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智财战与高端人才间谍疑云◆文/冯震宇《交流杂志107年12月号第162期(历史资料)》
- 更新日期:112-07-11
随著美中贸易战规模日趋扩大,这场原本以美国指控中国侵害智慧财产权为导火线的战火越烧越旺,已经逐渐变质,从智财战与贸易战变成为一场美国为遏制中国挑战美国霸权的地缘政治大战,更有学者称之为新冷战。
为了打赢这场新冷战,美国已经从军事、外交、贸易、金融等各个层面全面出手以遏制中国,例如以国安为由,否决大陆业者并购美国公司、禁止中国5G与电子资讯设备等,而为了防止美国技术流向中国助长「中国制造2025」,已逐步祭出人才封锁战,除了传出要限制中国学生的留学与工作签证数量及签证期间外,更传出FBI对列名于「千人计划」的高端人才采顺藤摸瓜的模式,以间谍罪进行调查、甚至加以起诉。
对中强硬已成美国两党共识
虽然有许多人认为川普总统针对中国的种种作为是期中选举的考量,但从美国舆论与学者专家的看法可以了解,美国对中国的策略与态度已经有了基本的改变,甚至可以客观的说,美国对中国的顾忌与敌视乃是两党的共识,对来自中国的间谍威胁忧虑更挥之不去,日后对中国的态度可能只会更强硬,而不会回到过去。
这是因为中国快速崛起,除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外,还推出亚投行和「一带一路」等新战略和美国竞争,又在南海和美国对峙,对美国所掌控的全球地位及秩序构成挑战,使得美国各界逐渐形成一股「制衡中国」的氛围。早在欧巴马总统任期的后期,美国就已经提出「亚太再平衡」的战略;而在2016年的总统大选中,不论是川普或是希拉蕊其实都释放出不同程度的中国威胁论。也因此,许多专家的共识就是不论哪一党执政,美国现阶段对中国的态度与政策可能都不会有太大的改变。
美国祭出人才封锁战
在美国对中国所采取的军事、贸易、外交以及其他各种的行动中,对于中美双方最可能造成长远影响的,大概就是美国对中国所祭出的人才封锁战策略了。这是因为若要避免中国弯道超车,在技术上领先美国,除了防止美国技术流向中国之外,更重要的就是要防止中国透过留学生、交换生、合作计划或是其他学术研究管道获得美国的技术,才能有效的阻止中国达成「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
而人才在大国竞争中的重要性,可以从中国的「两弹一星」(核弹、飞弹和人造卫星)计划之所以能够成功得知一二,盖其关键就在于留美学人钱学森等人才回到中国。也因此美国这次除了防堵中国运用骇客、技术移转、并购等方式取得美国技术之外,还把重点放在人才方面,特别是针对掌握尖端技术的高端人才。
也因此美国在2017年12月发布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就提出限制签证以防止「非传统情报收集者」盗用美国智慧财产权的新政策。今年2月,美国联邦调查局局长Christopher Wray公开表示FBI越来越担心中国使用「非传统情报收集者」,例如学生、教授和科学家后,针对中国的态度也日益明朗。美国华尔街日报就在3月报导白宫考虑针对中国留学生签证设限的新闻。虽然此政策在白宫所举行的高层会议中,被美国驻华大使Branstad以经济及影响层面过广等理由说服川普,但是在10月3日英国金融时报又再度报导,白宫鹰派正以间谍威胁为由,敦促川普停止对中国留学生发放学生签证。
虽然此事尚未确定,但是美国却已开始对涉及敏感科技领域的中国学生加以限制,尤其是前往美国学习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等专业的学生更是重点,因为这些领域都是「中国制造2025」计划中的重点发展领域。
例如美联社在今年5月29日引述美国国务院不具名官员表示,川普总统正努力对中国「窃取美国智慧财产权」进行打击,其中包括缩短部分中国公民的签证有效期。而根据各美国大使馆和领事馆收到的指示,对机器人、航空和高科技制造业等领域的学生,其签证有效期将从欧巴马时代的五年缩短为一年,并于今年6月11日起执行;若中国公民在美国商务部特别审查名单内的机构任职,还需要得到美国相关机构的特别许可方能获准签证。
「千人计划」为锁定目标
美国对其他涉及中国的人才交流计划也报以怀疑的态度。例如今年8月由川普总统签署的2019年国防授权法案中就明确规定,美国国防部不得对设有孔子学院的美国大学中文项目提供资助;美国国会紧接著在9月13日提出「阻止高等教育间谍及窃盗法案」,其目的在于防止外国情报机构利用学术交流项目窃取美国技术、吸收间谍及散播政治宣传。
更值得注意的是,近日传出美国针对中国政府引进海外人才的「千人计划」与其他合作项目痛下杀手。所谓的「千人计划」,是中国引进海外高端人才的国家级战略。这个从 2008年开始实施的计划是由中组部、统战部、教育部、科技部发起并制定,其目的在于从国外引进在知名大学和科研院所任教、在国际知名企业任职的专家、或是拥有智慧财产权或掌握核心技术的国外专家回中国定居或短期工作,并给予比国外更优渥的薪酬与待遇。根据统计,该计画从执行以来,已经成功吸引超过6,000名各领域专家,分12批回中国发展。
由于这些高端人才对中国的崛起有重大的贡献,因此美国也采取不同的措施加以反制。首先,对窃取美国高科技智慧财产权,并成功转移到中国的华裔学者采取拒发签证,不许再度进入美国的策略,纵使是受邀出席国际学术会议也都不准。根据媒体报导,北大生命科学院前院长饶毅今年7月受邀出席「第42届世界空间科学大会」就被拒签。
其次,则是对涉嫌窃取美国高科技技术或智慧财产权,并准备转移到中国的华裔学者以各种罪名加以逮捕并起诉。根据媒体报导,目前入选「千人计划」并遭逮捕的包括通用电气首席主任工程师郑小清、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海洋学家王春在、维吉尼亚理工大学的张以恒教授,以及密西根州立大学自动化机器人专家席宁等。而在今年9月又传出全球最大癌症研究与治疗中心德州安德森癌症中心(MD Anderson)有9名华裔科研人员相继被革职或处分,其中包括参与「千人计划」和「长江学者计划」的学者。这些不断出现的讯息也导致美国华人自嘲表示,「千人计划」快要变成(在美国)的「入狱计划」了。
为此,德州科技大学(Texas Tech University)还在官网上贴出一封由负责学术研究的副校长Joseph A. Heppert署名的公开信,明确指出「美国国会正考虑跨党派立法行动,对于在美国大学与中、俄、伊朗『人才计划』有联系的教职员采取制裁行动,尤其是中国的『千人计划』」,因为国务院和FBI相信,「千人计划」与中国解放军密切相连。
应留意波及台湾企业与人才
由于美中贸易战已经从量变成为质变,除了原本的侵害智慧财产权与强迫技术移转等指控外,又加入了大国竞争、美国遏制中国崛起等元素,使得问题更形复杂。也因此美国在原本的贸易、军事、外交等战线之外,已经逐步开展对中国的人才封锁战,以有效的防止美国技术与美国智慧财产权流向中国,进而防止中国在技术上弯道超车赶超美国,而受影响的不仅仅包括「千人计划」,还扩大到其他的人才交流计划,甚至可能影响中国赴美的留学生。
另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是,在这场涉及间谍活动的「非传统情报收集者」之人才封锁战中,也凸显了美国对营业秘密的重视。但是这种发展并不只是会打到中国企业,也可能波及台湾企业与人才,例如不少台湾旅美学者也获邀参与「千人计划」,近日甚至传出联电与喜康两家知名台湾企业也因为被控侵害美国业者的营业秘密而被起诉,因此国人对于美中这场人才封锁战与智财战也要特别小心,以免被卷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