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长照教育与事业◆文/李侑珊《交流杂志106年8月号第154期(历史资料)》
- 更新日期:112-07-12
因应高龄化社会来临,台湾大专院校于近二十年广设老人照顾科系,目前专科以上设有相关科系及研究所的校数高达45所,每年虽培育约6千名毕业生,但依照卫生福利部统计,2017年起,需要长照服务的65岁以上老人将超过41万人,产业人才需求量供不应求,成为当前最大难题。
《长期照顾服务法》在2015年5月中旬于立法院三读通过,在6月3日正式上路,法案主要包含八大重点,面向涉及:整合各类长照机构及人员服务管理及评鉴规范、制定长照基金及财源、长照基金优先奖励于长照资源不足地区、明定照顾服务员专业定位、扩大家庭照顾者支持服务、雇主需替初来台的外籍看护工申请补充训练、订定长照服务人员训练办法及认证制度,以及地方政府有责监督居住在长照机构的失能者。
台校广设长照系所 跟不上人口老化速度
即便法案规划看似完整,政府也计划在5年编列预算至少120亿元的长照基金,但面临少子化危机,卫福部虽与教育部商讨建立长照学程制度,人才培育数量远不及人口老化速度,如何解决专业人员不足的困境,仍是一大难题。
据卫福部统计,台湾在1993年步入高龄化社会,时年65岁以上老年人口为149万人,仅占总人口的7.1%,但20年间人数快速增长;2015年的65岁以上老人高达293.9万人;2018年再成长到344.5万人,数量占总人口的14.6%,将迈入「高龄社会」;而2025年的老人将高达427.5万人,占总人数的20.1%,正式进入「超高龄社会」;2061年的老龄人口数量则更可观,高达735.6万人,占总人口数的41%。
有感需要照顾服务的银发人口快速成长,国内各大学也察觉老龄照护产业,加紧脚步,增设老人照顾相关系所;据一项调查指出,在2013至2014年间,全台设有长照科系的大专院校仅29所,但在2015年却增加到45校,时仅两年左右,校系数量成长快速。
至于设立老人照护的学校,除有知名医学高等学府,诸如台北医学大学于2007年成立老人护理暨管理学系,并在2013年更名为「高龄健康管理学系」,将科系与课程重新调整,定位为培养服务健康长者及老人产业专才;而在科大与技职院校方面,如台中科技大学、明新科技大学、嘉南药理大学等校,皆设有老人照护类科系,中华医事科技大学则设置长期照顾系,育达科技大学也都开设健康照顾社会工作系。
针对高等学府积极开办系所,双连安养中心执行长蔡芳文指出,现今老人服务科系每年毕业的学生约6千多名,但在传统认知中,照护人员的社会地位偏低,导致青年学子相关产业工作的意愿不高。
蔡芳文进一步指出,社会对于老人照护的理解,仍停留在传统观念,「大多数人认为,只能在这份工作看到终老病死」,社会看待长照工作持有偏见,导致青年学子无意投入相关产业。
照护工作社会地位低 陆青无意投入产业
中国大陆与台湾状况相当,同样步入老龄化社会;据中国大陆民政部统计指出,截至2016年底,60岁以上的高龄人口将达到2.16亿,约占总人口的16.7%;预计到2050年,老龄人口将高达4.8亿人,约占总人口数的35%;平均计算,届时将每天有3万人成为老年人。
为因应银发浪潮,中国大陆也积极培育专业高龄长照人才;为此,中国大陆民政部在2011年释出的《全国民政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2010-2020)》指出,中国大陆养老护理人员的人数,预计在2020年达6百万人,而搭配官方发布政令,近年中国大陆高职院校也积极开设相关科系,从2014年64所增加到2015年的121所,目前约有150所职校新增有关专业;但高涨的市场需求,却无法提振招生数量。
根据一项不完全统计调查,2014年中国大陆45所设有老年服务与管理科系的高职院校,在校生为3,638人,毕业生总数则为4,554人;但其中10所院校,招不到学生,另10所学校的在校生人数,更少于50人。
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老年福祉学院院长杨根来表示,长照工作型态及薪资不理想,难吸引学生前来就学;「护理专科毕业后,月薪为人民币5千至6千元;老年科系的薪酬,最多只有人民币3千元,孩子和家长当然不愿意报读」;虽然养老产业市场在中国大陆正处发展阶段,工作机会多,最大的问题出在留不住人才。
在北京从事银发照护工作的谭莎莎说,她在2009年以大连职业技术学院在学生的身分,前往北京实习,当时月薪只有人民币500元;而完成实习后,签约转为正职人员,月薪也只有人民币1,250元,「除非很有热忱,否则很难坚持下去」。
薪资不高,不只是陆青无意投入老龄照护的原因,社会地位低、工作强度大,同样影响青年就业意愿。毕业于北京京北职业技术学院的刘姓护理员说,每天的工作从上午6点半开始,除协助老人家起床、服药及量血压,还要帮长者清洗身体与排便;此外,由于长期抬抱老人,多数护理员都罹患腰椎疾病,需要护腰带上班;另一名在北京某老人安养中心任职的王姓护理员也表示,「老人骂几句、掐一下,甚至咬一口都会时常发生,委屈只能自己吞」。
结合高教转型 玄奘大学开办银发书院
不同于银发照护工作在中国大陆正值起步阶段,台湾服务业发展纯熟,大学培育相关人才,多会教授服务照护的概念,面临少子化冲击,台湾的大学也将老龄照护与高教资源结合,追求办学转型;其中最显著也是最成功的案例,当属玄奘大学打造「云来银发书院」,招收两岸四地及马来西亚等地的华人退休族群为学员,并积极与各地大学合作,目前已和云南师范大学签署合作备忘录,中国大陆银发学员将来台上课。
玄奘文教基金会执行长林博文表示,玄奘大学讲座教授黄富顺、时任玄奘大学成人教育与人力发展学系主任林丽惠在8年前便发现,因应高龄化社会到来,大学可与银发教育结合,力拼高教转型,因此主要瞄准「第三年龄」,也就是已从职场退休,身心灵处于「健康」或「亚健康」阶段的中高年龄层,在国内首度启动「寄宿型学习方案」,并以相关议题举办两岸四地的学术研讨会,引起广大回响;而这也是「云来银发书院」的前身。
林博文强调,「云来银发书院」是定位在实验教学的概念,「是一个全然创新的作法」,因此获得教育部青睐,受邀参与教育部高教创新转型计划,「运用大学的教学资源,辅导『第三年龄』族群,进入老龄与退休生活」。
为让银发学员享有专属教学与生活空间,玄奘大学兴建「云来会馆」,并安排校内教职员与在学学生从旁指导,使用心理学、社会学的概念,进行退休生涯规划,并投入才艺相关课程。林博文进一步指出,之所以邀请学生加入,是要鼓励青年学子多与长辈相处,期望透过「代间学习」的方式,达到「青银共融」的效果,让学生从互动的过程中,建立起反思、懂得设身处地的想法与态度。
比较两岸发展长照教育及产业仍有落差,中华医事科技大学长期照顾系系主任陈美珠认为,中国大陆曾历经文革,而台湾则相对地完整保留中华传统文化,这样的文化优势不只反映在教育上,更能沿用在老龄照护方面;伴随时代进步,台湾人懂得规划退休生活,让老龄生活充满朝气,而长照产业也能充分运用这项概念,鼓励老人家也能在社会、家庭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像是在家帮忙照顾「孙字辈」的同时,也能透过家庭教育的功能,发挥经验传承,让自己「老有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