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把城市当成教室─城市浪人的社会实践◆文/冯靖惠《交流杂志108年2月号第163期(历史资料)》

「带领年轻人翘掉不满意的生活,把城市当成教室,找到想花一辈子学习的事情,成为让别人快乐的存在。」在台湾社会,存在著一群城市浪人,他们的使命,就是邀请年轻人一起冒险挑战、练习面对挫折,成为一个更勇敢的人,甚至成为自己最喜欢的大人。

创业 是因为长期背负的罪恶感

80年次、台大社会系毕业的张希慈,5年前婉拒顶尖企业的工作邀约,毅然决定创办教育型社会创新组织「城市浪人」,更曾获Forbes富比士杂志评为亚洲30岁以下杰出社会企业家。

「创业,是因为长期背负的罪恶感」,没有教育和企管背景的张希慈这样说。

翻开张希慈的人生故事,一路从北一女中念到台湾大学,都是明星学校,她的身边仍然有一些因性向或国族因素,不被肯定和期待的同侪,他们都是「贫穷」的。 对张希慈而言,「贫穷」包括生理的「绝对贫穷」和心理的「相对贫穷」。

「但我过去从未做出行动帮助他们」,不想再「错过」的张希慈,大学毕业后,虽然可找到不错的工作,但她决定创业,从体制外机构从事教育改革。

曾担心所学冷门 无法接轨职场

高中毕业时,张希慈就因为担心自己的兴趣很冷门,未来无法顺利接轨职场。经历数年探索,张希慈在大学毕业即创业,城市浪人是她的第一份正式工作、第一次创业,坚持了5年还未曾放弃。

张希慈坦言,第一年完全没任何收入,只能不停兼差,当家教、主持司仪,让自己「活下来」。张希慈说,原本她都把问题一个人扛,后来她承认自己并非「全能」的领头人,要相信伙伴,共同面对问题,才能发挥团队力量。

不是一个人做很多 是很多人都做一点

张希慈发现,现今青年在既有教育体制中,多数人极少关心「自我探索」与「社会参与」,因此在毕业之际,多数人无法进入适合自己发展的领域,或是专注于个人发展,而忽略了社会其他群体的需求。

因此,2013年,张希慈与一群伙伴创办城市浪人,首创全球唯一的「流浪挑战赛」。2015年,由一批平均22岁的年轻人在台湾正式注册登记了第一个由年轻人带领年轻人跨出舒适圈的社团法人「国际城市浪人育成协会」,希望能透过游戏式领导,让青年开始试著用自己的力量为社会创造正面能量,并从中寻找到自己的价值与方向。

「社会参与、改变世界不是一个人做了很多,而是很多人都做了一点点。」张希慈这样说。

游戏中学习 带领年轻人走出舒适圈

城市浪人透过独家的教育服务设计,提供直接与间接的教育服务给16至26岁之间的学生与社会人士,让人们能借由城市浪人的服务,更理解自己的使命,并开始思考人生当中重要的长远行动。具体服务包含流浪挑战赛、微型挑战赛、活动专案以及盖普日(年会)等。

过去4年多来,城市浪人服务中港台超过17座城市,陪伴近6,000多名大专校院学生探索舒适圈以外的生命可能。

城市浪人育成协会今年举办第五届流浪挑战赛,将在3周内挑战30项任务,例如,如「打工换物」以劳力换取店内一份餐点或商品,或是「零元旅行」以free ride出游,或是带家中长辈搭Uber、住一晚Airbnb等,让青年走出同温层。

因应新课纲 走进高中校园

此外,因应108年新课纲即将上路,城市浪人育成协会前年开始更从体制外走进高中校园,免费提供教材,希望让更多学生「把城市当成教室」,送餐给街友,或拥抱陌生人。

张希慈表示,以前念书时,大家都「把教室当城市」,把升学当唯一,认识的人就是班上同学,缺乏对其他人的想像力跟同理心。

城市浪人前年执行「教育种籽计划」,首度走进高中校园,在树林高中开设一堂双师资(学校老师与城市浪人)、前所未有的多元选修课程—「一堂线下人生游戏体验课」,把学生关心的议题转化成任务设计,让高中生走出舒适圈,在现实场境学习。

她把过去体制外的教育服务经验,转化成体制内老师开设选修课程的教案,让更多老师知道,原来「同理心」、「使命感」和「行动力」是可以教的。

任务包括:做一道料理,亲自送给街友吃,并访问街友;找20位陌生人给他们一个拥抱;向新住民学家乡语言;教外国人说闽南语;挑战失去视力与语言能力,在城市中生活5小时等。

张希慈说,希望学生参与不同族群的生命经验,进而发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