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志工无国界─新地球村的建造者◆文/刘 菡《交流杂志107年12月号第162期(历史资料)》

  • 更新日期:112-07-11

「助人为快乐之本」是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谚语,对多数人来说,更是具体可征的亲身体验,小从路边协助视障人士过马路,大到定期参与公益服务,都是助人的一环,这种发自内心自愿的付出,确实可以让人由衷生起欢喜心。难怪全世界有这么多人热衷「志工」服务,为公益走透透,为助人不辞辛劳。

国际志工始于促进和平

回顾国际志工的发展,从世界第一个成立的国际志工平台「国际公民服务联盟」的历史来看,该组织成立于1920年,由瑞士工程师Pierre Cérésole所创立。一次大战后,德、法两国的青年开始思考,为什么近代以来两国一直不断争战,是不是有更好的方式,可以相互支持?于是Pierre Cérésole于1920年在法国凡尔登(Verdun)策划了全世界第一个人道援助与和平重建的海外志工计划,德、法青年透过对话,开始了解彼此不同的思考方式及社会核心价值。这次计划在欧洲引起广大回响,全面促成青年投入战后重建与和平对话的运动。

其后,国际志工风潮逐渐兴起,从参与60年代的妇女解放运动、以国家为主导的和平团海外服务、70年代扮演冷战时期东西方交流的平台,到80年代陆续在巴勒斯坦、阿尔及利亚、巴尔干半岛等冲突地区举办志工服务计画,直到现今仍持续带动全球更多的区域对话,为区域和平与重建发展,提供另一种可能途径。1985年,联合国宣布每年的12月5日为「国际志工日」,并将2011年订为「国际志工年」,全球志工不仅彰显志愿服务的精神,更是当今社会的重要资产,也是新世代参与社会的主要管道,他们促进社会的发展,也大幅减轻社会的负担,因此他们与政府之间的角色,不仅相辅相成,更是判断一个国家文明、和谐与进步的指标之一。

由此可见,国际志工的力量是从促进和平开始,经过近百年的发展,这项使命仍然是国际志工服务的重要课题,尤其区域和平、裁军、人权与反殖民化等问题仍然困扰著当今国际社会的健康发展,国际志工还要继续扮演关键性的力量。不仅如此,随著每一个时代全球所面临的共同挑战,服务议题已拓展到跨文化对话、永续发展、世界文化遗产、卫教及冲突转型等。透过志工的软性力量不断扩大,一种不分种族、宗教、文化、政治的「新地球村」概念似乎正在成型。

以世界文化遗产活化为例,10年来由于国际志工的投入,服务行动已遍及46国,进行超过200个修复活化计划,带动全球超过3,000名青年的投入,文化共享、遗产同惜,正是世界一家最基本的理念,志工的力量无私而珍贵。

数位力量带动国际志工快速发展

推动国际志工力量快速发展的另一个利器,则是当今最潮的数位沟通。从1920年国际志工发轫以来,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的沟通串连,也随著通讯方式的日新月异而逐步加快。从早期的邮件书写,到80年代的传真、90年代末期的电子邮件,到如今高普及率的智慧手机,全球沟通速度由已过去至少2至3周的通信往返变成以秒计算,透过数位工具的发展与协助,也带动了国际志工快速的发展。2006年「国际志工协会」在印度举办年会时,更以「你今日志工没?」凸显数位时代的来临与通讯的发达,也成为时下青年志工通讯往来的问候语。

依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底下「国际志工协调委员会」、「国际公民服务联盟」、「欧盟志愿服务组织联盟」及「亚洲志愿服务发展联盟」等国际志工平台所发表的报告,全球国际志工活动已遍及87个国家,超过174个国际组织。国际志工服务方案,包含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环境永续发展、社区发展与医疗卫教、儿童教育与多元文化、有机农业的推动、人权保障与和平倡议等等,涵盖多项全球人类发展挑战,希望让更多人了解国际社会的重大议题,引领各国青年扮演更积极的世界公民角色。

台湾志工人数破百万

台湾志工的发展及国际参与,十几年来也有大幅成长,社会上每个角落都有志工的身影。当联合国将2011年订为「国际志工年」,同年台湾也宣示为「台湾国际志工年」,并于2008年由「愿景青年行动网协会」率先加入「国际志工协调委员会」,之后陆续与各个国际志愿服务组织建立交流平台,成为在台唯一会员及官方指定合作伙伴,也让台湾国际志工的发展,由过去少数几个亚洲国家或仅限于邦交国家的援助计划,拓展到全球。据内政部统计,台湾领证的志工人数在2017年已经超过105万,几乎每10位成年人就有一人是志工;若不论领证与否,国内15岁以上民众曾参与志愿服务的比例高达22.8%,逼近500万大关。

在青年海外志工服务方面,据教育部青年发展署统计,2017年有287个服务队、3,004人到海外30个国家进行志工服务,倘若加上民间推动海外志工的公民社会组织,2017年估计台湾参与海外志工人数超过一万人。像是年轻朋友最喜爱的「国际工作营」(International WorkCamp),每年3月各国会公告计划梯次,全球青年开始争取有限的计划名额,特别是受欢迎的计划主题,如:文化节庆、动物保育;或是热门国家,如:西班牙、德国等,都让人趋之若鹜,借以开拓国际视野。

台湾积极响应国际志工活动已建立口碑,以国际净滩为例,目前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已将每年9月的第3个周末订为「国际净滩日」。台湾环境资讯协会年年都号召企业共同响应净滩活动,并与世界各国相关团体及志工通力合作,将捡拾的废弃物分类纪录。这些宝贵的资料显示出海洋废弃物的种类与数量,相关成果也用在一般民众和政府官员的环境教育上,并实际影响了政策的制定。

不少志工更携家带眷共襄盛举,志工认为「教育」是重要的一环。大家印象最深刻的废弃物,几乎都认为是「塑胶碎片」。塑胶不易分解只会裂解,许多塑胶制品已经裂解得认不出原形,连人都难以分辨它们是否为人造物,何况是海洋生物?海洋废弃物对海洋及野生动物的严重影响,已连带使人类食用的鱼虾都含有塑胶微粒,对人体健康危害颇大。净滩活动让参与的志工们对海洋废弃物议题有更深刻的了解,他们都希望从自己做起,改变使用塑胶制品的生活习惯,从源头减量,逐渐扩大影响力,还给海洋哺育生命的干净空间。

除了国际参与,台湾内部对志工力量的扶持也不遗余力,并于2001年1月20日正式施行「志愿服务法」(台湾过去称「志工」为「义工」,「志愿服务法」施行后统一将从事自愿服务工作的人称为「志工」),志工团体除了必须经过合法的政府立案程序外,还必须拥有完备的训练、培训体制,甚至是必须遵守的伦理守则、志工服务的认证,希望志工在从事服务工作的同时,能够给予需要的对象正确且适当的服务,服务范围包括社会福利、医疗保健、教育文化、消防救难、交通安全、体育休闲、检察矫正、司法保护、环境保护、消费者保护、税务户政等。2014年4月,政府又颁布施行「卫生福利志愿服务奖励办法」,透过一些诱因鼓励民众加入志工的行列。例如志工服务年资满3年,且服务时数达300小时以上的民众,可以申请「志愿服务荣誉卡」,凭卡可免费或优惠进入全国部分文教休闲场所及风景区(使用期限3年)。服务时数达8,000小时以上还可获政府颁发服务绩优金牌奖、时数5,000小时以上银牌奖、时数3,000小时以上铜牌奖。

志工无国界 以大爱为先

经济的发展,使人类物质生活大幅改善,也使社会更加活络,但看似开放的社会,人心却封闭了;人与人亲切闻问的相处模式,在现代化过程中已渐渐销声匿迹。因此,志工服务恰恰可重建民众对于社会的责任感及对他人的关怀,改善现代人对于公共事务的冷漠态度。与此同时,无论是国际还是台湾,志工服务也早已超越过去宗教、慈善的色彩,扩大到社会回馈、环境保护与人道关怀。

青年借由志工活动的参与及交流,可拓展国际视野、培养人道胸襟;中产阶级透过兼职性的志工服务,得到奉献社会、反思已身的机会;高龄的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则可实现世界卫生组织倡议「活力老化」的价值。志工无国界,他们是促进社会和谐的润滑剂、是致力区域和平的先锋,更是维护地球永续发展的尖兵,他们靠实际行动唤起「大爱无私」的普世价值。只要这股力量不断壮大,人类的未来就没有悲观的理由。「你今日志工没?」不是口号,是你我随时提醒自己的警语,让我们一起动起来,为「新地球村」砌一块砖。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