心主任朱小斌在五月底举办的「上海论坛二○一六」上则指出,由于注册制度的因素,中国大陆所谓社会企业或者社会组织数量难以统计,可能注册类别会归类于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机构、公司等。而就他观察,目前中国大陆社会企业家群体其实有很多局限性,许多都是从公益组织转型做社会企业,具有较少商业经验,市场化运营能力有限。


「互联网+公益」模式受关注

许多中国大陆企业正在探索公益和商业如何结合,不少产业界人士认为,要在公益与商业间取得平衡需要仰赖创新,「互联网+公益」的模式即受到关注,例如共享经济、众筹、众包等形式的商业模式,都是社会创新,也会带来劳动力和资金等生产要素的全新组织形式,像淘宝网创造的社会价值和投资机会远大于自身获利规模,未来或许有更多新商业型态能在商业与公益间取得更好的平衡点。

中国大陆经济快速崛起后,仍存有许多社会问题,包括养老、医疗、扶贫、残障族群就业等方面的社会议题都亟需解决方案,而在环保、节能减排,以及食品安全健康等方面,更需要企业自主的发挥社会责任。传统的福利企业和公益慈善模式已无法有效的解决社会问题时,社会企业的兴起无疑提供一种创新、具发展潜力的方式。

像二○一四年,许多中国大陆社会企业瞄准「三农」领域,成为关注焦点。例如倡导「再造故乡」的「farmer4」、中欧校友的e农计划,与阿里巴巴的助农电商平台等。而阿拉善see以前只是投钱治理沙漠,现在改为带领农民种节水小米。中国大陆社会企业的先驱乐平基金会的有机农业产品也进入千家万户。


社企创业受青年青睐

创业风气在两岸盛行,社会企业也成为两岸青年关注的领域,以关怀社会、自然生态为创业出发点的创业者不在少数。像是「SHOKAY」的自创品牌是以青海西藏牦牛绒制作高档毛料制品的社会企业,创办者是来自台湾、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的女孩。他们直接从藏族牧民手中收购牦牛绒,协助重整牦牛绒产业链,采取的社会创新模式在当地建立全新的经济生产模式。

近期也有在香港读书、来自两岸三地的大学生出自于对社会、公益的关怀,在泰缅边境的美拉难民营发起一项艺术赋权及公平贸易的计划,称做「素眸(Somont)」。他们希望帮助当地学校ALCC的学生团结在一起,独立为学校募款,并指导当地学生亲自参与设计制作、营销创意和财务管理,协助将产品在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行销,产出利润将全部捐献用于学校建设。

此外,近年两岸许多青年创业比赛也可见到社会企业创业的身影,如来自新竹的「众社企」雇用身障者为全民搜集食衣住行育乐各方面的友善与无障碍资讯,透过APP将这些资讯提供给大众;台湾「绿色冀泉」携手原住民启动复育牛樟树计划,而日前举办的二○一六首届京台创新创业大赛,台湾的新创团队「绿鲜生物科技」则提出以玉米梗变成保鲜袋的产品,诉求环保概念。这些都可看出青年创业出发点已不再仅是获利赚钱,更多是以关怀社会、自然生态的理念作为创业契机。

国际上对于企业组织型态的光谱有六种,意识形态由右至左,分别是纯商业利润导向的传统一般企业、企业社会责任、社会责任事业、社会企业、非营利组织附属事业、非营利组织等。值得注意的是,在社会大众越来越重视企业对于环境、社会的回馈下,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在两岸已受到相当程度重视。


CSR成企业提升价值策略

金管会二○一五年已要求上市(柜)食品工业、金融业、化学工业、餐饮收入占其全部营业收入达百分之五十以上及实收资本额为新台币一百亿元以上之公司,强制编制与揭露企业社会责任(CSR)报告书。CSR 报告书即是用来揭露营运过程对经济、环境与社会面的冲击与承诺。

而中国大陆也将CSR 概念纳入公司法中,部分中国大陆工业园区已开始集中发布CSR 报告书。中国大陆CSR 专家商道纵横总经理郭沛源表示,中国大陆对劳工权益、环保诉求重视提高,特别在二○一五年新《环保法》实施后,惩罚明显加重,中国大陆环保部门不仅可罚款,还可查封、扣押、限产、停产、移送拘留。而台商在中国大陆投资比重高,可见CSR 对台商来说是重要趋势。

资诚董事长朱竹元就指出,在台湾挂牌的上市柜公司有超过 八成在大陆设厂与投资,因此中国大陆CSR 趋势不可忽视,虽然有企业认为这会使成本增加,但企业社会责任已然系提升企业价值的核心策略之一。

不少台商也关注到这一块,包括鸿海、光宝等在中国大陆的厂区已实施环保、节能减碳专案。台达电也投入推广节能、倡导绿建筑,其自二○○七年即参与联合国气候会议,二○一五年也参加了巴黎COP21气候变化大会,透过参与国际气候会议、论坛与举办绿色建筑展览,分享建筑节能经验,体现台资企业对社会责任的重视。


社企为两岸企业转型方向

在环保诉求提高、道德意识提升下,企业社会责任已是全球企业面临的必然趋势。过去中国大陆经济快速发展下,环保、社会问题往往容易被忽略,但如今愿意投入力量关怀社会的企业越来越多,也成为两岸企业转型的一个重要方向。在两岸创业热潮下,许多年轻人的创业出发点,是出自对社会和自然生态的关怀。两岸社会同样存有贫富不均问题,偏远地区都需要更多人关怀与重视,而如何减少碳排放量,提高环保意识,需要你我一同做起。由此为出发点,未来两岸如何开展社会企业合作新模式,或将成为两岸产业合作的新契机。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