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路的尽头有光与爱─台医护人员的人道志业◆文/黄旭升《交流杂志107年12月号第162期(历史资料)》

  • 更新日期:112-07-11

如果一辈子只做一件事,你会做什么?

台湾有一群不求回报,不求名利的医护人员,定期揹著行囊到台湾山区与世界各地需要医疗服务的偏乡角落,克服各种环境与人为的困难提供义诊服务。

在机场大厅,一群穿著卡其制服、头戴黑色棒球帽的志工,穿梭在报到柜台,将一箱箱的医疗器材与药品,报关出境。无论是资深老鸟或热血青年,这群路竹会志工不变的是,他(她)们都选择从事利他忘我的志业。

从台湾偏乡出发 足迹遍布全球

台湾路竹会成立至今23年,每年国内外义诊18次,至今年10月为止,已在47个国家义诊364梯次,7月前往中国大陆青海义诊,11月又风尘仆仆前往中国大陆云南普洱市,为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偏乡服务。

这群1万7,000多人次的志工,来自台湾各地甚至国外,他们牺牲假期,甘愿付出体力、精神、金钱,足迹踏遍非洲马达加斯加、南美亚马逊河雨林、在南亚海啸与海地地震穿梭救灾,在马绍尔群岛诊治远从离岛搭船奔波劳顿的病患。

青海义诊医疗团带队医师李翔说,会长刘启群领导下的路竹会动机很单纯,除提供紧急时刻医疗援助,平时也对国内外偏乡人道关怀。

当年从新竹县尖石乡开始义诊的牙医师刘启群表示,路竹会以「健康送上山、医疗无国界」为主旨,透过志工的精神及医药界的承传,架构起人文关怀与实践的平台,最终目标是透过国际合作,实现人类公平获得医疗保健服务。

刘启群回忆说,小时候,台湾曾接受美国援助,现在我们有能力了,是该帮助人家了。路竹会跋山涉水深入部落长期关心原住民健康,至今环岛将近50圈,更将足迹延伸到国外。义诊至今,路竹会仍完整保留每一名病患的病历资料,这是所有志工累积的心血。

每个月一次的国内义诊都是凌晨3时出发,车队志工张业宇、黄凯伦等人,为了把握最大的服务能量,利用夜深人静最困的时候出发,以便于天亮后即时到达云雾飘渺的山区部落。

无线电不断传来路况通报驾驶,时而诙谐逗趣讲笑话以驱走瞌睡虫,浩荡车队押车的「鲁班」王生志载满一车厨房炊具,食材多是菜商、肉贩长年捐献,人力物力的服务动能来自于各行业默默付出。

无私奉献精神 志工是最重要资产

今年10月刚过50岁生日的车队志工邱显荣表示,他最爱这群来自四面八方的仗义英雄,每个月愿意跟兄弟姐妹们出门义诊。他的心声,也是多数车队志工的内心想法,他们平常坚守工作岗位,义诊时,自掏腰包驾车运输医护人员的交通安全。

车队翻越阿里山山脉经过茶山部落,下到曾文溪河床,再攀爬到海拔900公尺的嘉义番路草山聚落,上游的达娜伊谷是国宝鱼的故乡。无线电代号为「杉林溪」的林荣庆负责口腔医疗车,一头银发的「董哥」董国俊负责医疗巡回车。他们说,施比受更有福,一起当助人的快乐志工,可以共同乐活人生。

云雾在山头飘过,「战车」许景棠经历过无数险恶的路况,夫妻同出任务的他说,志愿服务已成为家庭生活的一部分,他相信志工的无私奉献、默默付出,能为社会带来正能量。

义诊为交通不便的山区医疗带来及时雨,但毕竟帮助有限,药师陈蕙琪说,参加志工,山路疲惫、无法好好洗澡、睡觉,心中只是很单纯的想帮助人,那么,便有来自心灵的丰收。

会长刘启群受访表示,「如果你一直扮演著被感动的旁观者,最后会发现,能感动自己的事将愈来愈少。」志工在国外紧急救援或服务,需面对传染病威胁、军警荷枪实弹保护,惊险的奇闻轶事屡见不鲜,却也体验教科书学不到的知识。

三度前往青海 殊胜机缘绝境逆转

今年是路竹会第三次前往青海义诊,团长耳鼻喉科医师李翔说,要在中国大陆提供医疗服务相当不易,除事前的探路、协调,还需各机关审批。这次冥冥中得到很多助力,路竹会坚持必须拿到官方正式邀请函,以确保伙伴的安全,原以为两岸关系冰冻,境外NGO组织受到严格规范,审批过关的机会渺茫。

李翔说,几乎绝望之余,去年底认识在北京任职的台商认同路竹会的理念,促成与北京国台办直接联系。他转述仁波切的说法,国台办透过地方政府及宗教局,打听路竹会去年在青海为困难藏民与出家人义诊,获得当地藏族的好评与嘉许,并期盼今年能再度前往。因机缘殊胜,路竹会恐是少数获许可,能进入中国大陆正式执行医疗业务的台湾NGO组织。

前进高原医疗交流 团队倾囊相授

青海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对台湾人来说是很陌生的地方,小儿科医师方银花表示,359梯次的青海义诊,35名团员共服务1,845人次。因仁波切期盼协助白内障手术,从今年6月初便开始规划,非常感谢伍开宗、林金花、陈伟励三位眼科医师,不厌其烦的从零开始,建构所有的准备。

有别于以往的义诊模式,今年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下辖的囊谦县人民医院合作,并在耳鼻喉、儿科、牙科、内外科、妇科,及手术房和供应室做临床医学交流,以及卫生教育讲座。

牙科挑灯看诊 孩童献哈达催人泪

长时间旅途的劳顿让人身体无法负荷,加上高原反应和晕车,牙医师徐玮婕一路上呕吐多次。但是在阳光福利小学,她与牙医师黄珊珊、医院牙科主任李明花3人,一口气将全校270多名孩童的口腔检查和涂氟做完,几乎头也没抬没有休息过,就连喝水的时间都只有短短几秒,强大的后援义工消毒备材料,充分发挥团队战力。

阳光福利小学专门收容青海大地震后的无亲孩子。徐玮婕回忆起曾去邻近的白莲幼儿园口腔卫教的经历。她说,李明花医师离家1,800公里前往囊谦工作,发现偏乡难在进修,所以更珍惜交流的机会,让李医师能长期帮助当地藏民。透过义诊的机会,让徐玮婕看见国际医疗和志工的价值。

牙医师黄珊珊说,义诊结束时天色已昏暗,校方找来台灯照明,暖暖的昏黄灯光映照在老师、孩子、家长们感激的脸庞,心头跟著暖了起来。在医院治疗时,受免费治疗的小学生,献上白色的哈达和手作花、卡片,当哈达挂上脖子刹那,让人想要掉泪。

年轻的翁鼎淳医师刚毕业不久,印象深刻的是高龄80岁的老僧人,拄著拐杖到他面前。僧人长期疼痛、高血压、关节退化,因医疗资源因素只能靠信仰忍耐苦痛。他说,路竹会可贵的地方,是资深前辈们会凭经验解决难题,将团队动能发挥极致。

志工陈秀幸在囊谦的小学观察到,因资源有限,学校利用天光让全校学生把握时间朗读晚自习。她说,义诊出团会面临许多未知的挑战,伙伴们能不畏艰难保有初衷,需要很大的热忱才能坚持到底。

坚强的团队也需要灵光的后勤,在当地网路讯号不强下,护理师陈芝蓓利用最老的方法随身携带笔记本,记录协调各单位与伙伴需要的讯息,协助临床病理科专任主治医师陈重光等人。当牙科结束一天任务时,眼科还在手术房努力著。黄珊珊说,看大家使命必达的执著与毅力,除了感动也与有荣焉。

氧气浓度不同 原来仙境一半氧气就够

在台湾偏乡长大的义工王长春,去了一趟青海回来,感叹说,深入青海内地才发现自己渺小,步入偏乡部落才体会到自己是幸福的。他说,在青海氧气浓度不比平常,连呼吸都显得困难,却也是到了那儿,才知道天地可以如此接近,原来在仙境,一半的氧气就已足够。

翁鼎淳说,他曾在海拔3,600公尺高原体验星空,也曾看著义诊后近挂天边的虹霓,思考此行遇见的志同道合朋友。他说,看看世界各地的需要,会更知道自己的目标。

站稳脚步 送健康至全世界

刘启群受访表示,台湾已从早期的爱心输入国,转为爱心输出国。「在落后地方,生跟死的差别只是一剂抗生素。」他认为,台湾拥有给予的能力,是何等幸福的事。

健康是普世价值,不分贵贱的权利。也参加青海义诊任务的资深急诊医师郑宜昌说,路竹会以最单纯的初心,结合相同信念的医护人员与义工们,大家牺牲假期却甘之如饴,从感谢与微笑的曲线中,寻回心底的富足快乐。

对人道救援工作者而言,所做的也许微不足道,甚至帮不了陷在苦难的人。但被抚慰的心灵、被疗愈的伤痛,终究意义非凡。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