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川普亚太行:国际政治的观点◆文/唐欣伟(台湾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交流杂志106年12月号第156期(历史资料)》

  • 更新日期:112-07-11

美国总统川普于2017年11月上旬,前往东亚的日本、南韩、中国大陆、越南与菲律宾访问,同时还参加在越南举行的亚太经合会(APEC),成为国际关注焦点。重欧轻亚原是美国传统,而身为欧洲移民后裔,以美国东岸的立足点的川普,不容易摆脱这传统的影响。何况站在川普对立面的民主党籍前总统欧巴马与前国务卿希拉蕊,曾提出「重返亚洲」政策,川普当然不至于单纯地延续该政策。

问题是东亚崛起已经不容忽视。依据国际货币基金会(IMF)今年10月公布的统计数据,川普这次访问的东亚5国之国内生产总值(GDP),在冷战刚结束的1992年时大约只相当于德国、法国、英国、义大利与西班牙这西欧5大国产值总和的7成。到了川普当选总统的2016年,东亚5国产值已超越西欧5大国总和5成以上。若采用购买力平价调整后的GDP计算,东亚5国在1992年时约相当西欧5强的8成,到2016年时已比后者的2倍更多。就军费而论,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的最新数据显示,1992年时前述西欧5国的军费总开支约为东亚5国的2.4倍;2016年时,前者仅相当于后者的63%。因此,投注更多心力在东亚地区,是务实而合理的选择。

新现实主义观点

作为国际政治学主流学派之一的新现实主义,特别重视国家间力量的对比。由于该学派的分析单位是国家而不是区域,所以有必要将东亚5国拆开来观察。

在川普这次访问的5国中,以中国大陆实力增长的速度最快,2016年时的名目GDP将近1992年时的23倍。相形之下,原本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日本,2016年时的名目GDP仅约为1992年时的1.3倍。中国大陆名目GDP于1992年时仅约为日韩菲越总和的12%,比西欧5强或美国的7%多一点。到了2016年,成为其他东亚4国的164%、西欧5强的96%、美国的60%。

若以购买力平价调整后的GDP计算,2016年时中国大陆经济规模占全球的比重增加为1992年时的4倍,而同时期日本的占比却下滑了一半。在军事领域,中国大陆军费也在这25年内从日本军费的7成增加到日本的5倍以上,也已超过俄、英、法这3个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的军费总和,稳居美国之下的世界第二位。难怪「中国崛起」成为2010年代国际关系学界特别关切的议题。

对于新现实主义学派内的攻势现实主义者而言,崛起的中国大陆会仿效美国过去的做法,试图变成区域霸权,并将美国的势力挤出亚洲。中国大陆周边的国家会害怕北京,因此试图加以围堵,并寻求美国协助。至于美国则不乐见中国大陆变成能与美国平起平坐的区域霸权,所以会联合亚洲其他国家来制衡崛起的中国。

新现实主义学派内的守势现实主义则认为,崛起的中国大陆会从过去德国争霸失败的经验中得到教训,所以不会尝试成为区域内独一无二的霸权,而只会将目标设定在成为强权中的一员,这样就可以避免其他重要国家联合起来组成反中联盟。此外,中国大陆在现有的国际秩序内取得的显著经济成长,所以没有必要冒著额外的风险对外动武。目前看来,守势现实主义者的描述更接近现实。

不论是攻势现实主义者或守势现实主义者,都认为美国至少应该维持目前与日本、韩国的同盟关系—进可以做为与中国大陆对抗的工具,退可以作为与中国大陆谈判的筹码。可能的话,美国还应该更积极地争取其他盟友。美国与宿敌越南修复关系,甚至在民主党主政时期让开发中国家越南加入跨太平洋伙伴(TPP)这个以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纽西兰、新加坡、汶莱等富裕国家为主的经济组织,都可以从新现实主义的角度加以解释。

当然,与新现实主义并列为两大传统主流学派之一的新自由主义,也可以解释TPP的成立。该学派主张国际制度可以促进国际合作,减缓新现实主义者所描绘的权力斗争之危害。这不难使我们联想到习近平主席所说的「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对许多美国民主党人来说,TPP就如同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一样,是一种有利于国际合作的多边制度。但是川普退出了巴黎气候公约和TPP这两个重要的多边协议,显示出他完全可以让美国的权力自由发挥,不受国际制度的限制。因此,在民主党柯林顿总统时期颇为兴盛的新自由主义,很难适用于川普总统主政下的美国。

地缘政治观点

如今川普已让美国退出TPP,而且又曾不只一次表示,日本、韩国等盟邦应该多分摊美国驻军费用,否则可能撤军。这样的作法让不少人感觉,美国似乎就要舍弃盟邦,回到两次大战期间的孤立主义路线。不过,这次川普的东亚之行显示,他先前的喊话更像是让面对北韩威胁的日本、韩国,为美国做出更大贡献的谈判姿态。川普的美国仍旧与安倍晋三首相的日本乃至于文在寅总统的韩国维持同盟。在日本时,川普还提到了「印度—太平洋区域」,似乎在某种程度上呼应了安倍先前所提出,让美国、日本、澳大利亚与印度共同组成「亚洲民主安全之钻」的主张。

从地缘政治角度观察,很容易将这个亚洲民主安全之钻联想成对中国大陆的包围圈。照理说,提出该主张的日本首相,应该也知道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日本认为美国(America)、英国(Britain)、中国大陆(China)与荷兰(Dutch)组成了对日本的ABCD包围网,对日实施贸易禁运。而日方就是在这种情势下发动对这些国家的战争。中国大陆对日本提倡的亚洲民主安全之钻的感受,会不会和约80年前日本对ABCD包围网的感受一样?更重要的是,北京对于将其视为潜在对手的四国联盟的反应,与从前的东京会有甚么异同?这些都值得思考。

对日本来说,能将印度拉进自己的阵营,无疑可以起到强心针的效果。即使南韩的文在寅总统不同意和美国、日本组成三国联盟,印度也有足够实力大幅补强美日同盟。根据前引的IMF资料,中国大陆2019年时,经购买力平价调整后的GDP即将超越世界第二的美国与世界第四的日本总和;2021年时更将超越美、日、韩三国总和。可是经济规模居世界第三位,拥有比中国大陆更多年轻人口的印度若加入美日阵营,那么这个第二、三、四名组成的联盟将可维持对中国大陆的明显优势。反之,倘若印度走向后冷战初期俄国总理普利马可夫所倡议的中俄印三国联盟,或优先考虑21世纪初期金砖四国或五国的团结性,那么不论是美日韩澳联盟,或今年亚太经合会中将TPP改建成型的「跨太平洋伙伴全面进展协定」(CPTPP),都难以扭转西太平洋地区经济力量天秤变化的趋势。当下被各方争取的印度,得以左右逢源而增进其国家利益。

重商主义观点

熟稔商业谈判之道的川普总统,虽在日本提到「印度—太平洋区域」,而且也确实与印度总理莫迪维持热络关系,但未必如同某些新现实主义者或地缘政治家所设想的,要建造一个抗衡中国大陆的联盟。更准确地说,他只要做出这种姿态,再加上可能采取的贸易制裁措施,就得以增加他与北京交涉时的筹码,以取得更多经贸利益。毕竟对川普的选民来说,海外争霸比不上改善国内经济情势来得重要。但若没有强大军力与盟友支持做后盾,川普也许更难打进中国大陆市场、更难让北京配合他平衡贸易赤字。对川普而言,这次在北京得到空前的高规格接待以及2,530亿美元的交易,就是他谈判手腕的展现,以及可以对其国人展示的具体成绩。

亚太权力结构变化 印度为关键

川普总统的东亚之行,一方面显示出本地区的重要性,一方面也再次凸显出美国的分量。与美国实力最接近的中国大陆,成为川普主要的交涉对手。目前这两大经济体还在设法管理分歧,并尝试在经贸与区域政治领域找寻共同利益。与此同时,华府、北京、东京等权力中心,也都想增进自身与新德里这个南亚权力中心的关系。做为我国新南向政策主要交往对象的印度,正逐渐成为国际政治中举足轻重的关键行为者,持续加强台印关系,允为要务。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