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交流半甲子.两岸创双赢─「两岸交流30周年展览」侧记◆文/海基会《交流杂志106年12月号第156期(历史资料)》

  • 更新日期:112-07-11

1987年11月2日,政府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至今年刚好届满30年。海基会自1991年成立以来,一直是唯一受政府授权处理两岸事务的民间机构,长年站在两岸协商、交流的最前线。为纪念两岸交流30周年,海基会接受陆委会委托,自10月26日起至11月9日止,在国家图书馆1楼展览厅举办「交流半甲子.两岸创双赢」-两岸交流30周年展览,透过历史照片、影片、文物及相关公文档案,展现两岸交流30年历程的重要时刻。

序幕

人道。呼声

想家与回家,是人生最单纯而原始的想望,一群在台湾的老兵却等了近40年。为了一圆回家之梦,1987年4月15日,由老兵与各界人士共同发起成立的「外省人返乡探亲促进会」,开始积极推动开放老兵返乡探亲;半年后,也就是1987年10月15日,政府宣布开放国人赴大陆探亲,这是前总统蒋经国最重大的政策之一。老兵们可说是从想望到渴望,从渴望到失望,再从失望燃起希望,最终一偿宿愿。两岸交流就在一幕幕亲人重逢的感人画面中,正式揭开序幕。

这次展览分为「序幕」、「成果」、「展望」等三个主题,以时间序列的方式,呈现两岸交流30年来的历史过程。第一区的主题是「序幕」,描述的内容是1987年初,一群老兵们发起成立「外省人返乡探亲促进会」,透过在街头举牌、发送传单、举办演讲会等方式,以「想家」做为最主要的诉求,积极向社会大众宣传开放老兵返乡探亲的必要性。

老兵行动者经常身穿写有「想家」二字的白上衣,穿梭于街头、眷村、荣民之家以及政府单位,如退辅会、立法院、调查局等,不停地散发传单。即便是遭到有关单位或警察拦阻,或是面临社会上各种不同的舆论压力,更甚者还有暴力殴打攻击,也无法影响这群力图寻求回家之路的老兵朋友。

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同年10月15日,政府宣布开放国人赴中国大陆探亲。自1949年以来,经过长达38年的岁月,这些外省老兵们终于得以合法返乡。然而时光不会仅停留在40年前离家的那一刻,许多老兵当年离家时只有十几二十岁,再次返家时却多已双鬓花白。而在家乡等待儿孙归来的长辈,更是年逾花甲,亦或不在人世,这也成为众多「台湾外省人」心中难以愈合的痛。在这区展览中,也展出了许多返乡外省人再次见到亲人那一刻,内心激动不已的画面。

成果

交流。成果

两岸开放交流之初,交流秩序还无法立即步上正轨,过程中衍生的问题更亟需两岸协商处理。于是,处理两岸事务的专责机关(构)陆委会、海基会应运而生,经贸、旅行、教育、文化及社会等多层面的民间交流也渐次展开。1990年的「金门协议」,确立两岸遣返原则;1993年的「辜汪会谈」,建立两岸制度化协商;两岸直航,也在2001年金马「小三通」及2003年启动的多次「包机直航」所奠定的基础上,于2008年实现。经由多次不断的协商,交流秩序得以建立,除了让两岸互动更有自信,更有利两岸关系的和平稳定。

在本区的展览中,时间序从1987年开始,到2015年两岸领导人会见为止,双方从最早期的陌生、隔阂、互不理解,到透过各方面的交流活动,逐渐认识彼此,进而透过官方授权的民间组织-海基会与海协会,进行对话、协商、交流。在这20几年的时间里,两岸关系经历了跌宕起伏,从冰封到融解,紧张,和解,到持续的和平稳定。这20几年累积下来的各项成果,都是两岸关系维持和平稳定与发展的重要基石。

除了照片之外,在这区还展出了「金门协议」、「海峡两岸关于大陆居民赴台湾旅游协议」、「海峡两岸海运协议」、「海峡两岸空运协议」的协议文本复制本。在「金门协议」上可以看到,两岸代表签名写下的年份,一个是「七九」、一个是「九○」,虽然各自使用不同的纪年,但双方可以互相接受,这种「求同存异」的概念,一直是二十几年来两岸交流的重要价值。

展望

珍惜。巩固

交流成果得来不易,两岸和平是双方共同的责任。直至今日,交流的舞台持续上演不同的故事,各类交流拼凑出的多元图像,勾勒出两岸新世代互动的愿景。新的时代应有新的思路,两岸交流的故事未完待续,期盼在双方的新思维与互动新模式下,为两岸关系写下更多动人的篇章。

本区的展览,呈现2016年以后的两岸间更多元的交流活动,介绍蔡英文总统就任以后,台生、陆生、台商、大陆配偶等各领域民间交流盛况,突显当前政府处理两岸关系的善意与务实。

除了以上三区的展品之外,本次展览还利用了三间放映室,播放一部有关老兵返乡运动的口述史纪录片,与两部陆委会今年制作,有关两岸青年学生交流,与大陆配偶在台生活的微电影。

策展后记

这次的展览,在策划之初就决定以照片做为展览重点,再搭配具有展览价值的文物、公文档案,勾勒出两岸交流30年来的重要历程。由于时间的跨度长达30年,展场的空间有限,因此在照片的挑选上,花费了我们非常多的时间。

第一轮的海选,我们从各大媒体图库、海基会的图片资料库与中研院社会所的数位典藏资料库中,挑出了近500张的照片。挑选的标准,除了事件要有代表性外,画面的组成也要具有可看性,让观赏者在看到照片时能有所同感。海基会同仁经过了两轮的热烈讨论、仔细筛选后,才将照片张数减少到100张左右。

在决定完照片的组成顺序后,再来就是要挑选合适的展览品。许多两岸交流的大事,都是经由正式的公文书发布命令才决定。特别感谢陆委会的协助,提供2001年两岸开放「小三通」时的相关公文档案正本,在公文上还可以看到时任陆委会主委的蔡英文总统,亲笔批示的历史纪录。

除了公文以外,两岸历年来签署了二十几项协议,我们也挑选了几项重点协议,展出复制文本,让民众看到所谓的「两岸协议」实际上长什么样子。在两岸开放交流之初,双方还没有成立陆委会、国台办,更别说是海基会、海协会,因此在最早期是透过红十字会做为两岸联系的窗口,并签署了「金门协议」。这次也要感谢中华民国红十字会总会,提供「金门协议」的复制文本,与开放大陆探亲初期的许多珍贵公文档案。

有些民众特地远道而来参观,11月7日下午,来了一位特别的客人-来自台南的杜荣昌先生。杜先生是铁道文化研究联谊会长,也是一位资深集邮家,他专程搭乘高铁北上看展,还认真地先做了功课,研究相关背景历史,令工作人员印象相当深刻。杜先生一路与我们分享他的见解,特别是回顾起那段两岸通邮的历史,杜先生如数家珍地说:「那时候,汉贼不两立,寄信都要由红十字会经香港中转,外层信封的封面也不写地址,然后我们寄去的信封上,中华民国邮票会被中共当局盖水波纹章遮蔽;大陆寄过来的邮件,中共的国号、国旗、国徽或不当标语,也会被我们涂销或盖上『三民主义统一中国,自由民主安和乐利』字样的章戳。30年真是一眨眼就过了,两岸情势也变化的好快」。他强调,不管政治立场是什么,两岸应该要和平共处,多多交流,了解彼此人民的想法,才能互惠共荣,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