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编辑手记》「善」的共振效应《交流杂志107年12月号第162期(历史资料)》

  • 更新日期:112-07-11

岁末年终,回首过去一年,有什么是让你最感恩的事?感谢上苍赏赐富足安定的生活?感谢他人不求回报的付出?还是感恩自己有能力扮演帮助别人的角色?

不论是哪一种,有感恩的能力,就是善的起头。本期焦点「『志』力无价」,就是帮助读者在各种利他行为上,挖掘出善的力量。本期的文章里,充满各种志愿服务的型态,有退休后将自己奉献人群的海基会爱心志工、有一身本领乐于解决民众两岸法律问题的海基会义务律师、有坚持理念投入偏乡医疗卫教的医疗志工、有对环境永续充满负担的环保人士,也有充满热情,一心想改造城市且志工出身的素人政务官。

仔细观察可以发现,他们最大的共同点,就是曾经「被感动」。不论是曾受别人帮助的感动,还是帮助别人获得回馈的感动,感动就像上瘾般,让人掏心掏肺的不断付出。

「人」被誉为台湾最美丽的风景,台湾人民的脉脉温情与人文关怀,使台湾从早期的爱心输入国,转变为爱心输出国。世界重大的灾害发生后,总可以在现场看到台湾志工的身影,即便在承平时期,台湾也总有一群人,默默在世界的各个角落找寻那双渴望救援的眼眸。

台湾也乐于将多年来累积的公益服务经验与中国大陆分享。陆委会举办多届两岸青年公益服务研习营,邀请台湾与大陆的学生共同参与台湾的志愿服务,从陪伴长者、社区营造、生态保育、社会企业等多元实践上,体认到志工是专业而非随兴;是增进公共利益而非累积个人声望。状似对己无一利,但在实践过程中所得到的快乐,却是真真实实属于自己。

利他精神并不分年龄。随著两岸「00后」年轻人进入大学,这群重度使用网路的新世代逐渐跃上两岸的舞台。成长于全球化与网路时代的相同背景,两岸年轻人的价值观差异并无想像中大。当追求温饱并非人生优先选项时,价值的追求与信仰的实践,就变成许多两岸年轻人具备的共通性,从事公益服务,在两岸年轻人的圈子里已开始产生扩散效应。

年轻时努力打拼的年长者,在开展人生第二春时,公益实践的理念也逐渐与时下年轻人趋同。近年在两岸都夯的乐龄大学,除学习新知外,亦让学员有机会贡献所长,到安养院、孤儿院、医院等提供爱心服务,实现人生价值与意义。 不分年龄,不论两岸,因著普世价值,缩小两岸剧作的鸿沟。台湾儿童剧多元的表演形式,深深吸引大陆儿童的目光,真、善、美的共同语言,总能引起两岸的共鸣。然而,论求真,真相需要被确实彰显,论求善,创意需要被善意保护,近期不论是北京当局管制财经新闻报导,还是大陆高端人才疑似窃取美国尖端技术,终将阻碍中国大陆成为一个实践普世价值的国度。

不过,近期梵中主教任命临时协议的签署,或将提供中国大陆一个包容多元价值的契机。教宗虽让渡部分主教任命权,但换来了教廷势力合法进入中国大陆。天主教宽容和好的本质,让教宗伸出友谊之手与中共和解,一旦善的力量形成正向循环,所产生的共振效应,可能让一个专制国家产生质变。

一个善念出去,善果终究会回到自己身上。当许多人同时产生良善的想法,所引发的强大力道,将会翻转整个世界。宗教信仰有此力量,志工精神又何尝不是如此。

奉献所能,是人生最美的去处。不求己身利益实践心中的价值,志工的力量,无价。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