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财经新闻 管控升级的背后◆文/曾秋英《交流杂志107年12月号第162期(历史资料)》
- 更新日期:112-07-11
中国大陆长期以来对媒体严加管控,凡是「政治不正确」的时政及领导人报导都被严格禁止。不过近月以来,就连就过去相对「自由」的财经领域,也被整肃之风波及。先是官媒集体抨击日前一度盛行的「消费降级」说,不久后大型入口网站「网易财经」及「凤凰网」遭到整改,官方杀鸡儆猴意味浓厚,一时间财经媒体人人自危,对许多议题若非轻轻放下,就是噤口不言。
中美贸易战升级 财经报导加强管控开端
事实上,从2012年中国大陆国家主席习近平上任以来,便逐步加强资讯管控,并多次有节奏、有层次地对入口网站、新兴媒体、网路媒体等进行整肃。
2013年,先是大力整肃以自由敢言著称的官方背景媒体「南方周末」;2016年,中共党内的右派媒体「炎黄春秋」遭强力打压;同年间,中央网信办开始加强互联网媒体和自媒体的整顿,北京网信办更通告包括新浪、网易、搜狐、凤凰等多家入口网站的新闻资讯存在违规行为,并勒令关闭原创新闻专栏进行整改。
值得注意的是,当时被划下红线的都仅止于时政新闻领域,财经新闻未受影响。即便市场之后一度出现大陆经济可能「硬著陆」的负面讨论,但官方并未明显插手介入,经济新闻报导层面仍能海纳百川。
不过今年以来随著中美贸易纷争不断升级,大陆财经媒体的报导内容从一开始摇旗呐喊、信心满满,突然间转为冷处理。中美贸易如此重要的议题,在主流财经网站上几乎未见讨论,而这时间点正好发生在中美关系急遽降温的5月。
回顾当时,5月初起,中美两国共进行两轮重要的贸易谈判,大陆对此相当重视,派出国务院副总理刘鹤的核心层级出面进行谈判。5月19日,刘鹤赴华盛顿谈判结束,公开宣告双方达成共识「不打贸易战」后才经过短短10天,美方突然翻脸,表示将对价值500亿美元的大陆进口商品加征关税。此番非但让大陆下不了台,此后关于中美贸易战的讨论更被显著消音,即便出现相关评论,也只剩下外交口径上的一贯角度。
港媒日前推出一篇《全面审查时代》,里头访问了来自纸媒、网路媒体、自媒体的20位新闻工作者。其中一位未具名的官方纸媒经济版记者便称,中美贸易谈判触礁后,上头规定不能用「贸易战」这个字,需改用「贸易摩擦」代替,且报导内容不能详细阐述,坦言经济报导被操控的力度愈来愈强。
「消费降级」说引争论 官方全力灭火
「纽约时报」月前一篇报导指出,中国大陆经济发展放缓的同时,多数城市房价却持续飙升,加上P2P崩盘的冲击,不少中产阶级已自动降低生活支出,从租房到日常消费品要求更高的CP值,也因此出现「消费降级」之说。
今年以来,泡面、啤酒、榨菜等低价消费品的销量出现大幅上扬,「榨菜配著二锅头,骑著摩拜遛一遛,购物就『9块9包邮』……」这句顺口溜在大陆网路上意外暴红,被视为「消费降级」的佐证。
消费降级的背景与宏观经济表现放缓息息相关,尤其外部市场因贸易保护主义受到影响、中国大陆国内在去杠杆及地方债飙升间如何取得平衡左右为难,自对经济成长带来极大挑战。
此外,中国大陆今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速自达到3月份的年内高点10.1%后,便开始逐月下滑。5月份增速更降至8.5%的15年来新低后,持续在低点震荡。9月份虽略为回升到9.2%,但仍在今年相对低点,显示消费动能正在下降。
不过大陆官方显然觉得「消费降级」不是件有面子的事。官媒立刻发文「以正视听」,强调大众化商品销售较佳的情况反映的是「消费升级」的新趋势。报导还援引浙江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冯钢的说法,称榨菜等物美价廉的商品受到青睐,实质是「消费理念提升」的表现。
有趣的是,新华社该篇言之凿凿的文章刊出没多久,冯钢就在微博上发文澄清,否认就相关问题接受过新华社的采访,并明确表示「一个字都没说过」。
经济报导管控全面升级
在「消费降级或升级」的争论引发热潮后,大陆官方也进一步收紧财经新闻的管控力度。
9月11日,大陆大型入口网站网易旗下的经济频道—网易财经,突然公告运营中出现「严重问题」,需要进行「全面的整改,大力整顿违规行为」,并自该日起停止更新内容。无独有偶,9月26日,香港凤凰卫视旗下的「凤凰网」发布公告,宣布包括财经频道在内的3个频道、新闻APP、手机网(WAP网),即日起至10月10日停止更新并整改。
对于两大财经网站整改的原因,市场众说纷纭。舆论猜测网易财经早前曾就大陆「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发表负面评论,因此被当局勒令整改。而凤凰财经则和转载《庞大的财政支出谁堪重负?》一文有关,文章痛斥大陆官方加税导致民不聊生,因言论尺度太大被整改。尽管真实原因难以查证,不过分析人士指出,上述两家媒体之所以遭到整肃,主要是刊出的文章与评论有「妄议中央」之嫌。
这种传闻并非空穴来风。「纽约时报」在9月底曾报导,大陆官方已向各媒体下达一份强制禁令,提出六项需「严格管控」的经济题材。此六个题材包括:经济数据不及预期,经济成长面临较为明显的下行压力;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已成隐患;中美经贸摩擦影响逐渐显现;国内消费者信心指数下降;通货紧缩预期升温;借社会热点事件渲染民众生活艰难。足见经济新闻的红线区域大幅扩张。
此外,根据香港大学新闻及媒体研究中心的资料,审查机构还删除了包含「消费降级」、税收、债务和失业等内容的网路评论,该中心专门监督微博等社交媒体服务的审查情况。
官方对经济衰退忧虑日深
大陆官方的新政策透露,高层对于经济衰退的忧虑日渐加深。习近平在10月31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出「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这不仅是政治局会议中首度坦言经济成长下滑的压力,并点出企业经营困难等问题,强调要「及时采取对策」,显见宏观经济层面备受挑战。
从数据来看,大陆今年第三季国内生产毛额(GDP)年成长率为6.5%,不仅低于市场预测的6.6%,较第一季GDP年增率的6.8%、第二季的6.7%出现放缓,并创下2009年第一季以来的9年半新低,显见经济成长放缓的压力不断加大。
总经数据可能对一般民众太遥远,但股汇表现必定让市井小民「很有感」。今年大陆A股表现在亚股中敬陪末座,从1月3,500点的高点至10月跌破2,500点,跌幅高逾3成。且光是10月股灾的单月跌幅就达到11.8%,又快又重的跌势让人胆战心惊。人民币兑美元汇价也同样惨澹,10月份几度来到6.97元附近,即将「破7」。
面对经济上的内忧外患,「纽约时报」引述中国人民大学退休政治学教授张鸣认为,目前经济形势比较严峻,官方加强经济报导的管控,「他们害怕出现进一步的恐慌」。不过张鸣表示,扩大审查的策略可能让人们更容易相信经济的负面传言。他称,官方担心报导可能造成民心混乱,「但事实上,要是媒体不能说这个话题,可能更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