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以租代买共享还是空享◆文/迈博《交流杂志108年2月号第163期(历史资料)》

「什么都有,什么都共享,什么都不奇怪」,这句改编的广告台词,套用到现在最夯的「共享经济」,绝对适用,从共享单车、共享机车,到共享行动电源、共享雨伞等,在行动上网普及和人手一机的时代,开创了全新的消费习惯和商业模式。不过,历经几年的发展,这种新模式也渐渐遇到瓶颈,冒出各式新问题,市场机制与政府监管还在相互磨合,共享经济要更臻成熟,仍在不断地摸索中。

以租代买 使用不需拥有

根据MBA智库的定义,「共享经济」为闲置资源的再分配,让有需要的人得以用较便宜的代价借用资源,持有资源者也能或多或少获得回馈;在网路社群与行动装置的助力下,加速共享经济的发展。

翻成白话一点,共享的精神就是「我需要使用它,但我不需要拥有它」,也就是「以租代买」,过去不是没有这样的概念,像是住宿网站Airbnb,让出租者与使用者达到双赢。不过在智慧型手机还不普及的时代,一个邮件往返、留言回复,可能需要等个几小时,现在智慧型手机普及,让平台业者可以给予最即时的服务,消费者也投注更多注意力在线上服务,大大改变了以往的商业模式。

除此之外,线上购物的评价系统,也建立了一套信任机制,使消费者在使用过程可以安心,这个信任度延伸到共享经济平台,让陌生人间也能放心地进行以租代买的交易。

停随骑 共享单车掀风潮 以中国大陆这几年最热门的共享单车为例,一开始大陆因私家车数量急剧增加,城市交通的压力与日俱增,共享单车被寄予厚望,解决近距离叫车贵与公共交通「最后一哩路」的问题。同时,共享单车不必定点停车,方便性高,配合日益普及的QR code扫码和GPS定位迅速找车等优点,都让共享单车刚推出就受到欢迎。 2014年,大陆首家共享单车品牌ofo成立,初期仅在北京大学校园内提供学生使用,之后迅速窜红,根据ofo发布的数据,2015年10月底,ofo单车投放数量仅2万辆,一年多后的2017年一下子爆增到2,300万辆。

整个共享单车行业,在2016年更加火热,继ofo、摩拜成功后,包括小鸣单车、小蓝单车等中小规模企业跟著进场,光在2016年有超过20多家共享单车企业共存,伴随著一轮轮的融资,整个共享单车行业看似充满前景与活力,使用者规模也持续增长,2016年共享单车的使用者规模达到1,886万人,年增率达到惊人的700%。

然而好景不常,共享单车刚开始出现,确实满足了短途出行的需求,但数以千万计的单车被缺乏公德心的用户,随意停放在人行道、公车站,甚至还有单车被偷走或破坏,在城市中堆积成一座座「共享单车坟场」,这些对经营者而言,就面临硬体成本烧钱、营运成本过高、价格战下微薄的收入等处境,都让共享单车企业捉襟见肘。德国经济周刊的一份报告就显示,每辆单车成本约1,000元台币,需要每天使用5次,才能在一年内拿回本金,然而用户却是4天骑一次,每次仅花一元用一小时,投资效益极低。

融资排名一度高居第三的「小鸣单车」,于2018年3月宣告破产,成为首家破产的共享单车大品牌;至于两大龙头ofo和摩拜,也难逃走下波之势。摩拜单车(Mobike)2018年4月被美团公司收购,历经8个月后,创始人胡玮炜辞去执行长职务,意味著该公司将完全交由美团管理,还马上传出摩拜将大规模裁员的消息;另一巨头小黄车ofo,一度开疆辟土到国外20多个城市,如今也快速萎缩,一一收摊,还面临十多亿押金用户排队索还的问题。

在极盛时期,有人将共享单车的竞争形容为「彩虹大战」,各家都会用专属颜色做出区隔,还曾发生「颜色不够用」,但随著行业开始没落,路边的单车颜色,也越来越单一。

过度投放 陷公地悲剧

探究原因,就必须检视「共享经济」的原始理念和定义,既然是「闲置资源的再分配」,就是基于已有的物品共享,透过高存量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个人支出成本,经济学的术语叫做「柏拉图改善」。然而大陆的这些共享单车,发展却是依靠大量生产新的自行车并投放到市场,著重点完全在于「增量」而非「存量」,违背了「闲置资源」的原则。

在行动网路时代,「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成了多数商家信奉的真理,为了快速抢攻市占率,不惜砸大钱,也形成对资本高度依赖,一旦募资遭遇阻碍,资金链中断,共享平台就无法再负担快速扩张的高昂成本。

再从人性的角度观之,共享的商品也容易陷入经济学中考验人性的「公地悲剧」理论。对于有限的公共资源,因产权不清晰导致每个使用者都更加倾向对公共资源过度利用,加上缺少有力的监管,使得人们在过度利用公共资源时,无需担心受到任何惩罚,从而造成资源枯竭,最终不但商家赚不到利润,也从资源共享变成资源浪费。

在台碰壁 obike黯然退场

无独有偶,台湾也重演过类似情节,新加坡共享单车obike于2017年进军台湾,标榜「随停随骑」,要与有固定站点的ubike正面对决。不过后来obike因屡传乱停、占用机车停车格等争议,甚至有多辆自行车遭到任意丢弃,2018年台大还因校园内超过1,200辆违停的obike被弃置,业者却不愿认领,而向业者提起民事诉讼。

历经这些挫败,obike在2018年6月闪电宣布停止一切营运,让许多用户错愕,灌爆obike的脸书表达不满。 obike的挫败,跟大陆的共享单车又有些不同。台湾的都市地狭人稠,机车族众多,停车已不易,随意停放自然压缩到机车族的使用空间;反观大陆城市面积大路面宽,对于乱停的单车有较大的腹地和容纳度。

此外,大台北的ubike站点,越来越频密,硬体又比obike佳,「市容更有序、单车更好骑、也不会走太远」,成了ubike胜出的关键;同时,台湾各县市政府也对obike的随意停放做出管制,甚至将大批单车强行拖吊,面对政府和民间社会的双重夹击,obike也因此以失败告终。

共享机车 主攻年轻人

然而obike在台湾尝试不成功,却不代表共享经济概念的止息。最近在大台北地区,出现了「共享机车」,许多学生族群开始骑乘「威摩 WeMo Scooter」,是亚洲第一个无特定租还地的智慧电动机车即时租借服务,只要下载APP,不需车钥匙即可24小时随时租借,锁定年轻族群,还特别针对25岁以下用户,推出更优惠的方案,主攻还没有足够经济能力购买机车的大学生,目前会员人数已将近10万,服务范围集中在台北市核心的三个行政区,投放了2~3千台的机车。 这对于繁忙的台北市区而言,是个新尝试,也暂不存在监管缺乏的问题,因为一切按照机车的交通规则运行,未来是否会重蹈过度投放的覆辙,还是将共享理念发挥到极大,甚至促进环保,后续的发展值得关注。

潮水退了 才知谁裸泳

共享经济绝对是未来的大趋势,只是盈利模式如何定位、要有怎样的社会责任、用户的合法权益如何保护、协同治理体系如何跟得上、如何维护公共数据的安全、如何提高使用者素质不要破坏公物等,很大程度上都影响著共享经济能否健康可持续地发展下去。

在这之前,更要先回归共享的本质,善用大数据分析,认清用户的需求和体验感,切忌盲目同质化跟风,以及圈地式的粗放型发展。要探索建立持续稳定的盈利模式,扭转以往对高资本投入的依赖。

与此同时,政府的监管也要跟上步伐,譬如大陆的滴滴顺风车发生命案,大陆政府就祭出严厉惩罚措施,以此倒逼平台强化自身的安全建设;又如政府对obike的取缔,也展现一定的魄力,某种程度也是防微杜渐,让无法适应当地社会的企业,极早划设停损点。

有句话说,「潮水退了,就知道谁没穿裤子」,共享经济的完善,永远在路上。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