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金钟奖看台剧的未来◆文/赖祥蔚(台湾艺术大学广播电视学系教授、中华传播管理学会理事长)《交流杂志106年12月号第156期(历史资料)》
- 更新日期:112-07-11
台湾影视剧的未来该怎么走?这是许多影视产业、学界的朋友经常在思考的议题。
一方面,台湾的电视台长久以来仍然是以广告收入作为主要的经营模式,但是在数位汇流时代却遭遇了网路平台瓜分阅听众与广告大饼的双重冲击,观众与收入都大减,因此对于戏剧等内容的投资不免越来越保守。另一方面,台湾影视工作者的创作热情仍然强烈,从最近一、两年的金钟奖入围及得奖名单,可以看出台剧在题材及拍摄模式等方面的变化。
从影音媒体的长期发展趋势、台湾影视创作者的最近作品来看,正好可以参考国外的成功经验,指出台剧的未来新路。以下分别探讨电视广告下跌的情况、从金钟奖台剧这两年的优势与潜力、归纳国外的成功经验,最后提出对台剧未来发展的分析与建议。
电视广告收入持续下跌
先看台湾媒体广告下跌的情况。根据凯络公司的「2016年广告量报告」,5大媒体的广告量持续下跌,2016年为367亿,比起前一年下滑12%,其中无线电视、有线电视各下滑6.7%及6.8%。
相较于此,尼尔森所公布的2016 年上半年5大媒体广告量缩减了12.5%,有线加上无线电视的广告量只剩新台币110亿元。台北市数位行销经营协会(DMA)所发布的「2016年台湾数位广告量上半年统计报告」也同样指出,5大媒体的广告量比先前缩减了12.5%,有线加上无线电视的广告量只剩新台币111亿元。值得一提的是,正是在2016年这一年,台湾数位媒体的广告量超越了传统电视的广告量。
在前述收入持续探底的趋势之下,本来是台湾自制戏剧产量最大的三立电视台,在2016年也传出了大砍戏剧与人力的新闻,进而引发台湾电视圈是否进入了冰河期、甚至是倒闭期的问题。毕竟一集台剧的制作费最少百万,而现在电视台广告跟版权再贩售的金额低于这个数目颇多,等于拍一集赔一集,除了有政府拨款的公共电视之外,民营电视台谁能承担?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电视台广告收入难以为继的限制之下,台剧未来的发展策略更加值得审慎思考。
从金钟奖看台剧表现
尽管传统电视台的广告收入表现不佳,但是这一、两年金钟奖的入围与得奖作品显然非常有看头。
2015年金钟奖的大赢家是「一把青」,身兼制作人及导演的曹瑞原早在台湾偶像剧当道的时候,就看到台剧绝对不能只有偶像剧。那时偶像剧「流星花园」大为成功,从广告收入、海外版权、明星效应、到周边商品,获利满满,引起业者模仿。
曹瑞原认为影音媒体不只是娱乐,因为拍出好的台剧可以让世界认识我们,他甚至直言指出包括台剧在内的「文化,就是带著民族主义的侵略活动!」因为台剧如果要展现出真正的文化力量,就要把台湾的历史文化、各行各业都推上萤光幕。
从这个角度来看「一把青」,当可发现这部经典作品跨越了省籍与族群,深刻说出了那个动乱时代的苦闷与委屈。
2016年的金钟奖最佳戏剧节目奖,由「植剧场」系列的「天黑请闭眼」夺下,最佳迷你剧集由「通灵少女」拿下。这接续了前一年的金钟奖特色,从过去台剧只以偶像、爱情戏为主,开始进入了深入历史文化、各种类型、各行各业、各种议题的精彩道路。
在此同时,台剧也展现出集数不一定多、但主题意识一定深刻的发展趋势,这也有助于让台剧走出去。
「植剧场」系列值得注意的特色在于,四个系列、八部作品,「爱情成长」、「惊悚推理」、「灵异恐怖」、「原著改编」各有两部作品,层面广泛、风格各异,都是6至7集的精致影集,这些作品的产制方式应该会对台剧未来的发展模式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延续这股趋势,台湾的历史、文化、各种专业题材,都有机会成为未来台剧的主题。举例来说,最近颇受瞩目的「麻醉风暴2」,就是一个表现不凡的成功案例,让台湾的「职人剧」再次受到高度的肯定与期待。
要制作出这样的台剧,一定需要更长时间、更多人力、更深入田野的调查及企划,才能制作出真正触动人心的作品。当然,这也等于需要更坚强的团队与更充足的经费。
台剧的未来新模式
台剧当前困境在于传统电视台的广告收入不足,因此制作经费也不足。
解决台剧当前困境的方法之一,是在不改变目前产销模式的前提之下,更积极走出去,包括走向同文同种的对岸,以及文化接近的日、韩与东南亚,然后才是一个多世纪以来在世界舞台上称强称霸的西方国家。
在向中国大陆行销台剧的部分,主要是积极参与两岸的电视交易会。中华民国广电制作商业同业公会理事长汪威江,日前就邀集了「植剧场」等获得金钟奖的制作团队,一同参与了2017年的「四川电视节国际影视暨新媒体节目交易市场」,积极向对岸行销台剧。
至于台湾的电视交易会,2017年11月14、15日在台北华山文创园区登场的「第3届海峡两岸广电影视文化展」,也吸引了两岸重量级的电视业者齐聚一堂,其中包括制作出全中国大陆、甚至是全世界目前「唯二」网路观看量超过400亿次的电视剧、在中国大陆最受瞩目的影视制作集团「华策克顿」。该公司制作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是第一部网路观看量超过400亿次的电视剧,至2017年8月已超过430亿次;该公司另一部电视剧「楚乔传」更后来居上,网路观看量至2017年8月20日已超过480亿次,有机会成为全世界第一部网路观看量突破500亿次大关的电视剧。连续两天的两岸广电影视文化展还举办了多场精彩的讲座及论坛,吸引两岸众多的知名电视剧团队共襄盛举,促进两岸节目交流及交易。
台剧走出去的成功案例很多,例如在2016年金钟奖大放异彩的「植剧场」系列,除了积极把版权卖到对岸之外,其中的「天黑请闭眼」也已经成功卖给了全世界最大的OTT网路影音平台业者「网飞」(Netflix)。
解决台剧当前困境的方法之二,则是要开始改变台剧的产制模式,可以试著从传统的只依赖电视台广告收入,转向吸收目标观众的订阅收入,甚至是群众的投资收入。
要做到产制模式转换的这一点,前提是必须具备精准分众行销的能力,这就要仰赖网路时代的大数据分析了。
大数据有助于精准找出对电视剧特定主题有兴趣的潜在观众,在推出新制作的电视剧之前,就可以先进行分众化的双向沟通与行销宣传,初步掌握可能的观众数量,然后在这个基础上一方面争取投资与赞助资金,另一方面则可以开发订阅费、甚至是群众的投资金。简单地说,就是在剧本构思及企划的阶段,就采取预售的模式,同时洽谈赞助、置入、合拍等各种合作。
举例来说,如果拍摄一部总共5集的精致电视剧,每集新台币300万元的制作费,5集总共1,500万元。如果参考DVD或是网路单点戏剧的价码,以一集30元,5集150元计算,只要能找到10万观众订阅,单单这个部分就可以聚集到充足的制作预算了。10万个付费观众在台湾都有机会找到,更何况网际网路无远弗届,如果把海外观众也算进来,更有机会达成,这么一来需要观众预先支付的金额还可以大幅压低。类似的尝试,国外已有不少成功经验可以借镜。
采用透过大数据先行开发订阅费的新产制模式,要克服的难关之一就是大数据的分析与应用,其次则是方便且具有可靠性的付费机制,第三是要培养出更多的大数据分析与观众行销的专业人才,让这些人才强化制作人的募资功能。这三者都需要透过公会以及政府的力量来协助。
产销新模式 帮助台剧走向世界
从最近一、两年的金钟奖入围与得奖作品可以看出,台剧正走向一个更分众、更多元、更本土、更细腻、更精致的发展方向,这刚刚好是在目前这个高速上网的时代,面临陆剧、日剧、韩剧、美剧等强烈对手的竞争压力,台剧应该选择的发展定位。
虽然台剧走上了正确的道路,但是资金短缺的问题却随著传统电视台的广告收入探底而越来越严重。台剧想要开创更美好的未来,把台湾的故事行销到全世界,除了要在旧的以广告费为主要收入的产制模式之下,加强版权的海外贩售;也可以结合产、官、学的努力,发展新的以订阅费为主要输入的产制模式,为台剧打开另一扇通往世界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