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分享冰箱 食物共享◆文/庄舒仲《交流杂志106年2月号第151期(历史资料)》

「粮食浪费」已成为全球关注话题,带动共享食物观念升温,两岸也在2016 年相继掀起设置「共享冰箱」风潮,藉著「分享多余食物减少浪费」做法,增加剩余食材或餐点有再被食用的机会,这股从民间点燃的惜食之火,短短一年多时间,已逐渐在各地形成燎原之势。


共享冰箱是个带著「温度」的冰箱,扮演著施与受的窗口,让有能力者藉捐出剩余或多出的食物,提供给有需要的弱势群体,更有尊严分享食物,任何人可依需求,在开放时间不花一毛钱,取用放在冰箱里头的食物或食材。


共享冰箱概念,有一说来自2013 年成立于德国的foodsharing 网站,创站者瓦伦丁.特恩(Valentin Thurn)因拍摄食物浪费纪录片,兴起鼓吹食物共享念头,之后世界各地纷纷有人效仿并推动,全球已有逾30 多个国家可见到共享冰箱踪影,数以百万计弱势家庭更有尊严受到帮助。


近来上海普陀、福建泉州和江苏扬州等街头,或台湾北中南东各地,都有民众或社区团体,摆出了「共享冰箱」,在摸索中发展出不同经营方式和管理特色,更善用网路应用和行动技术,衍生出惜食饮食、活动和文化,无形中也传递了环保理念。


粮食浪费和分配不均日趋严重


谈「共享冰箱」前,先来了解粮食浪费和分配不均有多严重?据早先资料统计,全球 1年三分之一食物生产量是被浪费掉,被丢弃食物高达 13亿吨,却有 3,600万人死于饥饿。浪费原因很多,有些在生产、运输耗损,或消费过程吃不完沦为厨余,有的则是放在冰箱、冷冻库,过期未吃而遭丢弃。


用具体一点的比喻形容,台湾每个家庭平均一年丢掉 100公斤的食物,浪费掉的食物堆起足有 1,017座圣母峰;而中国大陆的统计数字也很恐怖,每年在储粮、储藏、运输、加工损失浪费逾 350亿公斤,相当于 2亿人 1年的粮食。

台湾食品药物管理署调查也发现,超商、量贩店、超市、餐饮等剩食数量惊人,总计 1年有 3万 6,880公吨食品放到过期被当垃圾处理掉;主妇联盟粗估被丢弃剩食价值,光量贩和超商每年就达 38.1亿元台币。


从浪费或被丢弃的食物类型来看,多数是保存期较短的生鲜蔬果、肉类或海鲜,相较以干货为主的食物银行,「共享冰箱」更能发挥「即时分享」功用。


天下有白吃的午餐甚至晚餐


「共享冰箱」的出现,让「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这句俗谚面临挑战。上海普陀「共享冰箱」发起人是家餐馆的老板,把过去多做的员工餐和卖相不佳的菜打包,放入共享冰箱供人取用;泉州和扬州发起人也是餐馆老板,同样留意到消费者点菜过多不吃浪费,而萌生设置「共享冰箱」念头。

此外,上海也有食物银行,推出「食物包」概念,针对弱势家庭每月定期捐助食物包,属于精准援助型态,而共享冰箱则有点像是打散弹,只要有需求,不分身分皆可取用。


设置「共享冰箱」台湾也看得到,各地都有店家、协会或教会发起与「共享冰箱」概念相同的「社区冰箱」、「温暖冰箱」、「食享冰箱」等,藉冰箱保存鲜食,解决过去捐助弱势仅能给予泡面或罐头等,目的也是以共享食物观念取代厨余,减少浪费。


有趣的是,或许民众太有爱心,有些「共享冰箱」出现捐食物的人比拿的人还多,有些置放点捐来的东西多到成了「柑仔店」,甚至有人掏钱购买食物来捐。有发起人认为,这样的行为虽有爱心,但也背离了「共享冰箱」设立的初始理念。


除了民间,地方政府也看好「剩食共享」的理念,台中市在 2014年推动「爱心食材交流平台」,目前有六个公有市场加入,让摊商把剩下蔬果、肉类提供给社区关怀据点,烹煮后再分享给有需要的民众,而苗栗也紧追在后,选定三个市场试办,将剩食供社区关怀据点及社福机构取用。


没有「共享冰箱」也能共享食物


除设置冰箱做法外,为了让更多人参与发起,台东当地有年轻人和学生,各自发起不靠冰箱靠网路,或网路结合室内冰箱方式的「食物共享」,解决没有地点摆放或缺乏购置冰箱经费,又想推动「共享」理念的难题。


发起「好食光光」脸书社群推动「剩食共享」理念的上班族黄淳浩说,一年半前因为工作关系,常会举办活动,常会留下食材或餐点,于是建起社群,透过讯息分享,即时在当天提供其他人食用,目前平台以媒合为主,给供需双方取得资讯。


黄淳浩表示,因为没有设备和场地摆放冰箱,他想出这样的分享模式,采「网路预约」管理大剩食,相约提供者所在邻近地点领取,属于互助型的剩食社团。他认为,比较麻烦的是,通常食物必须当天食用,最晚也是隔天中午前,时效较短。


另一模式则是台东大学大二生邱贤慈和民宿业者蔡惟婷两位年轻女生所推动的「共飨剩宴」脸书平台加上「共享冰箱」的双组合。「共飨剩宴」初期由校园活动,逐步深入社区,而「共享冰箱」则因人力和地点问题,仅设在室内,必须透过网路宣传,让邻近民众知道有此剩食资源。


邱贤慈说,「共飨剩宴」是鼓励大家以聚餐方式,用光剩余食材,每月会举办一次,参与者除自带一道菜或食材外,也可投钱赞助、当志工、饭后收拾或表演才艺等型态来加入,目的是要大家清掉冰箱库存,还有享受动手做食物的乐趣,不仅只在「食物共享」上打转。


蔡惟婷则是在「共飨剩宴」之后与邱贤慈合作,增加「共享冰箱」。她说,自己的妹妹是厨师,常会多买食材,觉得可惜,一次遇到邱贤慈,两人理念契合,决定携手合作,以双轨方式共推剩食共享概念。


「除了教育珍惜食物,也希望带动食安、健康饮食理念」,蔡惟婷说。下一步,她还打算在台东推特色慢食一日游,将在地、有机和环保的饮食文化,融入剩食共享活动中。


「共享冰箱」资源分配、食物安全考验人心


除了要有爱心,设备和摆放地点,以及食材安全管理、资源分配都是落实和普及「共享冰箱」的一道道门槛。上海刚推动「共享冰箱」时,初试水温就遇上一人多拿,全家一起拿的现象,将食物分享当成占便宜,东西刚放进就被一扫而空。


为了解决一人多拿问题,2017年起,上海设置「共享冰箱」的社会服务机构「绿洲公益」祭出了行动科技,打算把「共享冰箱」变成了「共享贩卖机」型态,日后改为领取食物者以「扫码(QR code)」等方式管制食物领取,每人每次只能领一份。


台湾各地「共享冰箱」的取食管理也不同。台中雾峰当地教会的共享冰箱,没有取用限制,虽有人会多拿,甚至为了节省煮食耗能,一天来 3趟,但发起的牧师何志文坚信,「真正需要的人不会贪心」。


台北市南机场幸福食物银行设立的「食享冰箱」,则沿用社区食物银行「点数存折」控管,民众透过扫码扣点取得生鲜食物。但在台东「共飨剩宴」的「共享冰箱」发起人则说不怕人多拿,一般人有良心,会多拿的不多,而且「最好赶快拿光,全部吃光光,不要浪费食材就行」。


食物安全问题,也是「共享冰箱」避不开的话题,即便免费,食材若为即期品或状况不佳,一旦吃出问题,责任归属恐怕不易厘清。一般多半由志工筛选食材并注明日期标示,加强冰箱清理,避免食物变质过期。


在上海,「共享冰箱」公益团体已经发展出专业模式,采取建立捐赠方筛选制度,控管食物来源,食物回收、分发都有相关流程手册可参考执行,并实施登记制度,有问题可追究责任,同时还设有线上食物安全顾问团和志工培训。

台湾多由民间各自把关,相形之下更需要政府或专责单位介入协助食安控管事宜。以南机场「食享冰箱」来说,食安品质把关是由厨房厨工来筛选;雾峰当地教会冰箱则要求捐赠者留下姓名、电话,借此降低食安风险。黄淳浩也说,供食有时间差,影响食物保存,应是目前无冰箱共享剩食推动的主要困境。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