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及南亚情势与两岸企业的商机◆文/吴福成(台湾经济研究院新兴市场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交流杂志105年12月号第150期(历史资料)》
- 更新日期:112-07-12
随著东协国家建立单一市场的东协经济共同体(AEC),以及南亚大国印度经济崛起,挟著丰沛天然资源、巨大人口红利和庞大中产阶层的东南亚及南亚,带著强劲消费和内需,已被各国视为全球经济新引擎和最具商机的新兴市场。再加上中国大陆劳动成本上涨,经济发展减速,迫使在当地投资的日韩等各国企业,甚至中国大陆本土企业都不得不采取「中国加一」(China+1)策略,转向东南亚及印度另设生产基地或营运据点。
有鉴于此,蔡英文总统把新南向政策作为新经贸模式改革的第一步,其最重要目的就在加强与全球和区域连结,提升对外经贸格局和多元化,并告别以往过度依赖单一市场的现象。她同时强调,新南向政策还是要「依循市场原则」,政府是用政策让市场法则运转更为顺畅,让更多人考虑东南亚及南亚的机会。
特别是当前国际环境变数也在某种程度上支撑了蔡英文总统新南向政策的必要性。由于美国下一任总统川普(Donald Trump)坚持反全球化和贸易保护立场,并把中国大陆列为汇率操纵国家,扬言对其进口商品课征四五%的惩罚关税,此举恐将严重损及把零组件或中间财出口到中国大陆,经加工组装后再出口美国的台商利益。由于台湾长期以来依赖外部需求作为经济成长的主要动力,一旦美中贸易爆发冲突,势必助长台商分散市场的风险意识,并进一步考虑转向东南亚及南亚市场发展。
正因为如此,进一步研析东南亚及南亚最新情势和潜在商机,就更有其迫切性。
东南亚和南亚区域最新情势发展
二○一五年底AEC成立,并启动实施「AEC发展蓝图二○二五年」,将大幅推进基础建设,致力平衡区域发展。外界预估,到二○三○年东协将成为全球第四大单一市场。据悉,二○一七年在菲律宾主办的东协五十周年纪念日上,还将宣布推动东协与联合国周边组织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跨区域运输网络建设,势必有助区域交通顺畅和贸易往来。
目前「中国─东协自由贸易区」升级版议定书已生效,将提升原产地规则、跨境电子商务合作等各种贸易便捷化措施,进一步促进双边货贸发展,争取在二○二○年实现双边贸易额达到一兆美元的目标,并加快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协命运共同体」。另外,中国大陆主导的「一带一路」建设战略,因东协国家正处于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已划定的路线之上,也将成为极具竞争力的消费市场和生产基地。
至于南亚区域,原预定今年十一月在巴基斯坦首都举办的南亚区域合作协会(SAARC)高峰会,因印度与巴国爆发边界武装冲突,导致多国连袂取消出席该次高峰会,此一事件已突显南亚区域复杂的政经环境。相对地,印度却利用今年十月主办金砖国家(BRICS)高峰会之机会,邀集环孟加拉湾多领域经济技术合作倡议(BIMSTEC)成员国孟加拉、斯里兰卡、不丹、尼泊尔、缅甸、泰国的领导人参加,但并未邀请巴国与会。此举也意味著印度与环孟加拉湾国家(包括部分东协国家)将紧密连结在一起,南亚市场的辐射范围也将更为扩大。
东南亚和南亚的市场潜力和商机
东南亚拥有六‧三亿人口,过去七年的人均GDP超过四千美元,内需规模庞大,促使原来以制造业驱动经济发展的型态,逐渐转换为以消费驱动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最近菲律宾、越南、泰国、印尼、马来西亚和缅甸等国家相继调降法人税,既有助振兴产业,更能吸引外资。尤其东南亚位处中印两大国之间,对外又签署多个自由贸易协定(FTA),已建构了厚实的贸易和生产网络,并具有发挥高潜在成长率优势。
近年来全球景气低迷和中国大陆经济放缓,东协国家出口表现较弱,但私人消费依然强劲,推动GDP实质成长四‧四%。尤其区域内中产阶层约有一亿五千万人,还在快速扩大中,是推动消费及零售业发展的生力军。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人均购买力平价(PPP)约在一~八万美元之间,消费潜力相当可观。即使发展较落后的国家,其PPP也都超过可购买耐久财的两千美元水平线。埃森哲战略咨询公司(Accenture Strategy)更大胆预估,到二○二○年东协国家将新增一亿位消费者,并带来七七○○亿美元的消费额。
至于南亚的市场机遇,基本上是以印度为主,因为其他国家现在正面临恐攻和贫穷威胁。印度拥有近十三亿人口,二○一五年的人均GDP已达一七○○美元,强劲的个人消费拉动经济成长,预估在二○一八~二○一九年度的经济成长率可望达到七‧七%。另外,印度的中产阶层年轻消费者迅速增长,零售业市场规模将以年增率一二%的速度扩展,到二○二○年可望达到一兆美元,为零售业带来庞大商机。
特别是自从莫迪总理主政后,全力推动经济改革,更提出「印度制造」倡议,希望把印度转型为全球制造中心。今年六月印度公告放宽外人直接投资(FDI),扩大外资在国防工业、航空运输、单一品牌零售、医药生技等领域的持股比例,这项新开放政策旨在加速吸引外资,带动本国产业发展与提升竞争力。同年八月印度国会上议院通过统一的商品暨服务税(GST),将取代目前由国税、邦税和地方税拼凑的复杂税制,应可有效改善企业营运环境。
除此之外,由于东南亚和南亚区域内拥有众多的穆斯林人口,印尼约有两亿人,巴基斯坦、印度和孟加拉各在一‧五亿人到一‧九亿人之间,加上马来西亚和汶莱,所衍生的清真市场商机更具吸引力。但要拓销伊斯兰市场,则必须先取得清真认证(或称Halal认证),目前台湾已有专门协会在协助推广认证事宜。
两岸新南向的策略和路径
台湾推动新南向政策,总统府已公布「新南向政策纲领」,并由行政院负责规划和推动。最近经济部国贸局更首度透过贸易大数据的科学分析,选定二○一七年全球重点拓销市场,其中包括马来西亚、印尼、越南、菲律宾、印度,以及中国大陆等。该局表示,考量两岸与东协的产业分工趋势和市场利益,将兼顾新南向和中国大陆市场之拓展,并协助台商巩固在全球产业供应链的关键位置,以提升台湾对外经贸拓展格局的多元性与张力。
此一贸易大数据的研析结果,直接证明了蔡英文总统推动新南向政策的论述是有坚实基础在支撑,亦即新南向和两岸经贸都是台商全球布局的一环,彼此并不冲突,而且还相辅相成。若持续深化两岸产业合作,两岸之间可以找出符合彼此合作项目,让双方产业优势可充分发挥,进而共同开发、开拓新兴市场。新南向政策可增进与东协国家和印度的各层面往来,发展更多元的交流、更稳定的经贸伙伴关系。
相较于台湾的新南向政策,中国大陆也积极在推动「没有新南向之名、却有新南向之实」的南进政策。今年三月中国大陆和东协签署「落实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的行动计划」,在未来五年内加强和提升双方的战略伙伴关系。该项行动计划内容相当多元,包括经济合作、电子商务、金融、能源、科技创新、旅游观光、中小企业合作、粮食、农林业、海上合作、非传统安全等领域之合作,以及加强产业供应链联系,鼓励形成产业群聚。
中国大陆也努力铺造与印度更加紧密伙伴关系格局。今年五月中国大陆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会见来访的印度总统穆克吉(Murkherjee)时指出,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的背景下,中方愿同印方深挖互利合作潜力,推动「中国制造二○二五」、「互联网+」与「印度制造」、「数位印度」等战略对接,著力开展产能、铁路等合作,并推进「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等大项目建设。
台湾接单 东协出口
综合上述,面对美国新总统川普的贸易保护逆风,基于两岸和东南亚产业分工需要和市场利益,台商可考虑在两岸新南向政策较不敏感的交集领域,寻求共同推动中小企业、资讯科技、电子商务、旅游观光、文创等产业的合作可能性。传统上台商在东南亚国家的投资,有许多关键零组件必须仰赖两岸供给,这也是跨区域产业分工布局和全球价值链安排之必要性。预期未来在美中贸易发生冲突过程,「台湾接单、东协出口」的三角贸易模式将更成为主流。
至于台商在南亚的经略,由于印度早已是两岸资讯科技业和海运业携手合作的市场,如小米委托鸿海代工生产、腾讯与鸿海联合投资当地通讯软体Hike,华为携手纬创合作设厂,中国大陆航运公司与长荣海运共同经营直航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商运航线。展望未来,两岸将会有更多企业在更多领域共同赚印度人的钱,并成为发展新趋势。
最后必须一提的是,莫迪政府正在推动印度的「东进政策」,还进一步要发展「湄公河─印度经济回廊」。所以台商配合新南向政策更应与时俱进,把印度和东协视为一体来展开拓销和规划投资,并推动产业群聚、分工配套布局,以创造最大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