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青年教育与就业储蓄帐户方案」 跨出扭转青年生涯发展的第一步◆文/邱俊荣(国家发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交流杂志106年10月号第155期(历史资料)》

  • 更新日期:112-07-12

根据教育部统计,从1994到2014年,高职毕业生的升学比率从26%提高到81%,高中生则从57% 提高至96%。此外,有将近四分之一的大学生在进入大学或毕业后,觉得所学与兴趣不符或与实际就业有落差。

这个现象呈现两件事实。一是台湾学历至上的观念仍极为强韧,即使是高职生,升学还是最主要的选择;二是在此背景下,多数高中职学校的生涯教育或职涯辅导多是著重提供升学协助,少提供学生足够机会认识职场或了解就业资源以利就业准备。即使积极辅导学生报考各种证照,也多是为了借此获取更好升学条件,很难顾及职场真正需求及学生的能力或兴趣。

帮助学生了解志趣

由于普遍缺乏对职场的了解及志趣的探索,学生即使顺利升学,后来发现兴趣不合或学用落差的情形极为普遍。就国家整体而言,造成人力资源无法有效地应用,对整体经济与青年生涯发展造成伤害。

为此,教育部在今年根据蔡总统的政见,提出鼓励高中职应届毕业生先透过职场体验来探索生涯方向的「青年教育与就业储蓄帐户方案」,试图扭转高中职毕业生过于随波逐流、一味重视升学而轻忽探索职场与自身志趣的现象。

此一方案在今年规划了5千个名额来实施青年储蓄帐户,鼓励高中职学生毕业后选择先工作来体验职场及探索志趣。青年工作除企业给付的薪资外,政府每个月还会补助1万元存入其储蓄帐户,工作3年期满,补助金额最高可以累积至36万元,可以灵活运用于以下三方面 — 用来偿还助学贷款、做为重返学校进修的学费,或是作为创业基金。此外,为保证就业品质及提升企业提供良好职缺的诱因,政府也对企业端补助最多两年的每月5千元(至多12万)作为训练指导费。

这样的设计提供了对于未来发展方向仍懵懂不定的高中职毕业生除升学外的另一选择,可先进入社会体验人生,一来可认识真正的职场环境,二来可探索并确认自己的兴趣与能力。在此之后,如果确认有升学深造的必要,再回到学校进修。在更了解职场需求与自身兴趣能力的情形下,此时大学的学习当有更佳效果,不至于平白浪费宝贵的大学就读时间却换来无效的学习。

此外,有鉴于过去高中职学校所谓的「生涯辅导」多因升学趋势而沦为「升学辅导」,因此教育部这次也推出「高级中等以下学校生涯辅导计划」,希望强化生涯探索、多元科系与职业的认识,借此强化生涯辅导机制。在规划中,每一学校都会有负责推动「青年教育与就业储蓄帐户方案」的种子老师负责政策推动。在生涯辅导计划中,有意愿申请的学生会与导师深度晤谈,并由辅导室或生涯规划课程教师辅导综合考评。若评估适合,将会协助学生撰写申请计划以申请职场体验或国内外志工体验。

此一方案推出时,曾一度反应不错,有7,653人缴交意愿书,符合资格的学生也有6,262名。但经过初、复审后,最终能够参加的学生仅2,376人,甚至未达预定目标的一半。然而,正如教育部潘文忠部长指出的,「数字不是重点,最重要的是能够让更多『徘徊』的孩子有更多机会」,因为「很多学生不知道自己为何要读大学,三成学生在十字路上徘徊下走了四年」。参加这项计划的学生虽然可能包含那些原本就打算直接就业的学生,但这项让青年不急著升学的新政策在甫上路的第一年,即能吸引七千多人表达意愿、两千多人参与,多少也显示传统的「唯升学观」有逐渐改变的趋势。 三种回流教育管道

对于参与学生人数不如预期,教育部也进一步释出三项有助于参与学生未来升学的诱因。一、参与的学生工作两年后,可透过特殊选才的联合招生管道,免采计统测或学测成绩;二、参加申请入学时,职场经验列第二阶段加分条件;三、如果已经录取大学,则可保留学籍,工作两年后若发现志趣不合,可申请同校改分发其他系。

对于教育部规划的上述三种进行回流教育管道的具体作法如下。 第一个管道是「特殊选才」,由一般大学和科技院校联合招生、统一分发,且不计统测、学测分数,完全以职场体验的资历做为审查标准。参与教育储蓄方案的学生,从就业第一天起就须定期填写「双周志」,记录工作内容、学习心得和具体表现,如果没有完成,补助金额就不会入帐。其内容也会作为特殊选才的审查资料。特殊选才简章预计2018年11月公布。这样的设计也让学生可以培养或维持文字表达的核心能力,有助于长期生涯发展。

第二项管道是个人申请和甄选入学,采计原毕业年度的学测或统测成绩作为检定依据,第二阶段再以面试、笔试和两年职场、学习及国际体验经验,由招生各系自订加分项目。学生可保留原毕业年度的学测或统测成绩,升学采「独立分组」,称为「青年储蓄帐户招生组」,目的在于不希望学生在工作的两、三年中一直去考试。

第三项管道是「弹性选系」。由于今年许多参与方案的青年已获大学录取,因此设计可先办保留入学资格或休学,两年后可以回到原学校。教育部已经协调高教司、技职司,要求各校建立「同校改分发机制」。教育部会事先调查有多少学生两年后想回来就读大学,并据以要求学校多提供一些名额。

提供青年适才适性的发展机会

这个设计一来提供良好的诱因机制,二来也符合此一政策的精神 —「考试不是人生的全部,也不是能力的唯一证明」,教育能更弹性地提供青年适才适性的发展机会。更重要的是,此一设计可让学生在工作时无需时时挂心考试,以便能够专心于职场而有所获。 舆论对此一政策或有一些批评。这些批评见仁见智,但不失为鞭策督促此一政策有更好执行成果的力量。

首先,既为鼓励18岁青年的就业政策,何以还用升学诱因作为配套,在计划结束后竟然能透过特殊管道直升大学,岂非违反打破学历迷思的本意。事实上,此一政策并非是专为技职生的政策,也非鼓励学生单纯就业就好,而是为了帮助那些不知该就业还是升学的茫然高中职生找到真正志向,而非针对已有明确就业、升学志向的学生。

正如前述,目前约有四分之一的人认为所学与工作内容所需不符,代表著许多教育资源的浪费。这个计划的实施,正是要避免这种教育资源的浪费。由于此一政策还有大学入学资格保留、职场经验抵免学分、兵役配套、大学回流升学管道(特殊选才、甄选入学与个人申请、弹性选系)、创业补助等配套措施,更能强化人力与教育资源做正确的配置。

其次,也许是最主要的批评,是学生到职场将沦为廉价劳工,更有害于产业转型升级。这类批评反映我国产业发展的真实病征,实也无可厚非。根据一般经验,台湾业界剥削劳工、外劳及实习学生的案例未曾稍歇,也难免大众会因为高中职毕业生多尚未具备明确就业技能而担心企业所愿提供的职缺多是夜班或轮班等不具未来发展性工作。

稳定人才的养成计划

因此,政府所欲媒合的职缺内容就甚为重要。目前政府盘点的职缺以具备发展性、技术性、安全性、优于最低工资水准、优良劳动条件为原则,且会删除待遇不足22k、劳动条件不佳的职缺。为保护青年在职场不被剥削,教育部与劳动部将组成辅导团,透过线上联系、学生预约咨询与实地访视持续追踪青年进入职场状况,劳动部更会要求企业有对应的工作训练计划,并配置职场导师以一对一的模式来协助青年在职场的稳定。

事实上,根据过去劳动部「双轨训练旗舰计划」的经验,许多企业目前正面临人才断层危机,因此非常著力于长期稳定人才的养成,也因此珍视有意愿、有能力的青年参与。在此背景下,政府有能力盘点整合出劳动条件佳、具未来发展性的职缺,就看如何落实执行。

这个计划虽然疑虑难免,惟看到升学迷思已使得学用落差现象往高中职阶段蔓延,造成每年约有近两万名的高中职中途离校学生,且离校原因约四成为「志趣不合」时,「青年教育与就业储蓄帐户方案」实已跨出扭转青年生涯发展的第一步。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