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与纠葛:梵中签署主教任命临时协议◆文/岑多夫《交流杂志107年12月号第162期(历史资料)》
- 更新日期:112-07-11
今(2018)年9月22日,教廷的官方媒体《梵蒂冈新闻》宣布,教廷当天已与中国大陆针对主教任命问题,签署了一份临时性协议。中国大陆外交部也同步发出声明,强调中梵双方将继续保持沟通,推动双方关系改善进程继续向前发展。
这份协议是听了很久的楼梯响后,终于看见的人影,可是仍旧只有人影,人还没有真的看到,因为协议的内容并未公开。
梵蒂冈在其声明中说,在长久互相接触后,教廷国务院与外交部次长卡米莱利(Mons. Antoine Camilleri),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副部长王超,9月22日在北京针对主教任命问题签署了一份临时性协议,祈愿它能对在中国的教会生活、中国人民的福祉与世界和平作出积极的贡献。
声明说,这项临时性协议是一个循序渐进和相互靠近的成果,是经过漫长过程的慎重商讨后签署的,协议也将就其本身的落实情况,进行定期性的评估。
由于看不到协议内容,无从估量双方在主教任命这个重大歧异上的进展,迄今为止,仍只能做一些揣测。
教廷决定承认7名官方主教
按照《梵蒂冈新闻》的报导,教宗方济各决定将郭金才、黄炳章、雷世银、刘新红、马英林、岳福生和詹思禄等7名中国大陆官方任命主教纳入教会,另一名去(2017)年1月去世的涂世华主教也在名单之列。其中,马英林是现任的中国天主教主教团主席、中国天主教爱国会副主席。
其实今年2月初,就已传出罗马教廷跟中国大陆的谈判已接近尾声,教廷将做出重大的历史性让步,承认7名被北京任命的主教。而在1月26日,以报导梵蒂冈动向为主旨的《天主教亚洲通讯社》即报导,梵蒂冈要求两位教廷已合法任命的主教退位,以让位给爱国教会的主教。
其中一位是广东省汕头教区的主教庄建坚,88岁的庄建坚被强迫去北京,会见由一名高级教士率领的梵蒂冈代表团,要求他辞职,好让位给曾遭教廷「绝罚」的黄炳章。另一位是天主教福建省闽东教区主教郭希锦,他被要求退一步,降格担任爱国教会「非法」任命的主教詹思禄的辅理主教。
为此,去年10月就已听闻此事的香港已退休的前枢机主教陈日君,不辞千里在今年1月份两度飞到罗马去见方济各劝阻此事,讯息曝光后,他更力谏方济各将内情公诸于世,透露方济各见他时还曾表示,「我叫他们(教廷人员)不要再造成另一次敏真谛事件(Mindszenty case)!」借以对教宗形成压力。
显然陈日君的斥责与愤怒并未奏效,半年多后,梵中真的签了协议,虽然是「临时」(provisional)性的,以两年为效期,但以教廷的意向,「临时」不是为了「撤回」,而是为了推向一份正式协议,以取得更多的成果与权利。
梵台关系尚不致马上生变
梵中关系逐渐解冻在80年代末期就开始,1999年,当时的教廷国务卿索达诺枢机主教发表了一句有名的名言:「教廷在台北的大使馆就是驻中国大使馆,如果北京同意,梵蒂冈可以在当天将使馆转移到北京。」此后据了解,双方即已展开接触谈判,到了教宗本笃十六世2005年上任后,即积极推动梵中对话,他于2007年曾发表公开信,强调愿意与中国政府对话,克服以往的误解。
2013年方济各接任教宗,更全力展示友好姿态,多次表达访中意愿,屡次赞美中国有「无穷尽的智慧」。
我前任驻教廷大使王豫元认为,中共其实并不需要急著与教廷签这份协议,因为这对它的统治并不有利;但如今签署协议之后,教廷其实随时可以将大使馆从台北迁到北京。但他认为,中共未必急于让梵蒂冈大使馆迁到北京,如此可以保持对台北的外交压力。
我外交部表示,这只是一纸宗教协议,并不涉及政治,因此双方签署协议并不影响与教廷的邦谊,而且教廷也一再向我保证协议并不影响双方邦交。而驻教廷长达7年之久的王豫元则认为,教廷与北京之间的主要的歧异就是宗教,本来就没有政治议题,所以只要宗教问题解决了,外交关系就不是问题。
我驻梵蒂冈大使馆当然十分担忧双方进展,但认为教廷与北京之间仍有太多事情需要解决,包括教廷现只承认了7位中国教区的主教,还有30余位还没谈;其次,中国自订的教区只有98个,但教廷过去在40年代却划定了134个教区,光这些枝节就可以谈很久。
更何况,中共「自治、自养、自传」的三自爱国教会制度,几乎是牢不可破的政治原则,梵蒂冈亦不可能在此一核心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之前,就贸然将于位台北的大使馆,迁到北京去。
不过,反对梵中协议最力的陈日君,对此表示悲观。他认为,梵蒂冈与中国签署主教任命的临时协议后,将会放弃与台湾的正式关系。他在香港慈幼会修院召开记者会表示,梵蒂冈与中国签署主教任命的临时协议,显示梵蒂冈愿意断绝与台湾的关系。
协议签署后不久,10月初,前述被教宗承认的7位主教之一的郭金才主教,与另一位主教杨晓亭共同代表中国天主教主教团,到梵蒂冈参加世界主教大会。教宗方济各主持开幕弥撒时强调︰「这是我们第一次有两位来自中国的主教。我们向他们表示热烈欢迎。他们的出席,主教们与伯多禄继承人共融更加明显」。
方济各说完此话一度哽咽落泪,教廷媒体《罗马报导》甚至以「教宗哭了」为标题进行报导。
梵中主要矛盾:权力扞格
中共与教廷的矛盾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其一是表现在民族主义与圣统制之上的权力扞格;其二则是无神论与上帝信仰之间的矛盾。这两个矛盾,前者大于后者。
无神论与上帝信仰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并不只是存在于中国大陆,亦即,并不是只有基督教会与共产国家之间,才存在矛盾。许多民主国家,包括像美国这种曾是清教徒建立的国家,都已经由最高法院的释宪,将同性婚姻合法化,这其实与传统教会的教诲是相悖的,然则,这些国家仍透过法律的解释或立法,否定了以圣经为据的教会主张。
在当年冷战的大背景下,梵蒂冈曾对天主教徒发出反共敕令,要求天主教徒不得参加共产党,双方势如水火。但中共一直以来并不曾在形式上否定宗教信仰,虽然实质上中共确曾在包括文革在内的几次运动中,广泛迫害过天主教徒或基督徒,但文革之后,大规模的迫害已经减少,若仍出现一些迫害行动,已不是基于对宗教教义内涵的否定,而是基于宗教组织恐怕危及其政权存续的担忧。
因此,北京与教廷之间的矛盾,主要是权力矛盾。亦即,过去中共反对天主教而推动「三自运动」,自办爱国教会,便是以天主教是帝国主义、资本主义的外国势力干涉中国内政、在中国境内进行颠覆渗透的媒介为理由,呈现出民族主义的面貌;而教廷亦以圣统制,要求全球的主教必须由教廷合法祝圣。
如今,北京纵然不再以帝国主义的阶级敌人看待教廷,却仍然担忧天主教这类具有全球号召力的宗教组织,对其政权具有潜在的颠覆能力。北京由此显现出十分矛盾的作为:一方面,即便主教任命协议已经签署,中共当局却仍拆毁了位于山西与贵州两个天主教圣地,一处是山西省洞儿沟的圣母七苦山,另一个是贵州省安龙县的圣母山;另一方面,现任中国大陆国家副主席王岐山10月22日抵达以色列后前往哭墙,双眼紧闭,双手放在哭墙的石头上,似在祈祷。
这两个矛盾的景象,与梵中签署主教任命临时协议相互辉映,因为北京既想要博取政治开放的名声,又恐惧宗教将会瓦解它的政权,这一纸协议只能用「临时」的名义暂时权充一下,其来有自。除非这种纠结的心态除去,否则梵中建交恐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