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散落的独特空间里 寻找城市亮点的温度◆文/施圣亭(左右设计总经理)《交流杂志105年12月号第150期(历史资料)》

近年来,台湾兴起一股老屋改造风潮,从台南的老屋欣力、高雄盐埕旧区复兴、南投「天空的院子」发展出的小镇文创,老屋保存与再生的推动,逐渐唤醒人们的关注,台北市对待老屋的态度,以及如何走出自己的独特风貌,也成为首要课题。

「什么叫老房子」?多年担任「台北市老屋新生推广计画」的计划主持人,经常被问到这个问题。走访不同城市时,看著不同地方与国家对老屋议题推动采取不一样的作法,台北本身有其先天条件的限制,一个比较新的城市,不代表就不能有自己的味道。台北多元的文化特质,融合来自中国大陆各省、荷兰、日本以及欧美元素,城市的各个角落,散布著许多具有独特个性的小空间,更是都市发展脉络里的有趣亮点。

近几年的思考,老屋新生不只看建筑外观、室内设计,不只看屋龄谁比较旧,而是用什么方式、用什么创意去经营,用什么态度、用什么精神,去保存这些具有历史价值的老房子?老屋背后的故事更值得我们细细品尝。

上海经验─田子坊、一九三三老场坊

上海的「田子坊」,在一九九八年街区进行改善前,原是一下雨呈现泥泞满地,天气一好则黄土飞尘的马路市集,当中国大陆重新做出功能定位后,引进民间管理经营、成立文化发展公司,提供优越条件引进各地知名且具代表性的艺术家进驻,透过他们引领周边相关的艺术工作者跟进,工艺商品店、古玩商品店也跟著进场,因为这群力量的进驻,开始需要大量展览空间,艺术中心、画廊于是随之成立,而这些人喜欢属性特别的咖啡馆、有独特味道的茶馆、餐厅、酒吧、创意的购物小店,深具特色的装潢设计,也让整个区域富含艺术气息。

透过阶段性的发展与活化,「田子坊」摇身一变成为创意产业聚落,展现上海深具特色的弄堂文化,也保留了老上海各式各样的特色建筑,在这里可以看到西班牙式、英国城堡式、巴洛克式建筑,也有中国大陆石库门的建筑风格,交错成一股独特风味、上海有趣的现象,而在弄堂里迷路穿梭的体验,也成为旅客走访的迷人印记。

另一件令人印象深刻的案例,是座落于上海的虹口区「一九三三老场坊」,前身是「工部局宰牲场」,也就是屠牛场。这栋建筑建于一九三三年,出自英国建筑设计师C.H. Stableford之手,由当时上海三大建筑营造商之一的余洪记营造厂建造完成,整体建筑外方内圆,无梁楼盖、廊道盘旋、水泥的环形牛道、对应高低错落的回旋楼梯,人牛分道的布局,营造宛若迷宫的场域,空间交错却又次序分明,另外双层且厚达五十公分的墙面设计,利用物理原理实现温度控制,即便上海炎热的夏天依然保持低凉温度,系兼具建筑艺术与生产工艺的有趣案例。

如今,在这栋老上海时代的欧式建筑中,举办过许多世界知名品牌的发表会、纪念酒会,包括法拉利、保时捷、宾士等,还有各种顶尖的时尚表演、重量级的电影首映会,塑造走在时尚尖端的特质。同时,亦有多家与设计有关的公司进驻,促使此地成为一个创意的办公空间。现在「一九三三老场坊」已经是上海时尚的创意设计中心,也是重要的旅游示范点。

台北经验─多元创意的活力展现

走访不同城市,反思台北的发展,「台北要做就要做自己的特色,不要去跟别人比大、比老、比数量、比面积、比历史,台北自己的特色是什么?多元的、活力的、不断创新的、顺时适地的展现自己,如同台北世界设计之都所提的『Adaptive City 不断提升的城市』。」

历经早期台湾的原住民文化、荷兰统治时期、清朝统治时期、日治时期到民国,过往的历史轨迹,形塑出台北如「沙拉拼盘」的有趣面貌,使得台北适应性强,调适度高,「也许多元的面向让台北没有明显的个别特色,可是你必须去接受『多元,其实这就是我们自己的一种特色』。」

推动至今已有十六年的台北「老屋新生大奖」,许多人眼中以为老屋是博物馆式「修旧如旧」的形态,单向地把眼光、视野完全朝向过去,忽略了现在必须扮演的场所意义。台北「老屋新生大奖」,从注重外观的改变,转而注重老屋内在精神,并不是挑选谁的房子比较老、谁的房子比较旧,而是如何运用一个旧的空间,赋予一些历史,一些家族回忆,一种新的商业可行性,灌注一些新的社区能量。重新定义老屋新生的价值,台北已慢慢走出自己的独特风格。

业余达人─以生命的热情重拾老屋温度

老屋新生,不再仅是一个建筑手法的更新美化,如何利用这个场所,赋予新的生命,更是首要考量。细看近几年得奖的团队,许多创新的经营手法,在历史空间中赋予独特新意,这些做法不一定能在别的地方进行复制,同时让走访的人们在空间里感受到经营者对老房子的情感温度。

对专业设计公司的专业职人来说,很多作品可能只是他一年当中众多案子的一件,但台北用心经营老屋的业者,很多不具专业设计背景,却愿意放弃一切,用生命与热忱去完成作品,他们用心投入的态度与精神,值得敬佩。那种情感投入的区别,正是我们要去发掘的,你也许不认同其美学,但背后的精神绝对值得尊重,值得保存。

台北惊艳─多元面向老屋案例

除了整建维护、物件修缮外,老屋还可以与生活产生更深的连结与互动,如近年「老屋新生大奖」从「新生、再生、共生」的主轴发展,强调与「社区」的连结、与「环境」的关系以及与「市民」的情感。

【人文故事】瓦豆‧光田

座落在大稻埕的「瓦豆‧光田」,原为具有百年历史「民新齿科医院」的老建筑,有著阿公留下来的福气,也有著外孙对长辈的情感记忆。老医师的外孙看著阿公投注毕生之力,为家族兴建的第一间房子,抱持对祖父的感念,这位「细汉孙」以半年时间琢磨设计图,透过钢构保留百年老屋梁柱,老医师当年开业的「扛棒」仍高挂在屋梁,在通往阁楼的楼梯转角处,为阿公保留一个专属座位;天花板不堪使用的柱子,也细心被改装为厕所门板守护,就连当年梁柱运送过程报纸拓印遗留的痕迹,孙子也不舍擦去;因此,当你走进这场域,你会感动孙子为祖父一生梦想坚持所做的守护,不仅重现老房子的情感与故事,更找出对老屋尊重的新价值。

【社区连结】URS 27M 郊山友台

台北市郊山闲置空间活化的代表性案例,原为阳明山上一处自来水事业处闲置的办公室与官邸,改造时使用材料符合当地的「最适工法」,替换的材料依旧可以回归自然,在设计上,巧妙地将台湾与日式建筑样式与周遭自然环境结合,室外木平台的建置让公共空间延伸至室内,将建物后墙移除,连接后方社区,成为串联人与自然亲近交流的公共平台。

【议题策展】原Taipei吃书喝东西

「回收场是城市的轨迹,被遗弃的东西必留下轨迹。」如同此房子的命运预言,这间三年后即将因都更消失的老房子,让进驻的团队回头检视老房子的八十年岁月,透过改造让更多人重视老房子的保存议题,团队以大同企业产品展现台湾工业风格,门口斗大的倒数计时装置,邀请人们参与老屋即将因都市更新而消逝的见证行动,空间内多数物件由回收场拾起再利用,不论是二楼的钨丝灯泡装置,或以熨烫板结合的高脚椅,在学习与老屋共处的同时,也让许多旧的东西找到新的价值。

【创意的经营形态】Sculptor Barber

Sculptor Barber白色的空间,除了可做为Show Room展示艺术家作品外,还有一个很棒的想法,设计者打掉空间的所有窗条,让外面风景变成屋内设计的一部分,窗外旧公寓巷景走进留白的艺术空间,带著复刻欧美的风格艺术感,以极简力量赋予老屋不一样的生命,成为具有反差的城市美学符号,更有趣的是,它是一间理发厅。

「老屋新生,绝对不单只是建筑跟室内设计,它是一种跨领域的结合。」这几年台北透过政府与民间力量的结合,以类似针灸的方式,找出都市里面有趣的亮点,带动整体环境的改造。但目前民间资源的整合性仍不够,如何让政府更加关注进而成为指标性政策,也是我们的期盼,期待未来五年、十年能创造一个更大、更进一步向下扎根的整合,结合公民社会与社区力量,形成有趣的脉络,打造台北独特的城市面貌。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