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两岸艺术接轨 AR◆文/黄阡阡《交流杂志106年2月号第151期(历史资料)》

在宝可梦风潮掀起后,不如拿著一把 AR钥匙,探索未知的文化领域!放眼两岸,在游戏及各大品牌推出 AR装置行销活动的同时,这项技术也悄悄走入艺术市场,除了已有台湾布袋戏与 AR的合作案例外,中国大陆也有针对世界遗产「湖北神农架」,推出「AR观山」主题活动;非但如此,AR尚有许多与艺术文化接轨的可能。


简称为 AR(Augmented Reality)的扩增实境已推出许久,但有不少人「只知其名、不知其用」,这种在摄影影像相同的位置及角度上,加以相应图像的技术,乍听之下并不容易懂,但其实它的目的就是透过萤幕,将虚拟世界套用在现实世界进行互动,而随著电子产品运算能力提升,AR预期的用途将越来越广,也将可望改变生活方式。


在各产业开始著手抢夺先机之际,两岸艺文界最初不仅慢了一大步,对于是否适宜加入新技术也仍存疑虑;而在 AR技术逐渐趋于稳定、成本也相较刚面世时大幅下降后,不难发现两岸许多文化领域团体,已争相尝试与新技术合作。


两岸传统文化推 AR体验


以中国大陆文化艺术结合 AR为例,湖北神农架于去年 7月成功申请世界遗产后,百度与湖北省神农架林区政府随即于当地举办「第二届百度目的地旅游峰会」,并推出「AR观山」主题活动。


使用者只需在手机介面上点击「AR观山」,神农架的山脊就会从手机中延展出来,且山脊上的景点可点触转动,民众即可直接观看景区影片、购票、找饭店等,不仅能身临其境体验,激发潜藏在心底的探秘冲动,同时也能透过 AR互动,深度探索每一个兴趣点。


在传统文化层面上,中国大陆有 AR结合世界遗产,台湾则有 AR跨界布袋戏。2013年台湾原创打造的「霹雳奇幻武侠世界─布袋戏艺术大展」,堪称台湾传统艺术第一次大型售票展览。霹雳国际将 25年布袋戏内容结合 360度环场影像、浮空投影等高科技应用,俨然成为台湾科技业炫技的艺术平台。

当时「霹雳奇幻武侠世界─布袋戏艺术大展」与台湾宇萌数位合作,推出AR 结合布袋戏的3 套明信片书项目,让戏迷只要透过智慧型手机扫一扫明信片图样,3D 的素还真就会站起来,念出戏里的经典台词。


交响乐结合AR 台抢全球第一例


此外,古典音乐与AR 的跨界合作,台湾也创下全球交响乐团第一例。正迈入而立之年的台湾国家交响乐团(NSO)日前宣布2016/17 音乐季时,将推出「30 周年乐季手册」,期望与乐迷一同纪念30 载秋冬。有趣的是,这次NSO 特别携手台湾AR团队在书上「动手脚」,透过专属APP 扫描,就可立即聆听当年那场难忘的音乐会盛会。


回想当时的合作动机,NSO 执行长邱瑗表示,这得从国内外艺文界长期针对是否该「转播演出」的争论说起。由于各类乃至各国的表演团体,深怕观众透过线上或线下的媒介观赏后,会降低购票进入剧院的动力,因此对于新媒介颇有争议。


不过近年来,讨论结果却趋向「转播并不阻碍观众进场」的说法。邱瑗以球赛为例,即便电视台有实况转播,球迷仍然愿意购票进场感染气氛,甚至能引起一般民众的好奇心,进而诱发潜在的兴趣。因此NSO 开始著手相关影片的露出计划,便在这次决定透过AR 技术,尝试提升影片曝光量。


邱瑗强调,AR 技术与过往民众熟知的QR Code、网址等媒介大不相同,对于一般民众而言,若透过这些平台的导引,可能会降低搜寻的动力;但AR 技术能够直接在画面中播放影片,且不限地点,只要在有AR 功能的图片一扫,便能不限时空的体验。


表演艺术结合AR 门槛高


NSO 与AR 团队的合作并非一路顺利。邱瑗表示,相关音乐会影片需要的画质与音质标准,远超过一般影片的需求;若达到核可标准,影片的档案必定很大,这也使合作团队煞费苦心。


对此,宇萌数位科技行销公关陈玟静坦言,由于AR 技术生产过程繁复,团队先前累积的一般配备方案,并不适用于NSO所提出的影片规格要求,因此在处理音质与画质方面,确实下了不少功夫。


「这一次合作,可算是开启民众对于 AR的想像」,陈玟静说。台湾众多音乐领域的专家,始终致力于专业领域发光发热,但其实现在有很多智慧或是科技,能够打开艺术团队的知名度,也能帮助年轻人更加理解艺术与文化,「那么 AR就可说是一个很好的工具与媒介」。


陈玟静说,NSO走过 30年的风风雨雨,并非一本书就能道尽酸甜苦辣。但若透过 AR技术的辅助,那么这一本书就不仅仅于此,NSO当年带给乐迷的感动又得以重现眼前,「这样的故事讲起来更生动、更 touching」。


恐怖漫画携手 AR刺激感官体验


不仅如此,去年 12月登台的「伊藤润二恐怖美学体验大展」,集结日本恐怖漫画一代宗师伊藤润二的经典作品,打破以往漫画展一般惯用的诠释手法,特别以 AR技术结合专属手机 APP,重现漫画迷心中的恐怖场景。2017年将再次以恐怖美学之姿,相继移师上海、香港登场。


这个历时长达一年多筹画的「伊藤润二恐怖美学体验大展」,透过 AR技术的特性,将伊藤润二漫画中的恐怖场景,在高达 2公尺的漫画经典画面,加上音效的搭配,瞬间变身惊悚动画重现眼前;有别于以往民众看展的体验,带来前所未有的恐怖互动效果。


身为伊藤润二粉丝的策展人温怡宁表示,当时决定恐怖题材时,许多人问为什么不做鬼屋?但温怡宁认为,伊藤润二笔下画的并不止于鬼怪,展览同时想要表达其艺术性,若直接以动画的方式呈现,却又剥夺观众原有的想像空间。AR的呈现效果,不仅能保留原著的艺术性,同时也建立起与观众互动的微妙关系。


回想 AR与漫画结合的跨界经验,温怡宁认为,现在 AR的技术比去年更成熟,无论在网上的 YouTube平台乃至台湾的夜市,都可以体验 AR的新科技,但若要与艺术结合,必须思考 AR的功能性如何发挥得淋漓尽致。


AR探索艺术领域仅刚起步


其实表演艺术与 AR的媒合,尚有千千万万种。宇萌数位行销公关陈玟静举例,先前曾与唱片公司合作,在知名歌手演唱会门票上设 AR功能,让歌迷等待入场时,便能从手机中听著偶像阐述创作理念;同样的道理也能运用在表演艺术上,观众购买门票后,就能在开演前观看演前导聆、表演片段等。


陈玟静认为,有朝一日 AR技术普及、广泛运用后,无论是表演艺术乃至文化层面等领域,AR就有如一把钥匙,成为诱发民众对于未知世界的探索与兴趣。

不过,两岸艺文界对于是否适宜加入新技术,仍争论不休。以博物馆角度来说,有部分策展人透露,现有一种说法认为,观赏艺术品不应借助科技,必须透过肉眼亲身感受;而对表演艺术圈而言,「转播演出」一事的适当性也未有定论。


对此,曾携手 VR、AR的艺文界人士普遍认为,尽管争论风波尚未平息,若将 VR、AR的新技术,定位于「辅助艺术的工具」,而非将其视为抢风头的新把戏,或能与产业携手共创双赢。


别让科技唱独角戏


此外,台湾多数 AR厂商也坦言,即便外界都在吹捧此一科技的用处,但若始终没有内容产制端的合作,「我们一直唱独脚戏是没用的」。因此,台湾最引以为傲的「软实力」,正迎来一个携手新科技,提升能见度与层次的时机。

新平台、新科技正在崛起,从先前 OTT(Over The Top)产业来看,中国大陆抢先一步夺得先机,台湾至今仍没有可与爱奇艺媲美的 OTT平台;至于 VR、AR的新科技,不仅北京故宫正积极研究 VR技术,中国大陆各省籍博物馆也在发展 AR语音导览,且 VR、AR居高不下的成本也已逐年下降。政府应掌握趋势,积极牵线产制与技术两端,让 AR的应用之路走得更宽广。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