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发行人语》圆融中道 寻求突破《交流杂志106年12月号第156期(历史资料)》

  • 更新日期:112-07-11

时序入冬,又到了岁末年终之际,本人谨代表「交流」杂志编辑群,感谢读者一年来对本刊的支持与鼓励,并祝福各位朋友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1987年,也就是30年前,对两岸关系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那一年的4月,一群从中国大陆来台的外省老兵在「想家」近40年的煎熬下,勇敢地结合各界人士,推动返乡探亲运动,短短半年间就广获社会的共鸣与廻响,促使政府于同年10月14日正式宣布开放赴陆探亲。

今年9月30日起陆委会陆续举办系列研讨会,议题包括小三通、两岸关系、经贸交流等,海基会也受托办理「交流半甲子.两岸创双赢-两岸交流30周年展览」,透过新闻图片、史料展出,回顾30年来两岸民众从开放之初的激情,到交流互动的省思与展望。此外,中华邮政公司与中华集邮团体联合会也配合举办「两岸交流30周年邮票特展」,展品中印刻著时代转折的点点滴滴,今天看来让人感慨万千,也会因交流初期双方邮政机构因政治对立而衍生的一些举措而莞尔。

3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或许只是一瞬而已,但就1949年迄今的两岸关系而言,在历经近40年的对峙之后,双方能敞开大门、和平交流,弥足珍惜。半甲子的岁月一路走来,虽然有所起伏,但双方都运用智慧克服困难与分歧,避免每次可能擦枪走火的风险,诚如蔡总统在今年双十国庆的讲话:「30年来,两岸从敌对走向和平发展,为两岸关系写下了历史新页,关键就在双方可以搁置政治争议,实事求是,在交流互动中,不断累积善意,创新思维及模式」。

今年10月另一件攸关两岸及国际的事,就是中共十九大的召开。这次会议可说是中共自邓小平之后最大幅度的权力改组,不仅将深刻影响中国大陆未来5至10年的政治、经济、社会、意识形态、外交及军事等各方面的走向,同时牵动两岸关系、亚太格局及世界情势。习近平在报告中的对台政策,虽然维持软硬两手的路线,但以「和平」处理两岸关系仍是主要基调,这也可说是两岸最大的共识,值得双方好好珍惜维护。可以预见的是,更强势领导的习近平时代已经来临,台湾应该如何因应未来的两岸情势,并让两岸共同善尽区域和平稳定的责任,是重大课题,也是台湾做为国际一份子责无旁贷的使命。

蔡总统在10月26日陆委会举办的「两岸交流30年回顾与前瞻研讨会」上郑重呼吁:「两岸领导人应秉持圆融、中道的传统政治智慧,寻求两岸关系的突破,为两岸人民创造长久的福祉,并永远消除敌对及战争的恐惧。」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民福祉为依归的政策方能可长可久。两岸交流30年的互动经验与成果,累积了值得双方珍惜的重要基础。过去30年,两岸以智慧磨合出和平互动的模式,未来在新情势下,必然也有智慧寻找出互动的新模式,让我们耐心探索、信心以待!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