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电子支付」趋势 与台湾发展思维◆文/彭思远(台湾经济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交流杂志106年6月号第153期(历史资料)》

近来两岸行动支付市场不约而同发生了大事,发展领先的中国大陆市场,人行宣布了一连串制度法规,规范行动支付、第三方支付产业发展,在市占率最高的支付宝与中国建设银行达成合作协议后,中国大陆行动支付产业整合的大门已经开启,支付服务业者所整合的大平台,将会是主导未来消费、支付的模式。

相较之下,台湾因为金融产业发达,行动支付、第三方支付产业的发展速度比较慢,根据资策会产业情报研究所调查,国人目前仍多以信用卡(77.1%)和现金(60.1%)做为主要支付工具,使用行动支付工具的比重仅4.8%。不过行动支付用户成长的速度快,过去两年平均成长幅度超高过20%。

不可讳言,成长速度虽快,但要达成金管会「电子化支付比率5年倍增计划」中,2020年前电子化支付比率提升至52%的目标,还要加把劲。未来台湾如何发展电子支付,值得进一步探究。

中国大陆第三方支付发展成熟

观察中国大陆第三方支付的发展,2004年12月阿里巴巴创办支付宝,最初是为了解决淘宝网交易安全所设的一个「第三方担保交易模式」,随著淘宝网、天猫商城等互联网交易的扩展,2012年支付宝用户突破8亿,功能除了原本网上的担保交易,扩展至实体商店支付、银行充值与提现、虚拟钱包转帐、向银行转帐、话费、Q币、腾讯软体、水电费等支付功能,几乎替代了现金与信用卡。

更重要的是,「余额宝」的诞生。「余额宝」是蚂蚁金服推出的一个货币基金,只能透过支付宝投资购买。「支付宝+余额宝」将互联金融网「简便与快速」的特性完整呈现,成功的运作模式,同时也带动了中国大陆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崛起,微信、百度等纷纷加入战局。

简言之,支付宝不仅具备消费者于交易所需的支付功能,也包括更简便的投资管道,自成一系的体系,对于一般民众来说,已可替代银行、金融业的角色,马云与支付宝理所当然成为银行业者的眼中钉。

不过去年开始,中国大陆第三方支付市场的发展出现转变,关键在于政府建立制度法规,提升对市场的管制。今年初,人行针对「聚合支付」的规范连续发文说明,开始鼓励产业整合,推动功能更全面的「聚合支付」。

什么是「聚合支付」?依据百度的定义,「聚合支付」又称之为「第四方支付」或「融合支付」,单指只从事「支付、结算、清算」服务之外的「支付服务」。简单来说,「聚合支付」就是一个整合银行、清算机构、银联、第三方支付、手机Pay等所有存款、转帐、支付及支付服务业务的平台,不少人认为「聚合支付」将是一个工业社会转型互联社会的必备过程之一。

中国大陆最大的第三方支付业者已投入整合列,转型做金融技术服务,与银行合作共赢,规模更大、业务服务更完整,并且结合FinTech与传统金融业的「聚合支付」平台成形,未来的发展值得拭目以待。

台湾电子支付刚起步

回头看台湾的发展,目前台湾电子支付仍在起步阶段,2015年初通过「电子支付机构管理条例」以来,目前国内共有欧付宝、橘子支、国际连、智付宝、台湾支付5家厂商取得电子支付执照,换言之,只有这五家业者的APP才具备「转帐」、「储值」功能。

而引起广泛讨论的Apple Pay,其实只算是第三方支付的一种,将信用卡绑定在手机上,再进行支付的动作,并未具备「转帐」、「储值」功能。从支付便利性来看,因为较需要打开手机、输入密码的其他电子支付APP快,因此短短几天,绑卡量就超过其他电子支付业者。

但Apple Pay在美国的发展并未如预期顺利,2016年成交金额360亿美元,远少于苹果原先预测的2,070亿美元;Nilson Report指出,Apple Pay的渗透率虽已较2015年成长1倍,但在美国仍有三分之二店家不能使用,包括沃尔玛、Target等大型通路。

同时,Apple Pay在中国大陆的发展也不佳,2016年2月,Apple Pay风光进军中国大陆,上路当天绑定的银行卡就超过3千万张,但经过一年的发展,Apple Pay在中国大陆的支付市占率仅约1%,关键在于Apple Pay虽然有品牌的加持,但与支付宝、征信支付等包山包海的通路及服务相比,Apple Pay仅能做为支付工具,难以吸引民众。

台湾电子支付发展的关键

综观上述,不难发现电子支付产业成功的二大关键为「整合更全面的服务」及「市场规模及通路」。 首先,电子支付的发展日新月异,其平台整合已不局限于付钱(支付)。以阿里巴巴的支付宝为例,最早是为了支应淘宝网的担保交易而成立,发展迄今除早期提供淘宝网、天猫商城的第三方支付服务,服务范围扩大至线下支付(手机充值、缴费、医院挂号、缴纳罚款)、网路理财(余额宝)、转帐、储值、海外直接退税,还有「集分宝」这个用愈多,回馈愈多的积分制度。

简单来说,中国大陆之所以能成为全球最大的第三方支付市场,关键在于其「支付产业」已能提供相当完整服务,并十分接近「只要有手机、支付帐号通通能搞定」的目标,这也是为什么有品牌优势的Apple Pay在中国大陆发展受限的关键。

其次,目前台湾能使用电子支付的商家并不多,就目前技术来说,一般店家要导入电子支付有二类收款方式选择。一是与信用卡或电子票证之收单机构合作成为其特约商店,即透过POS刷卡机,例如,Apple Pay就是透过POS刷卡机的NFC功能来交易。而据金管会统计,全台超过50万家的信用卡特约商店,其中只有12万多台感应式信用卡刷卡机,4万多台感应式金融卡刷卡机,大约2至3成的信用卡刷卡机具备感应支付功能,市场普及率十分低。

另一种则是透过「O2O条码支付服务」,即二维码(QR Code)扫描条码付款,目前台湾所有的电子支付业者都积极推动此种模式。消费者只要将其智慧型装置安装APP电子钱包软体,商家有申请收款条码或是利用收银机的扫描条码光枪,就能完成支付过程,不仅不受限智慧型装置,也不一定需要装POS刷卡机。

因为不少店家有指定银行信用卡或行动支付业者才能使用,导致民众使用意愿不高。例如,便利商店龙头7-11目前仅可用LINE PAY及Pi行动钱包透过条码扫描支付,且只支援中国信托的信用卡;而Apple Pay需绑定台新信用卡才能在全家便利商使用,其他便利商店都还不能用。

因此许多想用电子支付的消费者必须事先做足功课才能使用,更重要的是,大多数夜市的小摊贩使用的意愿也很低,可用的地方少,用的人自然更少。

政府因应的可行思维

这是一个典型「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电子支付产业与其他新兴的数位经济型产业一样,愈多人使用,使用者增加的效益愈明显,如果多数民众都使用电子支付,业主的申办意愿将大幅提升;愈多商店接受电子支付消费,消费者使用的意愿就愈高。若要快速发展,追上领先国家的脚步,政府适当介入是一个可思考的方向。例如,完善基础通路,由政府免费或低价提供符合业者需要的感应式刷卡机,或是制订通用、与国际接轨的QR Code标准,并开放给所有银行、第三方支付、电子支付业者使用,降低商家(通路)的使用成本。通路的普及有助于消费者使用意愿的提升,市场就能自行进入良性循环发展。

最后,「电子支付产业」并非单纯支付的通路,未来发展势将结合金融理财、结算、清算、转帐等功能,中国大陆发展领先全球,并已进入与传统金融产业整合的转型时期,不少专家视为进入数位经济时代的表征,并将颠覆金融体系的运作,改变全民的生活习惯,台湾应审慎思考如何急起直追。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