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金马奖昂然走过 53届 传递多元包容力◆文/廖慧娟、洪肇君《交流杂志106年2月号第151期(历史资料)》

第 53届金马奖颁奖典礼于 2016年 11月 26日落幕,22个奖项中,中国大陆及香港影人抱走最佳剧情片、最佳导演、影帝与影后等 17项大奖;台湾摄影师李屏宾的最佳摄影奖,得奖作品却是陆片《长江图》。这样的结果,令部分台湾观众很不满,质疑「这是大陆的金鸡奖吗?」


金马奖海纳百川展现多元创意


其实,海纳百川正是金马奖的特色。华人世界三大电影奖,台湾金马奖、大陆金鸡百花奖、香港金像奖。金马奖是最早接受陆港澳新马等国家地区电影报名的电影奖;反观大陆金鸡百花奖,直到 2005年才接受港台电影参加。


2016年第 53届金马奖总计有 534部影片报名角逐,剧情长片 181部、动画长片 5部、纪录片 92部、剧情短片 194部、动画短片 62部,数量再创新高,比 52届金马奖报名片数 427部足足多了 107部,并首次有澳门作品参加,可见金马奖在亚洲影坛的影响力。报名金马奖的陆片及合拍片越来越多,入围及得奖数增加也是事实。


第 53届金马奖主席张艾嘉、评审团主席许鞍华把最佳剧情片奖颁给陆片《八月》的导演张大磊后,不少媒体人都在脸书上写下:「带著眼镜碎片回家..」, 2014年以《行动代号:孙中山》获 2座金马奖的导演易智言,也在脸书 PO文说:「必须承认,台湾电影输得很惨」。


也就是说,不少台湾电影人有机会看到中国大陆得奖电影(并非每一部陆片都有在台上映),已经坦承,中国大陆电影确有过人之处,连续数年在台得奖,台湾输得不冤。


回顾去年 11月底,网路上对金马奖一片骂声。许多情绪激动的「键盘侠」纷纷指控,中国大陆电影没有资格得奖、台湾不该让把奖给大陆人 ..甚至有民意代表出面表示,近几年金马奖老是颁给大陆人,以后不该接受中国大陆电影参赛。


致力两岸电影交流的资深导演李行认为:「同台竞技就是比好坏,拍得不如人家,当然是别人得奖。」他强调,号称「东方奥斯卡金像奖」的金马奖,包容性非常大,所有的华语片都能参与竞争,不能因为台湾的电影得奖少,就代表台湾片不好。


更何况,金马奖花落谁家,是评审口味的选择。知名制片人叶如芬不讳言,电影的优劣见仁见智,而且非常有独特性,「每年的评审团有不同的审美观,今年可能喜欢艺术片,《八月》、《不成问题的问题》;如果去年与今年的评审团互换,就不可能选出相同的得奖名单,像 2015年《刺客聂隐娘》得到最佳剧情片奖,难道就代表中国大陆、香港拍的 7、800部电影都不好?」


华语电影进入新竞争版图


倒是歌手信(苏见信)在脸书上所说:「输就算了,连怎么输的都不知道。」引起许多共鸣,的确,2016年得奖电影如冯小刚执导、范冰冰主演的《我不是潘金莲》、新影帝范伟的《不成问题的问题》、港片《一念无明》等片,都不曾在台湾戏院上映,《八月》甚至不曾在中国大陆公映,只在这届的金马影展中上映 2场,仅有少数观众、媒体及影评人看过,无法得知评审的选择角度是什么,为什么台湾电影会落选。


叶如芬表示,如果观众可以看到入围金马最佳剧情片的5 部电影,就能自行做比较,心中自有定见,对评审团的选择就能有很好的评价。但2016 年参赛的陆片《八月》、《不成问题的问题》、《树大招风》都没有在台湾上映,尤其前2 部片是突然在金马奖中冒出来,大多数人听都没听过,所以无法理解评审团的选择依据,也才会质疑金马奖得奖名单。


更有趣的是,台湾电影的起步不见得比香港早,但绝对早过中国大陆,电影制作技术的变化、戏剧张力的掌握,以前是陆方模仿的对象。《八月》的导演张大磊,就坦承受到台湾新浪潮电影侯孝贤的启蒙。


近十余年来,中国大陆的电影突飞猛进,在国际影展上获奖数早已赢过台湾。就市场面来讲,中国大陆每年创作的电影高达5、600 部,台湾电影只有50 多部、最多60 部,用市场经济规模来看,两者真的会愈差愈远。


新浪微博娱乐部门台湾负责人、资深电影人郑伟柏表示,中国大陆电影产量多,大多是商业片,但类型片也不少,能获金马奖青睐的,还是以独立制作的类型片为主,有些电影甚至在中国大陆没有什么宣传、没有知名度,也没有戏院业者愿意放映。


在金马奖窜出头后,反而为电影开了一扇窗,获得一些在中国大陆上映的机会,例如前几年的《推拿》、《山河故人》等片。这也是中国大陆电影人「爱骑金马」的原因。


从更现实的角度来看,台湾几乎没有金主会投资拍摄《八月》这种电影,即使拍了,票房也不会太好。一旦赔钱,导演可能就没有拍下一部片的机会。中国大陆不一样,市场大,可发挥的角度很多,一个导演成名,就不怕缺少拍摄资金。


另外,台湾全面开放外片,以致国片受到极大竞争压力;反观陆方,对各国电影片输入都有限制,是对其国片的变相保护。甚至还用排片、档期等各种手段,保护自家电影可以在旺季上映,这是台湾无法企及的。


叶如芬另观察到,「大陆影人入了电影这行,没了就没了,所以必须咬死在这行工作,与他人竞争,要存活,做事就要强悍。」因为大陆影人没有辅导金或补助,拍电影只能自立自强,一开始要向电影公司投案,例如毕赣就是用极少的资金,自己骑摩托车、扛摄影机,找表哥当男主角,完成以家乡贵州为背景的《路边的野餐》,在第52 届金马奖大出风头。


以包容和丰富支持金马的视野与实力


总之,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成其大。金马奖有幸被华人电影圈看重,是过去几代电影人共同努力的成果,如今陆片来势汹汹,只是一时的现象,奖项的结果至少能服众,台湾并没有「主场优势」,更显其公平性。


中国大陆电影愿意跨海来台报名,其实还要先获中国大陆当局同意。但这样的交流对双方都有极大好处,彼此可以了解对方的市场需求,有助于电影投资者的交谊,更有机会共同打开国际市场。以此观之,如果闭关自守或者不让境外影片报名,那才是金马奖的悲哀,也愧对过去努力几十年的电影人。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