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气候变迁与国家治理 交战永续、未来与世代◆文/周桂田(台湾大学国家发展研究所所长、台湾大学风险社会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交流杂志106年2月号第151期(历史资料)》

  • 更新日期:112-07-12

世界各国为因应全球暖化所造成未来环境、经济、社会与生存等灾难性崩溃,需从目前高度浩劫资源、能源密集、高度排碳与污染的产业经济社会,转型朝向低能源密集、低碳排放、低污染、资源循环再利用之绿色永续社会发展。而此种高碳经济与低碳经济的斗争,再也不是口号,即使各界对美国新川普政府走回头路的疑虑,但自 2016年 11月 4日全球生效的气候变迁巴黎协定,已经启动此锐变滚轮;包括中国大陆,各国政府已开始盘点与规范产业的碳定价,而碳价机制将自 2017年起陆续成为国际产业市场竞争条件与进口的门槛。


巴黎协定启动低碳经济滚轮


同时,谁走在最前端,就有机会制订与规范全球产业发展的标准、尺度,进而引领技术、专利与市场竞争条件。这个滚轮,现实上严重的冲击各国产业生产与竞争条件;2016年底苹果公司高阶主管造访台湾,要求其合作厂商需在一定时间内完全采用再生能源。同时,中国大陆并陆续要求其境内的台商需符合碳定价与碳排放机制。这两个鲜明的发展,明显的驱迫台湾与产业部门快速转型。


不仅对台湾,世界各国面临重要转型挑战至少包括四个面向:一、产业经济层次:首当其冲为一国社会在产业上面对从高碳(褐色)经济转向低碳经济的挑战,尤其,如何从耗能、高污染的褐色经济结构转型;又如何从此种结构困境中进行创新性的突破。二、国家政策架构与论述层次:该国是否能迅速从绿色新政的角度,提出前瞻的能源、产业、减碳与消费之政策架构与论述,而带动国家经济与社会之政策决策的转向驱动。三、社会觉醒与行动层次:该国民众是否充分感知剧烈气候变迁所造成的全球各地与本国在地的重大灾害与威胁,觉醒与认知国家需要改变各种不永续的、不正义的能源与环境补贴,并朝向为未来世代准备的经济社会努力。四、治理转型与创新层次:该社会公民团体倡议全球暖化风险、绿色与永续经济的社会发展模型、并强力监督政府产业、环境管制之能耐(capacity of public scrutiny);而政府在治理层次上,是否能够发展创新、纳入由下而上的社会公民知识与代表,进行伙伴式、充分沟通的决策模式,来对抗剧烈气候变迁威胁。而台湾,要如何开始准备?


突破高碳经济之路径依赖


在国际脉络下,台湾面临垂直压力包括全球产业竞争、快速新兴工业国家威胁、追赶已开发国家产业技术的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国际绿色公约(减碳公约)制裁压力形塑的产业、能源(再生能源、核能)的结构调整与发展。特别是,台湾在新兴工业化国家中表现相当活跃,但由于能源结构高度依赖、能源利用效率偏低、产业政策规划上偏重制造业,因而在能源消耗及温室气体排放量上居高。


台湾近二十年来 CO2排放量增加为 116%到 137%间,年平均成长率超过 4.9%。在 1990年排放 110百万公吨,到了 2008年排放 252百万公吨,占全球 1%。同年人均排放量达 11ton CO2,占第 18名。 2010年 CO2人均排放量升高至 11.53吨,排名更提升至全球第 16名,在 5百万人口以上国家台湾更名列第 6,以人口 1千万以上国家而言,台湾排名第 8位。最新的数据显示,2014年 CO2人均排放量升高至 10.95吨,同样在 1千万人口以上国家台湾名列第 8(IEA, 2015)。


近二十年来台湾社会却持续陷入结构性的永续经济冲突,高耗能、耗水、高污染产业(滨南开发案)、水质污染(中科三期)、相应气候变迁下之农粮安全、水权分配(中科四期)、水资源开发(吉洋人工湖)、健康风险(国光石化、台塑六轻四期扩建案)、土地正义与社会分配(苗栗大埔案)、地层下陷、湿地保护(国光石化)、地下水源保护(永扬案)、海岸保护(台东美丽湾)等,皆呈现高度复杂性的经济、社会、能源之盘绕困境。


事实上,过去我国追求经济快速成长是以部分牺牲环境、健康、劳动权益而进行的褐色经济,而这种牺牲的体系建立在高排碳、高耗能、高污染的能源与产业模式。政府一方面宣称因应全球气候变迁进行减碳规划,并建构低碳与绿色经济产业,但另一方面,近二十年来却不断发展与气候变迁减量与调适方针相反的高耗能、高污染与高耗水产业。其中,虽然涉及台湾产业结构转型的难题,却也表现出政治经济的拔河。换句话说,面对剧烈气候变迁下能源与产业发展的冲突,作为其新兴工业化国家之台湾社会正处于交杂的巨大社会转型挑战。


交战未来:五加二需要建构社会学习曲线


近年来,行政院大力推展「低碳经济」与「低碳社会」概念,经济部也推动绿色经济、绿色服务业、再生能源产业、新能源产业计划,都代表台湾面临国际经济、绿色公约与国内产业结构转换的表征。同时,2016年中以来,新政府展开推动创新产业政策,五加二的产业创新,包括亚洲矽谷、生技医疗、绿能科技、智慧机械及国防航太等五大创新产业,再加上新农业、循环经济,也象征台湾需快速寻求接轨新的产业趋势,来深化与延续其经济能耐与强度。其中,最重要的元素皆包括了低碳、智慧、永续与循环的元素。另一方面,近期新政府持续翻新「能源政策行动纲领」,并推出「气候变迁行动纲领」,也显示新政的新气象。


然而,无论是创新产业政策,或两个重要的国家能源与气候变迁行动纲领,都涉及了永续能源、环境保护、产业创新与社会公平等面向,而这些翻转台湾的规划亦涉及社会「软件」:支持、学习、理解、甚至历史、文化、认同与社会多样性的创造,若仅停留在过去发展型国家由上而下的政策推动、指导逻辑,将面临各种转型对抗的困境;或者,代工制造业的发展思维,也不利于各种产业、社会创新。面对转型,政府与社会都需要进行治理典范的转移。


换句话说,要启动与翻转新经济与新社会,需尽快开拔拓展社会软件的氛围,建构社会沟通、学习曲线(social learning curve),透过设计与研发各种由下而上的民间参与,让参与元素渗入创新产业内涵,并形塑社会接受度高的能源、气候变迁架构下的消费、行动、规范与认同,方能垫高创新产业五加二的新经济社会土壤。


建构这样的社会学习曲线,台湾过去并不熟悉。虽然,台湾社会在亚洲拥有奠基在土地、历史、文化元素的强健公民社会量能,强力的监督政府并提出相当系统的风险知识,但如何引导此全球新典范的产业与治理转换,需要更多研发;否则,将停留近十多来政府与社会对抗的「僵局风险治理」。进而论之,台湾未来新世代的产业经济、社会发展,不能只停留在经济、产业、金融的推估模式,需要进行具规模性的社会研究,让强健的公民活力、参与、沟通、学习、支持与信任能渗入各领域,进行全盘的社会转型。关键的低碳、智慧、永续、循环概念,将根植于社会,缓冲与取代高碳经济的思维。


故此,笔者认为不仅需建构研究新社会的智库,也需要鼓励搭建各种沟通平台,来促进社会学习曲线的滚动。


驱动社会转型


当全球在问「我们想要怎样的未来?」时,台湾社会必须扪心自问:除了消极地去认识自身社会发展的轨迹,更要转向积极设定社会未来的方向和路径。而社会转型并无法一蹴可几,需要社会长程、反身思考。尤其涉及到政府、市场、科学与社会之结构性障碍与利益冲突,包含治理模式、行政障碍、经济模型、科学认知、社会想像与永续认同,不但需要动态性的建构前瞻的社会发展图像(Leitbild; guiding vision),更需要建构社会学习曲线来促成结构性转型;从过去的经验来看,此种变动一开始都是从微调起步,累积动能,以待变化。


为促进政府、市场、科学与社会的结构微调,一方面要透过实践来建构论述,另一方面要容许创新的社会实验与错误,经由反复的审议、改造与修正而形成强大的协同效应(synergy),逐步转换认知、价值、制度、意识形态,最终进行典范转移。为了发展社会强健性(social robustness)来挑战陈疴的结构困境,应鼓励各部门建立风险沟通、对话的网络平台,透过多元、多样、动态的沟通与社会学习,驱动整个系统的变革。


建构多样、多元之沟通平台与网络


在台湾,由于需要根本重建各项转型能耐,因此,发展创新、民主、多元的驱动社会转型网络,方能全盘、逐步、多面的转换社会价值、经济发展思维与国家治理典范。亦即,要能够撼动与改变褐色经济模式下的政治与社会发展,需要多点、多面、多网络的进行变革。因此,要迅速弥补过去与全球低碳社会发展脱勾,需以更灵活、弹性、对话、创新的网络沟通行动机制来倡议与推动,进而符合工业4.0多元动能精神。


此关键在气候与能源政策上更为重要,尤其涉及新的经济社会、价值认知、世代正义与产业发展模式。因此,建立多元的驱动社会转型网络来创制新的社会永续论述、挑战既有决策模式、形塑创新的社会价值与经济思维,为台湾当务之急。


从巨变社会之转型管理(transitional management)角度,我们看到,这个多元的行动网络包含不同层级行动者,包括政府(中央与地方)、科学家、媒体记者、各个NGOs/NPOs、学术研究中心(参见图示)。透过这些动态多元的行动节点,一方面能透过对话与沟通的民主程序持续设计长程的气候与能源政策议程,另一方面能够不断的将议题扩大与前台化(agendaing)而发展社会永续论述,深化国家能源转型的动能。


这个行动网络架构,对应台湾目前高度活跃的公民社会,可以发展为相当清晰的多元网络动员路径(multi-mobilization roadmap),特别是近年来各领域公民团体系统性的就各种公共议题建构专业性的风险知识,如台湾环保联盟、绿色公民行动联盟、地球公民基金会、富邦文教基金会、再生能源推动联盟、主妇联盟、绿色阵线、绿色和平组织等。台湾在这个阶段所发展出的社会强健性,有助于我国在嵌入国际、中央与地方的跨界气候与能源转型,翻转过去单面向的政府菁英决策,而形成由下而上的动员。无论是价值典范、能源选择、新经济社会体系的动员与发散,都需要这股强大的社会能量。


而在知识界,如台大风险社会与政策研究中心正扮演这样的角色,连结中央、地方政府、NGO/NPO、媒体、企业、在地知识团体等,试图建构、寻求新未来的转型社会之驱动平台,透过网络扩散的知识实践运动,促发变革。


总体而言,纳入与翻转台湾活跃的社会民主网络能量特质,扩大政治参与,并连动政府、产业与民间在朝向低碳与绿色的经济、能源、与社会新典范发展,为我国跃向气候变迁与能源转型关键的新路径。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