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中国大陆对台青创政策之思考◆文/徐幸瑜(台湾经济研究院研究一所助理研究员)《交流杂志106年10月号第155期(历史资料)》
- 更新日期:112-07-12
自2014年3月台湾发生「太阳花学运」后,中国大陆国台办主任张志军于博鳌论坛上表示,「三中政策」并未对台湾中小企业和基层民众有明显受惠,促使陆方对台工作重点锁定台湾青年,从「三中一青」到「一代一线」,重新定位与评价台湾青年在两岸关系的政策影响力,因而采取许多政策措施,争取台湾青年到中国大陆创业就业,并逐渐减少过去针对台商的惠台政策。
2015年中国大陆将对台青年工作结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总体政策,运用原有产业孵化体系基础,密集地宣布设立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及示范点,迄今已设立41个「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12个「海峡两岸青年就业创业示范点」及各地方政府或企业设立之青创基地或孵化器。地点遍布投资人聚集的北京及上海、台商群聚的福建、广东、浙江、江苏等省市(图1),而各青创基地的优惠政策及重点发展产业领域别,则依照各地而有不同。
面对中国大陆来势汹汹的对台青创政策,台湾各界不免对此感到忧心。的确,面对两岸的人才争夺战,我们该感到可喜的是台湾教育体系下培养出具有学习力、创意与高创业意图的优势青年人才,为对岸所积极争取;但可忧的却是台湾的就业或创业环境,缺乏留下优秀人才之具体诱因条件。可从以下二个面向来思考中国大陆对台青创政策所衍伸问题,作为我政府研拟因应对策之参考。
政府在创新创业议题上之角色定位与应有作为
中国大陆不仅具市场优势,且在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及专业化管理原则下,加快设立中国大陆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和中国大陆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有效引导社会资金和金融资本支援创业活动,壮大创业投资规模,为具有优势技术能力及策划能力之创业者带来「第一桶金」,其所营造出的创业生态体系,更使北京及上海于《2017年全球创业生态体系报告》中分别获得第4名及第8名。
「市场」及「募资管道」往往是创业者选择创业地点之重要考量,台湾青年前往大市场寻求实践梦想的机会合乎常理,两岸人才的自由流动亦属正常。尽管中国大陆政府近年透过各式管道(图2)祭出政策红利,争取台湾年轻人前往中国大陆创业,却也不见得会成为台青前往创业的主要考量。因此,面对两岸政策竞争之态势,我们必须回过头来思考,如何构建一个符合青年需求的创业环境与政策措施。
在创新创业议题上,政府的角色定位应是「服务提供者(service provider)」,而非领航者(steering)或操桨者(Rowing)。诚如美国考夫曼基金会(Kauffman Foundation)2015年发表的报告中指出,由于政府通常缺乏专业评估及支持优质创业者,在操作创投基金(venture fund)的经验上容易失败;再者,政府所成立的创新创业育成中心(incubation center),任务重心多著墨在提供办公空间及节省开支,然而,此种支援却不必然能成功诱发创业企业。因此,更务实的做法为构建一个能让青年的创新创意及创业理念落实的环境,推动包括法规体系与基础设施的完善、文化及教育体系的建立、跨部会或公私部门资源的整合、促成以创业者为中心(融合政府、创投、育成中心及创业者)的生态体系等措施。
检视当前我国政府所投入的鼓励创新创业资源,已涵盖「创梦启发」、「创业资金」、「青创基地」、「创业生态」及「法规调适」等广泛层面,除应重新思考界定政府定位,将资源聚焦投入于政府外,更重要的细致化精进作为还包括「提升政策的稳定性」及「减轻企业家的监管负担(免除行政性繁琐作业)」等。特别是目前中国大陆各省市及青创基地所推出的各项创业优惠政策,最受人担忧的即是政策的落实与稳定性,创业投入成本甚大,稳定的政策环境将是对于创业者实现梦想最有效协助。此外,参考中国大陆近来推动自由贸易试验区及青创基地的经验,可知「政策法规松绑及提升行政效率」为制度核心,如何简化政府审核及补助程序,减轻创业者配合行政监管法规之负担,为我政府现阶段应积极精进作为。
再者,根据联合国《2017年世界投资报告》,中国大陆对外投资已位居全球第二,且外人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也位居全球第三;反观台湾近年外人直接投资却仍无太大进展,凸显台湾囿于内需市场规模有限,欲创造吸引青年留下来就业或创业之实质有效条件,唯有采取「开放市场与连结国际」的思维与态度来打造整体经营环境,方能有效吸引各国投资与专业人才,进而创造更多的就业与创业圆梦机会。务实作法包括调整鼓励外人投资法规、放宽投资限制、为外商提供量身订做的客制化服务、协助企业形成跨国联盟布局国际市场、松绑对人流、物流、金流及资讯流等限制。
政府应加强提升青年就业能力及信心
2016年中国大陆国内生产总值(GDP)成长率为6.7%,台湾则仅有1.5%,且台湾青年(15-24岁)失业率达12.12%,实质薪资水准更低于17年前。基于这样的数据事实,台湾年轻人对于经济现状、薪资停滞可能不满、对就业及政府失去信心,陆方也趁势抓紧机会提供台湾青年更多就学、实习与就业机会,提供台湾学生至大陆企业实习补贴、就学的台生可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范围、申请奖学金、在居住地或工作地享受与当地居民同等待遇等措施,积极创造台湾青年在中国大陆就学与就业之诱因。
尽管台湾青年可能明白中国大陆释出就业利多背后的政治意图,但台湾本身不良的经济及就业环境所形成的推力,远不敌中国大陆市场与祭高薪所形成的拉力。事实上,就业环境与教育制度是一体的。过去,陆生来台就读的人数呈现稳定成长趋势,是台湾高等教育努力多年累积的成果。但近来教育制度失衡、产学落差越来越严重,台湾大学的世界排名也被香港大学、北京大学超越,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被产业界所接受,或学生不愿意进入传统产业工作,台湾高等教育的竞争力正逐渐弱化。
面对中国大陆强势的高额奖学金、人才补助、实习机会、高薪工作职缺与居民待遇等诱因下,建议我政府除应确实掌握台湾青年世代的需求与想法,了解青年赴陆就学或创业态度、特质与影响因素,并密切关注已在中国大陆就学或创业青年的后续发展状况外,更重要的是提出「长远且明确」的高教政策与产业发展方针,不会因选举政党轮替而中断或大幅变动,让青年与企业能共同充实社会资本,提升对政府的信任度,凝聚社会互惠网络,共同为台湾而奋斗,这是一项艰困且重要的任务,也是一项不得不应对的紧迫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