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台师谈大陆求学与就业:意志与能力永远是第一要件◆文/黎容《交流杂志106年8月号第154期(历史资料)》

  • 更新日期:112-07-12

黎容(化名),曾于15年前赴北京大学攻读研究生学位,主修中国历史。博士毕业后留居北京,现为北京高校教师。从作为一名在台下听讲的研究生,到站在台上作育英才的高校教师,黎容相对于一般台生而言,对中国大陆的高教现状有更深刻的体会。在两岸青年跨境流动已非新鲜事的今日,有著特殊背景的黎容所分享的经历,值得有意前往中国大陆求学及就业的台湾年轻人参考。以下为黎容的分享:

问:听说您是15年前赴中国大陆求学的,当时政府尚未承认大陆学历,是什么样的机缘和动机,让您愿意踏上中国大陆这块陌生的土地攻读学位?

我是纯本省家庭出身,没有任何亲近血缘的亲戚住在中国大陆,更不可能有著名作家龙应台《大江大海》与齐邦媛《巨流河》等此类追怀先世的背景与情怀。只是人生有些缘份,难以道理言述。我从小就喜欢北京,没有长辈的牵引。幼时我母亲购买了一套印制大陆山河风景的「江山万里」系列精装书,她也无意买给我看,我却挑走了摄有北京风景的第二本放在床头看。幼时我也喜欢看些杂书,刚上小学时,有次无意间瞄到巷口邻居老爷爷,坐在门口的藤椅上看书,书名是《清宫十三朝演义》。我从未与这个邻居攀谈过,可那天心念一动,突然开口要求老爷爷将此书借我阅读。我还记得他惊奇的神气,但他居然马上阖上书,将此书借我。此后我开始学习著去各种图书室借书,当时最喜欢翻看张振玉翻译林语堂的《京华烟云》。事后想来,可能就是与北京有缘。

当时大家高中毕业热衷出国旅行,我自己就选了北京。在去北京读书之前,我已经去过北京旅游三次,其中一次还是假开会之名义。所以我到北京大学去读研究生,并非慕名学校,纯粹是想找理由在北京城里好好待几年。当然,北大非常好,我很感激学校给我了良好的照顾,但当初选校的事实确是如此。我当时又年轻,大学毕业,没有甚么深刻职业规划。台湾承不承认学历,当时是没有太放在心上;再说,北大学历,世界是承认的。

问:在您大陆求学经验中,影响甚至扭转您思维最大的事情是什么?

我对北京虽然很有情感,但因为自己所学的专业与训练,我还是比较喜欢客观地去思考事情。北京藏有我在研究问题时最需要的档案,这比什么都吸引人。最初我没有考虑过要留下来工作,而且我不管去哪,都能继续求学。影响我最深的,也许就是留下来读博士的决定。这个决定比较复杂,最客观的原因,也许是认识了优秀的学者们,也许是因为看到中国大陆是用国力在支持教育与研究,研究者最欣喜的就是能有一个高品质的共鸣圈。我记得大三时去台大旁听几年前已逝的知名国际元史学者萧启庆先生开的课,萧先生感叹当年在新加坡从事元史研究,非常寂寞。老先生的表情,迄今记忆犹新。遇到许多优秀的师长与同伴,才是真正影响我一生的事。

问:您现在既然在大陆高校内工作,您认为大陆高校学生有什么样的特质?对于两岸年轻人未来的竞争,有什么看法?

这几年,大陆高校的硬体与软体都进步很多,尤其是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大城市的学校,以及江苏、浙江这两个文风与经济有千年历史的省分。因为人口多,竞争激烈,好的学校名额有限,我每次上课时,有时想这些年轻的孩子都是从小不断竞争,才能坐在教室里面。几年前影星赵薇当导演,拍摄了一部大陆校园青春片「致青春」。我去影院看了,出来时很有感触。除了对单纯校园爱情与友情的凭吊之外,剧中人物的校园生活,就是70年代出生学生生活之一角:辛苦的高考,简陋的宿舍条件,优秀者每天想著出国,务实者在毕业前认真竞聘工作岗位。总之,如果没能力「拚爹」,一切都需要靠实力竞争。

传统教育基本上就是政府与社会共同办学,因为文化与社会的差异,两岸高校教育不同点还是存在的。以设立学校而言,公立与私立高校的角色,两岸就不太一样。中国大陆的优秀高校基本上都是中央与地方的公立学校,其私立高校的地位无法与台湾老牌私立高校比肩。以教育发展而言,大陆各级政府对高校教育经费的补助,囿于行政体制不同,绝大多数台湾高校很难想像这些高额教育补助。不过以教育理念而言,还是台湾相对比较自由,非常值得珍惜。

前几年不少报导都提到过两岸高等教育的差异,大体不外乎大陆学生很上进,乐于出国,求学积极,目的性强,人生蓝图规划比台湾学子深远之类。但这是「学生的表现」,不是两岸高等教育整体建设的比较。再说,求学进取的学生或是愿意站在象牙塔顶端的人,放在哪个国家的表现都是一样的,以此区别陆生台生,对台湾学生未免有些不公平。两岸的高等教育自然各有优缺点,这几年有些差异也在缩小。相同点也在增加,比如两岸高校其实都是非常重视排名与生源的;学历至上,崇尚名校,一直都是华人社会最明显的特质。

在大陆人口众多、地域广大,在发展不均的社会前提下,优等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对有些地方来说,甚至是稀缺的。大陆的优质高等教育机会,对一个出身中下家庭的学生而言,只有经历从小到大的无数竞争,才有可能拿到。就算是中上家庭出身的学生,也需要家长费心的培养。因此多数的学生,只要有教育资源可以运用,会比较愿意珍惜学习的机会。比起来,台湾的自由与多元,可以给学子们更多调节学习与日常生活的机会。一个好的高校,应该是允许务实与梦想并存;可以给予学生公平竞争的空间,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也同时允许风花雪月的存在。所以我认为大陆学生的特质,不能完全反映大陆高校的普遍特质,因为每个学校的教育理念、师资阵容虽然会帮助或影响学生的成长,但学生是从每个家庭与基础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家庭背景与入高校之前的求学背景,才是关键。

尽管如此,两岸年轻人未来竞争最大的差异,便是展现社会与职业的舞台规模完全不同。这可能也是台湾这20年内,越来越热衷于理解日本社会的因素之一,两者发展的区域同样都受到限制。不过日本有独特的民族文化,与台湾的情形完全不同。若是一直去研究日本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反而会陷入困境。台湾年轻人比较喜爱学日文,近几年也开始流行学韩文,但这两个国家实际上内部民族主义很强,自有排他性,而且语言不够精炼也是无用。年轻人最好还是眼光多放在世界其他的地方,不要惧怕能力的竞争,尤其是语言。

问:您对有意到大陆求学或工作的台湾年轻人有何建议?

台湾的老歌里,有不少是在吟咏离乡背井到外地打拼者的心情,曲调通常也很悲伤,正所谓「悲歌可以当泣」。但是这些歌曲里的主角当初为什么要离开家乡与家人,肯定是因为外地有更吸引人的条件诱使他离去。台湾的一些老歌是仿照日本的歌曲写成,日本人很喜欢将年轻人离家的故事作为电影题材。没有变,就没有故事,甚么都是稳定均质的,也许不是那么有趣。因此如果想去大陆求学,首先就是要把自己人生未来5年内的规划先想好,再去行动,不要轻易空转。如果是去工作的,不管在陆资或外资,自己能力的训练与维持永远是第一要件。在日常生活中,看到资方有软弱之处,千万不要窃喜,若不是如此,此刻不会需要你,没有什么是不能被取代的。

再者,去之前必须亲自对想去的地方做好调查,能够自己去做最好。不要轻信网上没有内涵与深度探讨的文字,也不要轻易把广土众民的国家单一均质化来讨论。台湾虽小,内部也并非均质。大陆社会自己本身就有许多生活与文化的差异,若按自然与人文地理来区别人群的特性,通常语言水土风俗相近者,其生活共性越多,思维也比较容易找到共同点。人只要离家难免都会遇到生活与文化的差异,很正常,最重要的是自己不要一下子就保护起自己固有的背景文化。不能将自己倒空,是很难真正感悟与改变的。我相信一般情况下,人有坚强的意志、专业的能力,并且懂得真正去理解与尊重不同的文化与民族,在哪里都能生活得好。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