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编辑手记》真假难辨的网路新世界《交流杂志106年8月号第154期(历史资料)》

  • 更新日期:112-07-12

想像一下,今日的世界如果没有网路,生活将会是何种景象?

第一个最大的不便,是资讯无法anytime、anywhere的取得;第二个不便,是无法享受online及跨境交易的好处;第三个不便,则是人际联系与沟通会变得无效率:跨国公司的营运指挥将不再零距离与零时差,远洋的朋友们也得不到我们即时且温暖的问候。当网路已成现代人生活的日常,没有网路的生活似乎是「回不去了」。

两岸人民,尤其是年轻人之间的交流,这几年透过网路的推波助澜,一样也是「回不去了」。网路有如桥接两岸的平台,台湾海峡的天然屏障阻隔不了两岸人民在网路上的交流与交锋,而网路快速传播的特性,也让两岸人民零时差地分享影视、时事、心得与评论,无形中塑造许多共同的生活经验,两岸用语也因此相互影响、彼此融合。

然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网路的快速与即时,犹如一把双面刃,一方面资讯的传播与扩散速度惊人,但另一方面,也成了造谣者的温床、操弄者的天堂。

为求即时,讯息变得片段浅薄,不利于议题的深度探讨;为求快速,讯息的求证往往被忽略甚或被牺牲。错误或伪造的讯息,一旦在网路上流传,即便其后出现澄清或更正,仍无力可回天。已被错假讯息误导、先入为主的民众,要导正何其困难。

网路的人为操作空间易被有心人士利用,借由网路搜集个人资讯与行为纪录,亦成为专制政府进行社会控制的有效利器。隐身在电脑萤幕后的个人,在网路世界里的一举一动,却是赤裸裸的呈现在云端大数据资料库中,供专制政府监控,并成为评价个人信用的依据。

然而,政府有权力决定人民的信用评等吗?一个人的信用可以透过数据的搜集而被客观评价吗?历经言论与意识形态的紧缩与控制,走过38年戒严岁月的台湾,在解严30周年的今天,仍在民主与自由的道路上持续奋斗。实践证明,专制的牢笼无法禁锢人与生俱来对自由的渴求,人权斗士刘晓波的逝去,亦无法停止后人对天赋人权的追求。

对于人权,不同世代面对著不同的课题。太阳花世代所面对的,是一种基于世代之间机会与分配的不正义;而银发族群,面对的则是老年照护及安养的问题。世代冲突并非难解,透过代间学习,促进对话与相互理解,青银共融之路指日可待。

世代冲突因为年轻人的走上街头而获得社会极大的关注,但无从为自身争取权益的弱势儿童,却始终是默默需要被关怀的一群。在中国大陆,有「感动中国」的台湾人张平宜女士在四川麻风村的办学;在台湾,则有「当代莫那鲁道」林庆台牧师在福山部落的教育与关怀工作。处境弱势的儿童也并非心智弱势,本期2篇交流副刊中,不论是宜兰南澳的泰雅少年还是北京的农民工子女,均展现出弱势儿童勇敢坚韧的一面。

网路世界真假难辨,实体世界却货真价实。台湾的人文风景与自然风光,虽可透过手机APP的网路电台或短片传送与传播,却远不如嫁到台湾的大陆姑娘体会来得深刻。作为台湾最美的风景,陆配朋友对台湾的投入与付出,早已形成一股正向力量,默默在台湾社会发芽、发酵。

在真实面前,所有的「听说」都显得苍白。来一趟台湾,最赞叹的美景、最温暖的人情,以及最自由民主的社会,都能让你不虚此行。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