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究极的工匠精神-从《我在故宫修文物》谈起◆文/沈情《交流杂志107年12月号第156期(历史资料)》

  • 更新日期:112-07-11

「静」,是《我在故宫修文物》给人最深的印象。一道斑驳的红墙,蝉鸣四起,走进藏身北京故宫老旧院落中的文物保护部门,透过青铜器、钟表、陶瓷、木器、漆器、百宝镶嵌和织绣等诸多宫廷珍宝修复过程,以人物与时间为主轴,借由情感与气氛阐述故事,以访谈与影像呈现文物修复师数十年的心路历程,一刀一剪、一胶一刷,平实描绘每个人的工作日常。

择一事 终一生

在中国大陆引发网友热议的纪录片电影《我在故宫修文物》,「择一事、终一生」的「工匠精神」,从修复师朴素的生活态度、专心致志的神情,深深打动身处速食社会的年轻群众。该片由中国大陆导演萧寒执导,也有台湾「工匠」的参与。荣获金马奖等多项国际大奖肯定的剪接师廖庆松参与剪辑工作,而电影主题曲《当我在这里》及多首配乐由台湾金曲制作人姚谦操刀,知名盲人钢琴家黄裕翔担任钢琴伴奏。钟表清脆的叮当声幽静地揭开歌曲序幕,细腻琴声呼应修复师的匠人巧手,悠扬而充满时代感的音乐搭配故宫修复师们安静工作的身影,隽永的旋律为故事提供动人的温度。

音乐是无形的,它的感染力不需语言。因著两岸影视人才的携手合作,在旋律牵引下,台湾价值不断透过两岸交流影响大陆人民的思想行为。

「大历史,小工匠」的匠心精神

文物修复师沉入无名无我的广阔时空中,面目变得沉静,在此时空中,个人变得渺小,却以另一种方式接近永恒。每一项文物,就是与历代的工匠对话,看得出他们的手艺高低,态度是谨慎还是敷衍,承载著一代代人的悲欢离合,这些文物承载大量的历史资讯,藉著修复工艺,也保存下来。

贯穿片中的技艺传承脉络,像是一条红绳,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师徒间的情感与工艺传承,蕴含极致的「工匠精神」,不仅寻找更多有志于文物修复的「好苗子」(优秀人才),还有做人道理的指引。留在文物上的印记,因勤劳「有痕」,文物修复师将自己的汗水和努力融进所修复的每一件文物中,虽然表面看不到,却永远在传承。

文物修复赋予新生命

在台湾,透过修补、绘图、涂装、缺件、材质的应用,也有一群修复师交付青春与体力,以双手为物件续命,让那些记忆得以留存,情感有处寄放。清代前期创作的「郑成功画像」,据传是其生前在台南命人所绘,在纳入博物馆藏前,原属郑维隆所有,其先祖郑长即郑成功的堂兄弟。郑克塽降清后,该画像被郑长携往台北安置,传至第五代郑维隆时,将画作致赠给延平郡王祠。1945年,转由国立台湾博物馆搜藏。三百多年来,岁月剥蚀加上不当修复,颜料严重剥落,保存情况危急。2007年,由国立台湾博物馆委任台北故宫裱画室,负责画像的修复工作。历经两年修复工程,「郑成功画像」终于恢复平整、洁净的往昔外观。

台湾各角落也诉说著「工匠精神」,云林北港制作哨角的91岁老师傅魏幼谦在《匠人魂》短片所说:「我这是纯手工的,现在大陆白铁都是机器在做,机器做的不好吹。大甲妈祖庙跟我订60支,我要拿你的钱,就要一年以上才能交货。要做就要做最好的。」三峡传承一甲子的「万发打铁店」,大稻埕五十多年的「玉凤」旗袍店,2017年世界咖啡冲煮杯冠军的王策,在在说明台湾执著与坚持的精神,正转化为属于台湾的职人精神。

在南投草屯镇上,住著一位30年经验的文物修复师张春能,修复文物超过上千件。1999年台中雾峰林家花园大花厅的十二门扇结构与墨绘复原、2006年宜兰传艺中心的漆金傀儡戏台破裂复原工程,皆出自张春能之手。而2016年草屯镇登瀛书院,保存一对56年的竹编「惜字篓」,其底部脆化,更因张春能的「神乎其技」,得以为全台最老的「惜字篓」续命,张春能不只修复,更忠于原汁原味,没有高谈阔论,只有扎扎实实,以「匠人」之赤诚,做好本分。

无独有偶,年轻人也承担起文物保护与传承的工作。近年,发起「带著门神去旅行」修复计划,从义大利佛罗伦斯拜师学习油画修复返台的修复师蔡舜任,坚持让文物恢复旧有原貌,并保留时间淬炼的痕迹,将油画修复技术带进古迹保存,从台南关帝厅到云林张廖家庙,把蒙上灰尘的民间艺术重新擦亮。

「工匠精神」的传承

「工匠精神」进入21世纪,随著工业与资讯社会的到来,多数传统的工匠已经逐渐转型,但「工匠精神」不再限于工艺与技术,「敬业」的态度,展现在各种行业与职场。于是,工作不再只是为了赚钱,而是「一生悬命」地为工作付出所有,不论是哪一种行业,只要追求极致,都是「工匠精神」的最佳展现。

日本的江户时代(1603年—1867年),匠人间已形成产品精益求精的荣誉法则。日本匠人将产品的好坏与个人的荣辱紧密连结,正是在此荣誉法则推动下,对技艺精致的追求达到极致。用一生时间钻研、做好一件事在日本并不鲜见,有些行业甚至出现一个家庭十几代人只做一件事。以日本神户的小工匠冈野信雄为例,30年来重复旧书修复的工作,旁人看来枯燥无味,他却乐此不疲,任何污损严重、破烂不堪的旧书,一旦经过他的巧手即重生如新。奈良的米其林餐厅主厨长田耕尔,花了32年学习切好鳢鱼,3.3公分的鱼片,切30刀不断,追求完美的极致精神,树立对所做的事和产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以钟表闻名的瑞士,自然资源缺乏,瑞士人民却能秉持坚定执著的精神,从钟表业到精密机械,瑞士制表商对每一个零件、每一道工序无不精心雕琢,凭著对制造的一丝不苟、对质量的精益求精、对完美的孜孜追求,「只有更好,没有最好」,至今仍不断改善创新自己的产品。

德国「工匠精神」不仅基于民族特性,更与其推广「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密切相关。德国约40%的学生选择职业学院就读,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也需与企业签订合同成为「学徒」,参与实习。鉴于德国人心中对职业怀有始终如一的热爱、对产品有止于至善的追求,力图实现「从99%到99.99%」的完美跨越,小至刮胡刀、手表、家用刀具,大至汽车、联合收割机、太空梭的「德国制造」更赢得全世界消费者的认同。

从「中国制造2025」到宣扬「工匠精神」,如今中国大陆也积极推动「中国品牌」。事实上,中国大陆不缺能工巧匠,古代各类手工匠人以精湛的技艺成就许多重要的发明和创新。正是精益求精的精神,才能不断产出如玉器、青铜器、瓷器、丝绸等,铸就东方文明古国的灿烂文化。

各国都需要「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之所以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热门话题,因为它切中时弊、符合时需。现代产业追求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带来的即时利益,从而忽略产品的品质灵魂,网路移动时代的来临,更需要代表坚定、踏实、精益求精气质的「工匠精神」。

在历史演进的长河脉络中,因著一批匠人坚持独具一格的精神,得以让古文明完整保存,如今,「工匠精神」体现的是企业或个人对产品质量精益求精的态度,做为一种人文素养和精神品质。随著科技时代的到来,机器生产或可取代人类「手艺」类的工作,惟「工匠精神」是人类推动社会进步的核心价值,因著精神的实践,进而带动国家发展。

《我在故宫修文物》,让我们领略到千年传承的「工匠精神」。修文物,修的是人性,修的是人生,唯有历经洗炼与磨砺,不改初衷,方能矢志不移。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