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东南亚华人关系推动「新南向政策」◆文/邓克礼(政治大学东亚研究所博士、台中科技大学讲师)《交流杂志107年4月号第158期(历史资料)》
- 更新日期:112-07-11
尽管南海主权纷争仍未化解,但是东南亚的经济快速成长却吸引著全球目光焦点,台湾的「新南向政策」也在这个时候积极地开展。中国大陆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也在北京政府的全力支持下,紧锣密鼓的进行,中国大陆并于去(2017)年5月间,在北京举办了首届「一带一路论坛」,并邀集许多东南亚国家代表参加。由于东南亚是海外华人聚集最多的区域,且当地大部分华人多从事经贸活动,在各国政商界关系熟稔;因此,如何争取东南亚华人,并透过他们建立与当地政商界的经贸关系,已成为两岸政府各自推动「南向」工作成功与否的重要关键。
│应先了解当地民族与文化的多元性
自古以来,人类经过无数次的频繁迁移,这些离开原生文化区域的族群,在新的家园面临不同文化所带来的冲击。但为了融入,他们慢慢地开始学习当地的语言,并参照在地的风俗习惯来生活,此时即出现了民族认同,甚至国家认同的议题。东南亚的华人就是处在这样一个对当地缓慢认同的过程中,有的已与当地民族融合,但仍有部分依然还是沿袭著过去原生地区的文化。在东南亚各国有不同的原生民族,包括菲律宾群岛的众多南岛民族;中南半岛主要的越南族、高棉族、寮族、泰族、缅族、克钦族;以及马来半岛与印尼群岛地区的马来族、爪哇族、巽他族、马杜拉族等,各个民族都有独特的风俗、礼仪、服饰,以及社会规范等,让东南亚充满了多元特色。另外再加上慢慢移入散居在东南亚各地的印度人与阿拉伯人,以及最大宗的外来华人移民,更使今日东南亚地区拥有绚烂的文化。
│东南亚华人是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者
东南亚华人与当地的原住民族间当然会因文化的差异,偶有摩擦或冲突。目前东南亚居住的华人,已非传统上认识的「华侨」,而是历来前往东南亚各国的华人整体。由于华人在东南亚的活动历史悠久,确切的人数统计不易,对于东南亚华人的数量,有3千多万到8千多万,或是更多等不同的看法。会有差异的原因,在于很难对已与当地通婚的华人及其族人之界定,以及无法使用母语的华人难以就其血缘进行认定等。
最早的东南亚华人纪录,可追溯至第七世纪在印尼的室利佛逝王朝(Srivijaya)时代,当时华人与东南亚区域的原住民已有频繁的贸易往来。现在的东南亚华人多已融入当地,并成为主要大城市的重要成员,以及扮演著经济活动的关键推手。若对东南亚华人再进行细分,除在寮、越、缅、泰等国的华人,是属于从中国大陆边境跨国的移民外,明代永乐年间的郑和下西洋,则已被东南亚华人公认为史上最大规模的华人经营东南亚贸易与移民活动。之后在清代年间,闽、粤两省出现大批出洋华工,有的赴北美与澳洲投入垦荒、开矿,另外一大部分则前往印尼、新加坡与马来西亚等地,成为现在东南亚华人的重要组成。
目前在东南亚的华人大致可分成:「土生华人」,在东南亚出生并成长;「新客华人」,系直接从中国大陆迁往东南亚定居,少数仍存者年事已高;另外的华人移民,则为来自两岸及世界其他地区移入东南亚的台商或陆商。上述的东南亚华人以土生华人最多,从事著先辈传下来的产业,或是跨国商业活动。而大部分的新客华人与陆商之立场较倾向中国大陆,尤其部分新客华人还存有衣锦还乡的心理。新移民的台商或陆商相较人数最少,各自分别对两岸的政府效忠;不过,也有部分已经归化成东南亚当地国籍。此外,若以东南亚华人使用的语言做为区分,其中有说福建话的福建人及潮州人,占有多数;使用粤语的广府人;以及客家人,客家人有「海陆」与「四县」等两个分系;另外也有使用海南岛方言的。若以从事的行业做分类,主要有劳(矿)工、餐饮与小贩,以及贸易等。当然,在东南亚从事商贸的华人已是各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在当地具有重要地位。
│东南亚华人遭排挤的印象 影响外来投资
长期以来东南亚华人除遭到当地原住民族之排挤外,有时因为各国的华人政策影响,有被歧视或遭压迫的倾向。在历次的东南亚华人与当地民族的冲突事件中,1998年5月间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加上印尼政局不稳所引发的「五月骚乱事件」(Kerusuhan Bulan Mei/印尼文),至今仍是印尼华人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2014年5月13日在越南的大陆企业与台商工厂遭当地暴民抢劫或砸毁事件,再次挑起华人被排挤的记忆。若细数起来,不论在缅甸、泰国、马来西亚或菲律宾等地,也都曾出现过类似的案件。著名的有1950年代的「马华事件」,以及1975年越南的「船民事件」等;另外在1960年代因「菲律宾化政策」的推行,也多次引发当地华人与菲国人民的纷争。
不论在哪一个东南亚国家发生的排华事件,都会让外界有深刻的华人在东南亚被歧视之印象,使投资者却步。尤其去(2017)年4月间印尼雅加达首长(省长)的选举,印尼华裔候选人钟万学虽与现任总统佐科威(Joko Widodo)同属执政党,且钟在代理市长期间政绩斐然,在市容整建、济弱扶贫与办理医疗保险等,均受民众欢迎;但因不慎引用可兰经的发言,遭当地激进回教团体抗议其亵渎回教经典,最后导致败选,还被印尼司法起诉并判刑,充分显露出东南亚华人的艰困处境。
│善用东南亚华人关系 推升「新南向政策」成效
尽管东南亚华人遭排挤的负面印象影响了外来投资意愿,但华人还是当地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且东南亚各国的华人政策也随时代变迁逐渐改变,承认当地华人对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之正面贡献。在了解东南亚华人与当地民族冲突大部分系文化差异之原因后,应能适时避免潜在的冲突因素。故当我国希望振兴经济,分散投资风险,再次重视东南亚而提出「新南向政策」之际,对东南亚当地经济具主要影响力之华人,宜积极争取,俾协助政府鼓励台商前往投资与从事经贸活动。除需进一步认识长期以来东南亚华人在当地所扮演之角色外,更需与当地华人建立良好人脉,才能间接提升台湾与东南亚国家政府的友好关系,达到共同繁荣的双赢目标。
建议宜就当地华人擅长的商业领域,做为前进东南亚的优先考量。例如越南、印尼等地以劳力为主的制鞋、成衣、电子与食品业,以及印尼与马来西亚的天然资源,农、渔、牧与养殖业等。还有金融与资讯等台湾较具优势行业,将是东南亚当地亟需发展的。至于刚开放的缅甸,因当地华裔学生来台者众多,透过他们的人脉也能为台湾的经贸活动发挥正面影响。因此,除增强东南亚各地台商联谊会之功能外,台湾可藉提升海外侨务委员的角色,适度增设侨务委员名额,使足以涵盖东南亚各领域之华人,搭建台湾与当地的沟通桥梁。
除此之外,有效的运用台湾新住民所具有的东南亚人脉关系,以及重视台湾现有具东南亚语言与当地工作经验的人才,也是重要的做法。近年来中国大陆以推动华语和宣扬文化为名,招揽全球海外华人及外籍人士学习中文,尤其在东南亚设立超过40处的「孔子学院」,企图透过语言、文化的交流,加强中国大陆与东南亚各国的关系。台湾亦可强化国内现有大学对东南亚的招生,不论是海青班、产学合作专班等,均能拓展台湾的东南亚人脉关系,为「新南向政策」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