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从香港特首选举 看「一国两制」的未来◆文/钟 旻《交流杂志106年6月号第153期(历史资料)》

香港在3月26日举行特首选举,由林郑月娥女士当选,总票数777票远超过5年前现任特首梁振英当选时的698票。特首选举落幕了,中国大陆与香港的关系却陷入一个难解的困境,由此衍伸对于「一国两制」未来的讨论,更令人难以乐观。目前对于香港政经地位的未来,存在两种说法:其一、随著上海的兴起,中国大陆政府将扶植上海以取代香港在亚洲地区的金融中心地位,在许多方面不再宽容;其二则主张香港无论在法治或是金融制度上仍具有其独特性。是故,北京在治港政策上还是存有一定弹性,将香港作为中国大陆对外延伸的重要窗口。

然而,无论是边缘化香港的地位,亦或持续借重其特殊性,北京对香港的态度最主要反映在「一国两制」的实践上,此次的特首选举,正是一个观察的绝佳机会。「一国两制」简单说就是一个国家中可存在两种体制,亦即北京允诺香港在1997年后于同一国家的概念下继续保有其资本主义体制,而非采用中国大陆的社会主义体制。北京的初衷或许是希望透过时间递移,与香港逐步交流整合,最终走向「一国」。但近年来香港的政经发展却呈现相反面貌,对于维持「两制」的呼声愈来愈高。

三个观念、三个阶段

本文尝试用三个观念与三个阶段来观察此次香港特首选举与「一国两制」的未来。三个观念是:行政管治、对北京的忠心、政治协调,三个阶段则是由梁振英宣布退选与林郑月娥当选的两个事件所区隔出的三个时间段。就行政管治而言,从董建华以降,北京对于香港特首人选的评断标准愈渐清晰,主要强调行政管治的能力,这点在前特首曾荫权与候任特首林郑月娥身上最为明显,两者都是公务体系出身,对治港事务相当娴熟。而5年前与梁振英竞争却不幸落马的唐英年,也具备类似条件。然就此条件而言,前财政司长曾俊华亦不遑多让,因此在2015年亚洲基础建设投资银行的成立仪式中,中国大陆国家主席习近平主动与曾俊华握手,当时的媒体便揣测是否有中央钦定曾俊华为下届特首的意味。不过在对北京的忠心与政治协调方面,林郑月娥与曾俊华便展现出截然不同的特质。林郑月娥被称之为梁振英2.0版本,亦即她会延续梁振英的强势治港风格。

对北京的忠心甚于政治协调

其受到北京支持的原因主要是在面对争议性政策时,例如雨伞运动、人大释法等,立场鲜明及手段强硬。曾批评占中明为民主实为乱港,选举时也明白拒绝承诺当选后会推动政改。这些作为表面上是为了促进香港与中国大陆的加速融合,实则可能加速社会分裂。反观曾俊华,并非对北京有二心,而是更愿意担任北京与香港社会之间调停人,甚至协助反映心声的角色,相当符合当前香港民众的期待。

在当前民心混乱之际,特首欲维持稳定的局面更需要调和鼎鼐的能力,这也是前财政司长曾俊华此次竞选中能获得泛民主派支持的最主要原因,最终获得365票,据报导其中有超过三百票是来自于泛民主派。

从结果来看,北京在人选具备行政管治能力的前提下,对于是否能忠实地执行政治任务的重视仍超越政治协调技巧,而后者更可能是曾俊华不受北京青睐的原因,毕竟在北京眼中,「一国两制」不是一个可以讨价还价的议题,而是治理香港的重要前提。若是因近年来立场激进的民众要求民主的声浪兴起而与之协调,甚或退让,北京治港的前景难测,是故,坚持特首须具备(或仅具备)行政管制能力的特质,成为此次选举最大的焦点。

贯彻北京意志仍为首要考量

从选举过程的三个阶段中也可清楚看出上述原则的影响。首先是梁振英宣布退选前,所有媒体与政治人物都认为,梁振英一定会竞选连任并当选,关键在于他无视香港社会对于民主的呼声,强力贯彻北京的意志,让「一国两制」的重心从两制向一国倾斜。然而接二连三的社会矛盾,反映出梁振英处理手法的简单粗暴,让反对香港政府甚至是反北京的情绪更为激化,在民望低落与施政困难的情况下,即便梁振英对北京相当忠诚,却也被迫在毫无迹象的情况下宣布不竞选连任,于今年3月升任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此一突然变化,让原先坚持绝不参选且与回归家庭的林郑月娥变得颇为尴尬,开始调整作法积极参选,此番转折背后北京施力的痕迹累累。

相较于此,曾俊华的高民望及获得泛民主派人士的支持,显示其开明的态度与宽容作风,加深北京的疑虑,与他渐行渐远。这个阶段中呈现的是北京对于一国的坚持与香港社会对于两制的期待间的角力,反映在林郑月娥及曾俊华两位候选人的竞选策略上。林郑月娥毫无意外地顺利当选,无论是得票数或是得票比例都远高于梁振英,她也矢言要修补社会分裂,一切纷乱似稍有停息。然对于「一国两制」的讨论,似乎又重新回到北京的语境中,香港社会发言的空间愈来愈压缩。

香港发言权恐将弱化

香港中联办法律部部长王振民在4月中参加基本法研讨会时提到,维持两制不变,有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必须满足一国的基本要求。两制如果让中国大陆感到不安全,也就失去存在的理由与条件,而「一国两制」一旦失败,中国大陆只会损失面子,但香港损失的是全部。王振民的立场较为强硬,亦曾在其他场合中提过,若重启政改,将使香港如中东引发内战,而全世界批评中国制度最厉害的就是香港,强调香港需敬畏内地的制度。此番发言却引起香港社会的反感,有人认为只会进一步削弱中港之间的互信,使得有意修补两方关系的人士更难帮忙,这不仅是中国大陆的面子问题,更是对国际社会信守承诺的责任,港独声浪在年轻人中渐起之际,更会激化对立。令人玩味的是,本土派议员质疑这样的说法是恐吓及挑衅,只会让港独意识形态更具市场性;温和派立场议员则主张回到基本法,希望北京兑现承诺,落实普选。

「一国」优先于两制

此外,基本法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暨全国港澳研究会副会长饶戈平指出,港人不能选择性要求,排斥基本法23条就将其妖魔化,但想要普选就希望马上实施。替政改订时间表是不切实际的想法,应先反思前一次失败的原因,待条件成熟后再次提出。此话背后隐含的意思是,港人应先接受全国人大提出对特首人选设限的831决议,不然机会渺茫。假使香港矛盾激化,政治与经济形势下滑,两制的实行将与最初预想的渐行渐远,甚至产生对立,出现危及国家主权、香港稳定的事件,特区政府无法处理的情况下,北京会进行必要干预。相关学者的强硬发言很明显地传达一个重要讯息,就是「一国两制」的前提与底限是北京所设置的,其未来也掌握在北京手中,具体的实行状况则视香港社会的反应而定。

特首选举落幕一个多月,关于「一国两制」的最新发言来自于前港府律政司司长,目前担任中国大陆全国人大香港基本法委员会副主委的梁爱诗,她认为主权移交后所说的「一国两制、高度自治、港人治港、现有的资本主义生活方式,50年不变」,不能到2047年才考虑,应先解决目前问题,待时间进入2047年,将是「一国两制」与「一国一制」之间二选一。这样的说法似乎可替此次特首选举后「一国两制」的未来下一个最好的注解。虽然未来30年的发展难以预料,但根据基本法所说「香港是中国不可分离的一部分,由中央政府管辖,所以有全面管治权」,可见「一国两制」正朝向「一国一治」的方向,不可逆的前进。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