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世代冲突 两岸三地比一比◆文/艾思德《交流杂志106年8月号第154期(历史资料)》

  • 更新日期:112-07-12

这世代冲突是全球史上不断上演的现象,在近年的台湾、香港,又因政治态度、利益分配、价值取舍不同,形成重要议题。2014年3月台湾的太阳花运动、同年9月香港的学生大罢课,一前一后,正是常被用以说明台港青年问题与世代冲突的例证。

台湾太阳花 凸显世代差异

台湾的太阳花运动,起因是国民党立委张庆忠以30秒宣布完成 《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的委员会审查,引发学生及社会人士反对。乍看只是违反程序正义的行为,惟因背后有中方因素推动,触动台湾社会敏感神经,以年轻人为主的反对者占据立法院与街头近月,创下台湾学运纪录。

这波运动虽然也有部分中壮年及长者支持,但根据媒体民调,46%的民众不赞成占领立法院,71%的民众不赞成攻占行政院,不赞成者的比例与年龄增加成正比。相反地,年龄越轻者,越认同太阳花学运。

为何这波抗议支持者以年轻人为主?除了年轻人追求理想、崇尚民主法治精神外,也有论者认为,这与许多1990年代左右出生的台湾新世代是「天然独」有关。台湾青年评论者朱宥勋则指出,相对于上个世代,现在多数年轻人觉得国家名字究竟是台湾或中华民国已不重要,他们的真正焦虑是,台湾的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被绑在一起,以致难有出口。

经济遇困境 资源分配更紧

台大外文系教授、普及照顾政策联盟召集人刘毓秀指出,随著台湾经济不景气、物价上升、薪水冻涨,年轻人越来越发现社会环境、经验上的世代差异,让他们面对未来必须有新策略。

像她以前跟学生谈年金问题,学生往往认为给年金是政府的责任,因为父母获得若多,留给自己的也多。但几年前,学生开始认知到若年金破产,父母的钱自己用都不够,更没法留给孩子,利益分配大不同;等他们开始工作时,更得帮前面世代缴年金,自己老年时却什么都没有。

她认为,这些现实问题,就是「太阳花世代」冒出来之故,「他们开始说自己国家要自己救,自己未来要自己救。」唯有面对差异、著手行动,才能改善因差异而来的冲突。

香港大罢课 政经因素刺激

在香港,类似情况也上演。2014年9月,香港专上学生联会及学民思潮两大学生组织因反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全国人大)对普选香港特首提名委员会设下条件,发动万人罢课反对「假普选」,后来衍生成长达数月、在香港社运创下纪录的「雨伞运动」。

香港学界认为,港青反扑如此大,除全球年轻人皆然的逆性、理想化,以及港人向来注重法治,也与港中政治气氛紧绷、港青认同改变、香港经济紧缩有关。

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行政学系副教授马岳指出,经历1980年代中英谈判的香港人,父母都从中国大陆来,民族认同很清楚,较无质疑。但经过三十多年,第二代与爸妈的认同已大不同,民族上虽认同自己是华人,但对中国大陆的认同不强,而这份疏离感,又被近年陆方对港越趋控制、打压维权而进一步强化。在这些因素交叉影响下,港青自然更难接受中国大陆的强制手法。

新一代港青 本土认同大增

如此世代差异也反映在选举结果。马岳指出,近十年来,偏北京的「建制派」票源一直增长,一方面是因为建制派资源多,也因为部分民主派越搞越激烈,中间选民改投别人;然而若单看新生的年轻选民,会发现投建制派的比率比15年前少很多。

此外,根据马岳调查,十几年前,支持民主派者,中年人占五成半到六成,年轻人约七成;但现在支持民主派的年轻人可能超过八成,本土意识大兴。这些,都凸显世代差异。

经济问题更让世代冲突加剧。香港岭南大学文化研究系副教授罗永生指出,房价飙涨、工作机会减少,让港人过去苦干实干的路线不再走得通,港青发展变困难,必须另谋新路;马岳表示,近年如兴建广深港高铁等政策及资源分配,让很多港青觉得香港好像为中国大陆服务,产生对抗情绪,再加上回归初期港人赴中工作机会多,现在机会似乎大减,让港青与上一代产生认知代沟。

大陆新青年 三千宠爱于一身

相对于台、港,中国大陆的世代冲突至少在民间,没那么剧烈。

首先,在政治与认同上,大陆青年的史观始终维持大中华系统,且是一党政府,不像台青、港青,往往随著出生年代接受的历史教育与多元资讯,调整史观与认同,并因此和上一代产生扞格。如此,大陆世代冲突的种因就少掉一大半。

在经济上,中国大陆正蓬勃发展,上一代赚得的一切,又因实施一胎化政策之故,留给下一代,年轻人遍地是机会,可说「三千宠爱于一身」,二十、三十岁就成为坐拥丰厚财产的总裁者所在多见。不像台港青年,身陷紧缩的经济困境,只能分剩下的饼屑。

然而中国大陆再怎么发展畅旺,由于无法享有民主自由,仍让许多台港青年心持保留。台湾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所教授范世平指出,中国大陆的环境,让即使是对台湾有好感的陆生,回去后一撒进人群中,都看不见影响;毕竟要在中国大陆存活,必须顺应主流社会,「不同声音根本不敢出来」。也因此,多数台港青年宁可留乡耕耘。

不过,身为陆生且与台湾人结婚的大陆编剧刘天涯认为,所谓中国大陆多不自由的说法,有些以偏概全。她强调,陆方仍有很多管道可发表意见,并非什么话都不能说。她强烈建议台湾人都去中国大陆走走,也鼓励大陆人来台念书、尤其是谈恋爱,如此最能快速增加两岸彼此了解,产生不一样的看法。

求社会共好 改善世代冲突

政经气氛低迷的台港,如何改善世代冲突?作家刘克襄认为,台湾政府和民众应重新调整目标,将台湾建设为高品质的生态岛,「环保做得好,一样可骄傲,全球都会认可我们是生态保护大国」。他也建议,年轻人与其为买房、低薪所苦,或一心把事业做大、在全球设点,不如改换梦想,针对时代状态打造环保、公益、新创等事业,价值转换后,社会自然有机会达致和谐。

香港社会企业工作者林雪莹,正力行这种新价值观。原本是外商银行副总裁的她,有感香港近年社会分裂,决心从小处建设。她辞去高薪职位,参与推广都市饮水机的社企Urban Spring「城泉」,试图说服商场装设饮水机,培养港人随身带水壶、不买瓶装水的习惯,让原本零公共饮水机的香港变成零塑胶之地。「与其当政府说什么,我们都说NO,不如我们去做一点事;政府不做环保,那就我们去做。」

「香港新一代年轻人,跟过去港人性格不大一样。」罗永生指出,现代港青因为得从困局中找道路,往往以各式社会行动为媒介,不再功利至上,朝向后物质主义发展。刘克襄也指出,越来越多台湾青年创业宗旨不在赚钱,而是社区改造。当越来越多青年转变成一切为社会「共好」,政府和社会也全力支持,世代冲突必然能够化解。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