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返乡 现代版的上山下乡◆文/陈君硕《交流杂志107年10月号第161期(历史资料)》
- 更新日期:112-07-11
「回家种田」,这句过去带有些许贬抑的话,在这个科技爆炸、节奏过快的时代,成了新时尚,既带著对故乡的情怀,也展现远离尘嚣的潇洒,且无分两岸,抛开政治的纷扰,用实际行动,将心力回馈给最挚爱的乡土。
代课老师 人生转折
黄雅圣大学毕业后在一家通讯用品行工作,过著平稳的日子,却因偶然机会到国小代课,被眼前孤苦的孩子所触动,成了人生的转捩点。现在则是台南后壁区仕安社区的灵魂人物,探索出一个属于农村的、共好的经济模式,让乡村的孩子长大后,也有意愿留在家乡工作与生活,但其实这一路走来,充满各种因缘际会和热血故事。
「没有,我从小没有下过田、讨厌农事,和我的家乡没什么连结。」黄雅圣说,自己是「被设计的」,2013年大学毕业后,回家接了爸爸开的无线通讯零组件店,日子过得悠闲安稳,可谓胸无大志。
隔壁的新东国小,是黄雅圣的母校,也是典型的偏乡学校,全校只有50 个学生,老师必须兼任很多行政工作,也因为常被叫去开会,临时找不到老师上课。有一次,该校主任拜托黄圣到学校帮忙代课,他接下这份兼职,不到半年,全校每个班都代过课,也几乎认识了所有学生。
因为代课老师的身分,让他发现很多偏乡孩童生活的孤苦,「我过去一直在追求『更好的』生活,但是遇见他们我才知道,我现在过的已经是他们的『更好的』生活了。」他告诉孩子,若课业有问题都可以来问,想看什么书,他也会去买,他还在家里开设了「小小课辅班」。
那一年,一位台南艺术大学的学生周轩睿来到社区做老屋修缮,看到黄雅圣的小小课辅班已经容不下爆满的学生,提议去社区活动中心借场地开办晚上的课辅班,黄雅圣原先拒绝,但挡不住周轩睿的盛情,最终答应,只是运作了半年,发现物资不足,缺乏系统性的课程,无法给孩子足够教育内容,于是他决定走出社区寻找其他资源,努力争取政府和企业的支持。
周轩睿早已毕业,一肩扛下这项任务的黄雅圣则越做越多,他常对周轩睿开玩笑说,「我是被你设计的!」本来不想管那么多事,现在周走了,他却涉入得更深。
2016 年的某一天,在社区就读国三的小搏来找黄雅圣,原本数学只考6 分的小搏,在黄雅圣的循循善诱下,成绩渐渐进步,3 个月后考了进入国中后的第一张60 分考卷,还立刻打给他「报喜」,最终小搏也如愿考上理想的高职科系。
成立协会品牌 自产自销
后来小搏的家人生重病,经济陷入困难,黄雅圣和几个伙伴筹出5 万元借给小搏,但也向他强调这是借的,日后必须想办法还。小搏一开始靠打工,但微薄的收入根本缓不济急,黄雅圣询问小搏有无一技之长,小搏说,他会务农,从小曾跟奶奶一起下田。
就这样,黄雅圣开始思考耕种的可能性,和朋友租了地,并找社区的农民和学校老师讨论,有没有不需喷农药,成本也不会提高的栽种方式,最终成功种出一批批稻子;但是收成之后,下一步就是如何销售的问题,黄雅圣又投入学习米的行销与包装,更在2017年成立台湾璞育文教发展协会,自产自销稻米的生意,逐渐步入正轨。
这五年,宛如「少年雅圣的奇幻漂流」,从一名通讯行的安逸员工,到代课老师,再华丽转身成为农业产销达人、社区营造模范,在黄雅圣的故事广为人知后,有越来越多年轻人,也选择踏上返乡这条路。对黄雅圣而言,额头的汗水,点滴在农田,但带给乡亲及学童的甘露,点滴在心田。
锲而不舍 果酱男孩
无独有偶,最近在网上小有知名度的「果酱男孩」林韡勋,也是靠著执著与钻研,返乡后在「果酱界」闯出一片天。
出生在台南市柳营区的林韡勋,今年27 岁,从东海大学畜产与生物科技学系毕业后,利用等当兵的空档,到有机农场打工换宿,发现有机及无毒水果种植成本高,农产品不能久放,加上卖相不好容易被市场淘汰,使得种植有机作物的农民,想坚持理念却很难经营。5 年来,黄雅圣在台南后壁做社区儿少的课后辅导与才艺,从一开始单纯的陪伴,逐渐延伸出许多「业务」。(图/撷取自 黄雅圣脸书)
他想起小时候奶奶曾把家里盛产的桑椹做成果酱,退伍后,他决定回柳营,用在地有机水果制成果酱,无奈最初半年因为没有经验,每锅果酱不是氧化就是烧焦,只能倒掉,损失近二百斤水果,且当时不懂行销、不知怎么卖,整个月连1 罐都卖不出去。他母亲觉得浪费,还劝他转行。
即便已经将求学和当兵时的存款都砸在买水果,他仍然不放弃,选择暂时到工厂当助理半年继续存钱,在这期间,他「人在工厂心在农场」,走访全台20 家农场,对果酱制作,有更深刻的体会。
存完钱后重出江湖,林韡勋参加了劳动力发展署三个月的网路经营课程,学习建置网站、脸书粉丝团、部落格,并撰写品牌故事,即便当时没有实体店铺,仍成功透过网路行销拓展知名度,甚至吸引大学与国中、小学争相邀约演讲 及果酱制作教学DIY。
2017 年他提出「返乡,进行一场为期七年的甜点计划」,希望可以用甜点记住台南31 个乡镇,要让31 个乡镇都做出独树一格的甜点,以及纪录属于农村的美丽风景,他主张使用在地食材,缩短食物运送路程,以在地水果的不同面貌,呈现台湾多元的风土特色,这份募资计划,成功募款到5 万多元。不久后,挟著网路名气,成功自创品牌「甜玉轩」,在台南开设实体店,继续发扬他的果酱梦。
家乡特产 发扬光大
这样的青年返乡故事,不只台湾,在城乡贫富差距更大的中国大陆,也需要一群同样抱持热血的知识青年,尤其中共总书记习近平曾在十九大报告明确表示,要在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当中,让农村脱贫,就是最关键的任务。
来自陕西省宁陕县的中国大陆青年文治荣,今年33 岁,他的家乡因为交通落后,被评为贫困户,2009 年他到广东省的电子厂上班,一个月薪水5千元人民币,并在广东娶妻生子,之后也曾与太太摆地摊卖衣服,但因为家里长辈需要照顾,让他决定返乡。
2016 年下半年,文治荣回到陕西,看到家乡的土特产卖不出去,同时也想到,之前过完年后回到广东工作,同事朋友都挺喜欢家乡的土特产,还问在哪里买,决定尝试开网店,果然生意不错,今年5 月进一步开了实体店。
开张第一年,网店销售总额就突破10 万元人民币,尤其是蜂蜜和菌类卖得最好,今年上半年平均一个月销售6、7 千元(人民币,单位下同),销售区域主要是浙江、广东。为保证货源质量,他上门收购,收回后自己包装。在收购贫困户土特产时,他给的价钱比当地市场高3 元。
未来,他准备投入10 万元人民币,建立葛根基地,并散养2 千只土鸡,考虑到在家乡的都是留守老人,计划透过务工等方式,带动大家脱贫致富。
习回信 为村落加持
返乡务农,除了个人的情怀,国家全面脱贫的政策支持,也很重要,尤其能得到领导人的鼓励,更是大大的殊荣。
家住浙江省余姚市横坎头村的黄徐洁,是名九○后,他的故乡横坎头村,有「浙东红村」之称,在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浙东抗日根据地的中心所在地。
黄徐洁在德国获得工商管理学硕士学位后,本有机会留在德国发展,但她一心想著为家乡发展尽一点绵薄之力,回到余姚,成功创办了「梁弄大食堂」,投资一百三十多万人民币,以中国红村为主题的乡村风农宿,现在已经有了3 家分店。
2018 年3 月,横坎头村的全体党员,收到习近平的信,信中充分肯定横坎头村党组织在发展红色旅游、利用绿色资源、壮大特色农业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勉励他们再接再厉、苦干实干,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宜居的美丽乡村。
「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后,来梁弄镇参观红村的游客日益增多。」黄徐洁说,能在家乡开一个土菜馆,为横坎头村的红色旅游增添一个新的窗口,非常有意义。
在习近平的勉励下,梁弄镇出现一批类似黄徐洁这样的返乡创业青年,结合当地优势,发展传统农业与休闲旅游业,打造农业创业项目,掀起青年创客返乡创业热。截至今年9 月,回到家乡横坎头村的创业青年达到二十多人。
拚脱贫 现代版上山下乡
「赚再多的钱都比不上回家后的心安」,在梁弄镇开茶空间生活馆的中国大陆青年创客徐金秋正说;从民宿客栈到农场农庄,再到乡村全域旅游,青年乡村创客们的创业项目也活化了横坎头村的乡村资源,让农民的生活丰富起来。在青年创客的带领下,今年该村青年的人均年收入有望达到九万多人民币。
中国大陆的知识青年返回故乡,投入农活,将地方特产发扬光大,让本来不富裕的乡村,渐渐转骨,犹如现代版的「上山下乡运动」。中国大陆知名地产开发商碧桂园,最近更在全国各地寻找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贫困村青年致富带头人,要打造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透过提高他们创富带贫的能力,扶持贫困地区中小企业,协助更多贫困户摆脱贫困。
两岸还有许许多多青年返乡打拚的故事,仍在持续上演,这些青农,选择走一条不同的路,与其说是误打误撞,或许他们的潜意识里,都有一份对故土的感情与使命,原来心中的诗和远方,就在咫尺天涯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