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由比特币看数位货币的发展现况与应对之道◆文/林建甫(台湾经济研究院院长)、林毅璋(台湾经济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交流杂志107年6月号第159期(历史资料)》

  • 更新日期:112-07-11

去年以来,金融科技领域最热门的议题就是比特币(Bitcoin),除了激烈起伏的价格波动外,数位货币(Digital Currency)背后运用的新科技,如区块链(blockchain)等,大幅提高交易的便利性与时效性,降低更多人力、时间与金钱的耗费,成为金融领域注目焦点。然而,其高投资风险与「去中介化」的特点,都将挑战各国央行的货币政策。

数位货币的形式与定义

要谈「数位货币」之前,得先谈谈现行货币的类别。现持有能在市面上购物及流通的现金,即为各国央行发布的法定货币(Fiat Money),最重要的功能为交易的媒介以及成为商家的计价单位。

依据我国央行引用IMF(国际货币基金)的分类架构,「数位货币」可分为以数位形式储存价值,并以法定货币为计价单位的「电子货币」(E-money);与以数位形式储存价值,并以非法定货币为计价单位的「虚拟货币」(Virtual Currency)。其中,「电子货币」又以卡片形式如悠游卡,和目前流通最广泛的肯亚M-PESA等,以及网路形式如第三方支付储值帐户的形式呈现。

「虚拟货币」与「电子货币」都同以数位形式储存价值,但「电子货币」是法定货币的数位表述;「虚拟货币」则为非法定货币的数位表述,须透过兑换程序才能取得法定货币。

「虚拟货币」又分为中介发行机构所发行者,如亚马逊币(Amazon Coin);与去中心化者,如比特币。由于比特币是运用密码学技术控制交易流程,因此也称为「加密货币」(Cryptocurremcy)。 私人发行的虚拟货币,如比特币,通常具有自订的计价单位,并非以法定货币作为计价单位,因此在流通上不受国界限制,而其币值完全取决于市场对其未来的预期。至于央行发行的虚拟货币,则以该国的法定货币作为计价单位,并由央行决定要具一般性或限制性的普及程度,以及匿名制或是实名制。

根据今年3月1日CoinMarketCap的最新数据,全球虚拟货币总市值约4,413亿美元,其中比特币市占率近四成居首,市值约1,761亿美元,流通量约1,689万单位。

│比特币的特点─区块链技术

比特币诞生于2009年,是全球首个分散式匿名数位货币,由化名「中本聪」(Satoshi Nakamoto)发布全世界第一个比特币软体,并启动比特币金融系统,借由点对点(peer to peer)的电子现金,可以不需要经由金融机构,就能在双方间直接传送。

比特币透过区块链技术运作,特色是去中介化、全球通用、不需第三方机构或个人管理。区块链的想法是让每个人都是一个节点(nodes),且每一个节点在相同时间都拥有同样的帐本资讯,利用这套分散式帐本技术(Distributed Ledger Technology, DLT)打破我们熟悉的金融业统一平台、中心运作的概念。

区块链运作的过程中,当要交易时,交易人向节点宣告交易内容,透过「数位签章」(Digital signature)、「公开金钥加密」(Public key encryption)及「工作量证明」(Proof of Work, PoW)进行认可,一旦交易被认可,将在原有资料下面新增一个区块(block),而所有区块串连起来就是区块链,也是每个节点同时拥有的帐本资讯。

研究指出在货币币值不稳定、金融环境较差、资本控制和跨境交易成本高的地区或国家,比特币受到青睐的程度愈高,突显比特币保值(安全性)、跨境交易便捷与交易成本低等特性。因此,区块链技术成为与人工智慧(AI)、物联网(IOT)、大数据(BigData) 并驾齐趋的创新技术。欧美各国央行及国际重要金融机构如IMF、ECB等,皆肯定区块链分散式帐册技术的应用,认为在金融、医疗与税务等领域都有发展潜力。

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比特币外,目前较有知名度的虚拟货币还有瑞波币(Ripple)与以太币(Ethereum)等。这几种虚拟货币的发展过程中都吸取比特币的经验与技术做进一步改良,普遍在交易速度上都较比特币更为提升。然而,其他虚拟货币的价值多仰赖比特币支撑,价格波动几乎一致,市场上仍以比特币做为指标。

比特币的争议

然而,今年以来,比特币价格已呈现泡沫化,降幅高达七成,引发许多国家强化监管。依据BitInfoCharts网站于今年3月初的资料显示,87.5%的比特币是由0.61%的帐户所持有,所有权高度集中。少数人持有再加上平均日均交易量仅有15万至20万单位,比特币的价格易受人操控。

比特币非由政府发行,没有像法定货币一样有资产或政府的支撑,同时缺乏保护投资人的规范,不仅投资风险大,过去也发生过交易平台遭受骇客攻击及窃盗事件,像是今年1月日本虚拟货币交易平台Coincheck遭骇,损失约5.3亿美元。

我国金管会就表示,比特币价格波动极大,是具有高度投机性的数位「虚拟商品」,提醒社会大众务必要审慎评估投资风险。同时也要求国内的金融机构不得收受、兑换比特币,亦不得于银行ATM提供比特币相关服务。

如何应对数位货币的发展

近来各国央行纷纷作出表态,否定虚拟货币。曾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经济学家史迪格里兹(Joseph E. Stiglitz)就大力反对虚拟货币。他认为,国际上正在遏制洗钱和恐怖活动资金等,为何还要制造漏洞?虚拟货币除了投机之外,并无有效的功能,缺乏建设性,应加以禁止。

我国央行也认为,比特币的问题在于价格波动大,难以具备价值储藏功能;购买力波动性高,不适合做计价单位;交易投机性高,仅少数用作交易媒介。因此比特币很难成为货币的替代品。

然而,史迪格里兹却支持央行发行数位货币(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y),停发纸币改用数位货币,因为数位货币更有透明性,将易于掌握经济活动,进行宏观管理。唯一的问题是资讯过度集中于政府,恶劣的政府可能加以滥用。

事实上,许多国家纷朝向无现金社会的目标前进,由国家发行虚拟货币是值得思考的政策之一。国际清算银行(BIS)早在1996年就建议,各国央行应将发行电子货币纳入政策选项,去年在比特币飙涨时,也建议各国央行应思考发行加密货币,以对抗比特币等虚拟货币爆炸性成长挟带的风险。

虚拟货币由于使用区块链的技术得以去中心化,其便利性、低成本与透明的交易平台制度广受各界欢迎。未来方向应是回归央行发行法定货币,以减少价格激烈波动,降低成为投机资产的风险。因此,可预期的是政府和中央银行以主权数位货币形式发行自己的加密货币只是时间问题。

数位货币已是不可扭转的趋势,由瑞穗金融集团和日本邮政银行起头的数位货币J Coin,宣布将于2020年东京奥运正式启用,预期J Coin将与日圆并列,以一对一的汇率兑换。除了日本之外,俄罗斯、爱沙尼亚、杜拜、瑞典与以色列等国也都考虑由政府发行加密货币。

长远来看,虚拟货币现交易量虽小,但未来若普遍使用,可替代实体货币、取代银行存款与中介清算、改变货币流通速度,以及使货币乘数产生结构性变化,进而影响原本各国央行货币政策的传递效果及金融稳定。未来,数位货币与实体货币并行将成为常态,全球货币体系将基于区块链技术和网际价值网路(The Internet of Value)运作,相关配套是否完备成为能否广为使用的关键。

审慎评估及因应

政府及各金融机构应深入了解虚拟货币所带来的各项改变与冲击,及早制定对策或修法因应。像是发行加密货币可能让各银行业中心面临更大的网路攻击风险,可提早因应如资讯安全、减低骇客攻击或诈欺等风险。若仅处在观风向的阶段,过度保守或大意而错估情势,不仅失去争取国际性虚拟货币来台机会,也会让国内金融业失去发展契机,更让支援产业错失商机,且在数位化的全球货币体系中居于落后。

近来,传出我政府著手研拟虚拟货币的推动,吾人乐观其成,期盼政府能以开放的金融监理态度,甚至是更明白的宣示不禁止甚至是鼓励国内投入数位货币的发展,为FinTech带来更完善的研发环境,让台湾在数位经济的转型迎头赶上。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