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We Media自媒体独活术◆/耿梓墨《交流杂志105年12月号第150期(历史资料)》

  • 更新日期:112-07-12

你们说要争自由,自由是针对外面束缚而言的,独立是你们自己的事,给你自由而不独立,仍是奴隶。独立不需要盲从,不受欺骗,不依赖门户,不依赖别人,这就是独立精神。这是胡适一九四六年在北京大学一次演讲中的谈话,中国大陆调查记者柴静将其摘录到自己著作《看见》中。

两岸进入「We Media」时代,We Media,台湾说是公民媒体,中国大陆称「自媒体」。随著两岸交流日甚,「自媒体」渐成了通用名词,但两岸最大差别在于能否「独活」,中国大陆「自媒体」影响力大,形成了规模经济;而台湾「自媒体」遭脸书垄断通路,苦寻不著营利模式。

中国大陆创作者的「独活」

新浪微博无疑是中国大陆最有影响力的「自媒体」。重大事件的传播从时效到内容,再到评论切入,无一不超过传统媒体,例如温州线动车事故。

中国大陆微博因遭官方严管失去受众,台湾则因为置入性行销,一些报导也被贴上「不可信」的标签,例如民众宁愿去网路上寻找美食部落格,也不愿相信媒体的美食报导。而数位相机、录影设备以及行车记录器的普及,使得人人都成为「主播」,只是内容过于琐碎。

其实生活在台湾的我们,实际上并没有真切感受到互联网的巨大力量,年轻人利用互联网,多数还是娱乐。相比之下,中国大陆网路的发展一日千里,目前绝非玩的工具。别的不说,仅一款大陆人使用的聊天工具「微信」,已足够让很多人依靠其养活自己。

网路帮人赚钱的原理很简单,背后有一系列创新科技做为支持,让人可以不再依靠组织生存。例如,微博开通了「打赏」功能。将文章发表在网上,读者如果觉得内容好,可随心所欲将自己认为值得的金额直接汇给作者。微信也是一样,创作者可以开「微店」,在上面出售自己的作品。有人在网上帮人画全家福,收入高过成名的画家;有人通过网络社群订单,帮小孩拍照,预约要等半年以上;更有一个叫「罗辑思维」的微信公号,复活在市场上早已绝版的书籍,透过电子商务出售,一周内销量可达五万册…中国大陆无数创业者的尝试,证明在网路时代,是一个「独活」的时代,不需要依靠组织生存。

中国大陆「网红」主播更成一绝,拿著手机对著镜头喃喃自语,如果仅放几张图片,只是昙花一现,但成为一名「网红」后,年收入几千万人民币,早已形成「网红经济」。日前一项大陆「网红」调查,中国大陆首富王健林之子王思聪拔得头筹,第二名是靠吐嘈、搞笑视频走红的「PAPI酱」。去年中国大陆「网红经济」,仅服装市场就近千亿元人民币,连创新工场董事长李开复也加入直播行列。

而在台湾,「自媒体」最广为政府部门活用。经营脸书、LINE官方帐号,成了各县市首长与民众「接触」的利器,不但宣传政策、排除民怨、传达即时讯息,还能营造温馨亲民形象,粉丝数更超过很多报纸的发行量,成为实力坚强的政治「自媒体」。连「洪习会」现场,国民党还透过洪秀柱脸书的「直播」传播出去,引来疯狂点击。

台湾「自媒体」概念由「The News Lens关键评论网」最先落实,邀请了两位国际媒体圈的知名人士─《华盛顿邮报》前总编辑Marcus Brauchli与媒体发展贷款基金创办人SasaVucinic加入董事会,并担任国际顾问董事,但仍未见稳定的获利模式。

台湾媒体通路被脸书垄断

从「自媒体」延伸出来的「新媒体」,在台湾都不赚钱。今年九月,东森新闻云达到损益平衡,这是台湾最大流量的网站,但收入与流量不成正比,原因是台湾的线上广告产值,绝大多数被Google与Facebook给吃掉了;中流量如风传媒与关键评论网,小流量如新窜起的新媒体,全都没办法再依循过去的「内容+广告」模式获利,甚至是「流量越大、亏损越大」。

拥有媒体等同拥有影响力,这是新媒体投资者与经营者的共同梦想。但大家眼见镜传媒、信传媒、上报等,自今年以来接连成立,但还达不到雨后春笋的盛况,毕竟跟美国与中国大陆比起来,每年台湾新媒体的产品与商业模式,甚至是愿意尝试的团队与人才,十根手指都数得出来。

「粉丝专页」就是脸书最佳的商业模式。但当脸书持续打压脸书专页文章的触及率时,就算拥有数十万的粉丝,所有粉丝专页也被逼著要下更多的广告预算,才能让文章被更多人「看到」。当多数粉丝专页,都透过境外付款给脸书时,脸书还不用纳税,这才叫真正的「吸金」与资金外流。

台湾用户每天花超过三个小时在手机上,是全球第一的低头族,而当脸书的APP成了台湾第一大的媒体,也是最大的广告投放标的时,一年「吸金」超过新台币一百亿元。脸书仅有「导流」效果,在现阶段仍未开通「金流」的情况下,不论是网红主播、「自媒体」,都无法像中国大陆将流量变现,最后被掐住喉咙时,只会让所有从业者窒息。

台湾新媒体发展已失去「通路优势」,市场所谓通路才是王道,才是能够赚到广告与现金的渠道。当所有人都在手机上,透过脸书接收新闻与阅读内容时,脸书自然成为全台最大的媒体,以及最好的广告投放平台。更可怕的是,脸书还能从我们每一位用户资料中淘金,以更精准的大数据算法,将广告推送给特定的人看到。

当台湾所有媒体哀鸿遍野,发行量、广告量、收视率都面临坠崖式下滑,前线记者过劳被操得像条狗时,脸书早成为全台湾最大的媒体。脸书去年总营收达到一七九亿美元,相当于十栋台北 一○一大楼的造价。尤其脸书市值达到二六七一亿美元,更是全世界所有传统媒体集团,难以企及的高度。

跨越两岸藩篱 人人可当「自媒体」

很多玩脸书的朋友或许都有类似体会,那就是海量的粉丝可能让你很有名,但不能变成真金白银。然而,中国大陆的网络技术彻底解决这个问题,由于微信已有强大的协力厂商支付平台。中国大陆的「八五后」已经非常习惯在网上消费,如果你的网路品牌以「八五后」为主要阅听人,你就很容易从中赚到「第一桶金」。

然而「独活」的人起码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拥有工匠精神。要让受众欣赏你,也就是要建立对你个人的向心力。没人会无缘无故欣赏你,一定是你有过人的执著。苹果之所以成功,归功于贾伯斯的教主形象,他一去世,苹果公司很难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而如何拥有向心力呢?主要就是要拥有工匠精神。工匠不惜代价,只专注于将作品做到尽善尽美。

第二,强调个人魅力。俗话说「富不过三代」,但互联网时代很可能「富不过一代」,因为所有的品牌都太强调个人魅力,毕竟随波逐流的时代过去了。其实这并不是新鲜事,因为在前工业时代原本如此。以前的老字号,像是杭州的张小泉剪刀、胡庆余堂等,皆以创始人命名的,强调的都是个人魅力。

第三,不受平台限制。「独活」要跳出平台的限制,这就是报纸专栏和「自媒体」最大的区别。报纸专栏的平台是报纸「恩赐」,读者是报纸的读者。而「自媒体」做出品牌之后,粉丝会跟著你走。例如中国大陆创作人高晓松微博粉丝高达四千万,主持的节目从优酷网搬家到爱奇艺网,为爱奇艺网增加了很多用户。主动权从平台回到个人这边。

「自媒体」时代,我们获得了最大的自由,和职场的种种苦闷说再见吧!如果你不需要大富大贵,只求做自己喜欢并擅长的事,那么网路能满足你的「独活」人生。当然,最大前提是必须放下成见,超越两岸的藩篱,不只是变身「两岸人」,乃至成为「全球人」。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