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返」啦 翻转社区新面貌◆文/赖廷恒《交流杂志107年10月号第161期(历史资料)》
- 更新日期:112-07-11
当前时代考验下的两岸青年,不约而同造「返」了。在社区总体营造理念的召唤下,纷纷返乡翻转出社区的新风貌,于台湾、中国大陆各自谱写下,「青年创造时代」的新篇章。
鹿野永安社区青年区荣膺金牌农村
今年4 月间行政院农委会「第一届全国金牌农村竞赛」颁奖典礼上,台东县鹿野乡永安社区青年区抱得金牌归。前后历时近二十载光阴,永安社区以推动社区营造为起点,透过环境教育、生态复育及发展休闲观光产业等,让原属贫困落后的东部农村,蜕变出产业升级、生活改善的新貌,俨然成为一阕「后山传奇」。
「让故乡先站起来,政府才会看到!」台东鹿野永安社区发展协会的总干 事廖中勋,当年响应「青年返乡」发起仙人掌乡土工作室,推动台东成立台 湾第一个观光茶园,并获选为第一届全国经典农村。
如今的台东鹿野几乎已与热气球、飞行伞画上等号,旧称「鹿寮」的永安,则因曾经野鹿成群,散布著捕鹿者的寮屋而得名;地处丘陵台地、耕作不易,昔日为鹿野乡最贫穷的村落之一。
廖中勋响应青年返乡翻转社区
30 岁之前离乡背井、在都市打拼的廖中勋,20年前毅然携家带眷返乡,投身社区与休闲产业的整合、活化,推动鹿野生活文化圈,开展出深度体验在地文化的特色观光旅游。
目前约有1 千六百人的永安村,为鹿野人口数较多的村庄,青年返乡人口已逾三十位。包括廖中勋在内的首批返乡青年,当初先从绿美化家园、友善环境做起,接著每月第二个周末,在武陵绿色隧道推出农夫市集,主打摊位不插电,由小农、年轻人分享当地农产或文创产品,被誉为「最漂亮,最没有商业气息的市集!」
除透过生态复育,把长达1,100 公尺的玉龙泉步道打造成生态廊道,10 年前社区并发起「找到回家的鹿运动」、成立梅花鹿园区,期盼昔日的「鹿野」风光得以重现。永安社区现已建构出一套社区永续发展营运模式,每年约可接待二百多个参访团体;不仅宜居宜游,亦足以支撑青年返乡、扎根发展。
留澳硕士徐健智翻转峨眉十二寮
位居新竹与苗栗交界的峨眉乡,是个人口仅五千余人的偏乡,近年来逐渐打响知名度的湖光村「十二寮休闲农业区」,今年5 月间推出「地景艺术节」,包括古道、湖边凉亭、湖中的竹编装饰艺术,成为网上热门的打卡景点,幕后的翻转推手为28 岁留澳返乡的徐健智。
在澳洲取得广告策略、影像拍摄后制双硕士,毕业后返台的徐健智与妹妹徐棋容投入社区营造工作,并与数位志同道合的青年携手谋画,先以搜集社区老照片为开端,运用社区各个角落的风景照片,拼贴出今昔对比的「照片墙」。随后并开办每周四登场,让社区长辈各自端出拿手好菜,在餐桌上会友的共食厨房;接著在社区志工、打工换宿的同好支持下,免费商店也开张了。
青年投身社造不忘在地寻根
民众可自由到店内带走物品,一天仅限2 样的免费商店,为徐健智打造十二寮免费生活圈的规划之一。徐健智认为,透过游戏规则的相关限制,能让参与者思考价值与价格的关系,进而珍惜地球有限的资源。
今年2 月底的一场「桶柑吃货走跑」,徐健智特地请来国内外知名的甜点主厨,以峨眉乡的桶柑制作出创意甜点,让前来参加走跑的民众得以「边吃甜点、边欣赏峨眉风光」,吸引超过2千人共襄盛举,大大提高十二寮、峨眉乡的能见度。
青年返乡,不止积极投入社造翻转,也蕴含著一份在地寻根的认同感。「地景艺术节」的作品之一《希望隧道》,竹筒内呈现的在地故事,源自返乡青年向长辈请益、搜集的客家故事与历史文化,再交由印尼艺术家运用竹片、光影创作设计,让参观的民众游客自行挖掘、体验。
博学里生态区取经自桃米社区而台湾南投桃米社区的社区生态再造经验,也成为对岸跨海取经的对象─见贤思齐的海南「博学里生态区」,成为中国大陆发展社区总体营造的示范村之一。
中国大陆全国返乡论坛发起人、海南博学生态村发展理事会理事长,同时也身兼海口市秀英区民宿协会会长的陈统奎,2009 年任职《南风窗》时政记者来台采访,亲炙桃米社区的生态再造成果,深受震撼之余,也决定付诸行动。
距离海南省会海口市区20 公里的永兴镇博学村,为陈统奎位于火山口的家乡,古村落里有著特别的火山石民居,村民靠养殖蜜蜂、种植荔枝等热带水果为生。访台结束不久后,陈统奎组织村民大会,会中以桃米村在短短10 年中,华丽变身「生态村」为例,并首度提出「博学里生态区」的概念。
陈统奎倡议183 乡青年向前行
陈统奎的目标,在于将博学里由一个贫困落后的传统农村,转型为结合有机农业、生态保育及休闲体验的新社区;「游客来这里之后想要住火山石屋,感受火山之旅,骑自行车游览荔枝园,在这里度过他们的家庭假日,甚至跟我们学做农活。」
2011 年陈统奎筹资近80 万元(人民币,单位下同),建起海南岛首见「名符其实」的民宿「花梨之家」,交由胞弟陈统夸经营。2012 年8 月,陈统奎毅然离开《南风窗》,全心投入社区营造事业,并与二位海南籍的大学毕业生胡诗泽、吴国江,共同发起主办首届返乡大学生论坛。
当时论坛在海口开上三天三夜,超过二百名返乡大学生参与。陈统奎并带头发布一份倡议书《183乡向前行》,呼吁海南籍大学毕业生返回海南的183 个乡镇,投身开民宿、咖啡店,经营有机农业、加入社区营造行列等社会创业。
2009 年迄今,陈统奎带领乡民陆续修建海南岛的第一条乡村山地自行车道,以及文化室、运动场、村内道路改造等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并争取公共财政支援修建自来水引用与灌溉设施、农村电网改造,让博学村改头换面,也为迈向乡村生态旅游的目标奠定基础。2017 年12 月,博学村荣膺「2017 中国最美村镇社会责任奖」。
明月村因古窑陶艺华丽变身
2016 年岁末,「北京遇上明月村」跨年文创展及「创意生活• 连接城乡主题论坛」在北京798 艺术区登场,也让各界深感好奇,此一距离四川成都市区90 公里,昔日乏人问津的「市级贫困村」,究竟如何摇身一变成为「网红新乡村」。
蒲江县甘溪镇明月村为隋唐茶马古道、南方丝绸之路上的皈宁驿站,村里自古即采用邛窑的工艺烧制陶瓷,其中一座逾三百年历史的明月老窑,直到2008 年因地震受损才停产。2012 年底,来自江西景德镇的陶艺家李敏提出报告,建议县政府修复明月老窑,她并进驻明月村,推广邛窑陶艺文化,开启出一条文创之路。
2014 年6 月,明月窑修复完毕,「明月国际陶艺村」正式开村。被暱称为「奇村长」的陈奇,也在当年12 月开始负责明月村项目组的管理营运。陈奇为土生土长的蒲江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文化产业运作与管理硕士研究生,蒲江城乡建设投资项目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过去曾参与西来古镇、西岭雪山等策划或营运工作。 陈奇当初因「3 + 2 读书荟」而与明月村结缘,「晚上睡觉时,我居然梦到自己穿著布衣,在明月清辉下,在明月村的茶园里漫步。」受家乡情感触动的陈奇,半年后离开职场,最终成为大家口中说的「明月村的村长」。在陈奇的想像 中,未来的明月村,乃是集众人之力打造的乡村「乌托邦」。
青年奇村长带头打造乡村乌托邦
拥有「七千亩生态雷竹,三千亩生态茶园」的明月村,引进「文创+农创」后,有如一石激起千层浪,中国大陆各地的艺术家与专业人士慕名而来,将其视为「心灵的家园」,七百多户原住民与百余位外来的「新村民」,共同参与明月村的营造。
在明月村,新来的艺术家被称为「新村民」,陈奇于每位新村民入驻之初,就已立下规矩:新村民要常驻、工作室要常态化免费开放、公益培训要定期开展。如今自中国大陆各地引进的文创专案共有45 个,带动村民开设文创/乡村旅游业态24 家,明月村已成为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四川省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及中国文明村镇。
截至2016 年,明月村接待游客量15 万人次,文创及乡村旅游收入八千多万元,预计2019 年将达3 亿元。但在陈奇眼中,明月村最令她欣慰之处,莫过于「不仅能吸引年轻人回来,还能将之培养成掌握专业技能、可供输出的人才」。
越来越多青年返乡翻转出社区的新风貌,也呈现出两岸青年正不约而同在创造新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