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翻转对高龄社会的政策想像◆文/王国羽(中正大学社会福利系退休教授、高雄医学大学医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兼任教授)《交流杂志108年4月号第164期(历史资料)》

如果高龄社会趋势已经是全球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那么相对应的社会政策应该如何呢?这个问题,在台湾过去30年间,已经发表过非常多的学术著作与各种不同的主张及政策。有些政策已经实施,例如目前的长期照顾政策,或年金改革等。以台湾政治现实面,政党政治让许多公共政策无法延续,每4年或至多8年,各项重要的社会政策方向,随著政党轮替,都必须再调整一遍。另一方面,社会经济资源有限,整体税率负担过低,福利政策成为政党竞逐的手段,更增加政策持续性的挑战。

过去20几年,政府分别提出各种不同的因应人口高龄化的政策规划,例如已经20年的长期照顾政策,或教育与年金制度改革等。无论哪项政策,也不论是那个政党执政时提出,这些政策的共同特色是建构在解决「高龄社会的问题」,也就是假设高龄人口对社会是种负担与社会问题的假设之下,发展各种解决问题的对策。本文采取不同的角度,将高龄人口视为社会资产,如何累积高龄者的经验,回馈与贡献社会,并就高龄人口对社会的冲击,由以往的「问题取向」朝向「社会资产与机会」方向移动,改变对高龄社会与相关政策的思维。

循环不息而不仅止于直线发展的政策想像

首先,就全球角度而言,高龄趋势是不可避免的社会发展,除世界卫生组织推动的积极老化政策之外,联合国提出永续发展目标作为全球因应资源有限环境策略,17个目标已经陆续在各国与各区域逐步落实至社会政策。这个发展计划,最核心的目标,除因应全球物理气候变迁之外,对未来各国的高龄趋势,也是核心的关键目的之一。高龄社会不仅影响各国的福利体制,也会冲击各国的硬体建设,如建筑、交通运输、教育设施、都市计划等。换句话说,如果高龄社会与少子化双向发展,未来社会整体人口数量将持续下降,今天所有以「发展」角度出发的政策,需朝向「缩减」移动,因此高龄社会带动的是整体社会政策的软硬体调整,幅度之大,超越我们目前可以想像的范围。

另一方面,过去将近30年,西方国家,尤其是英美等国,为应付福利制度的改革与持续,提出生命历程(Life Course)政策论述观点,强调各种发展阶段的政策彼此之间互相影响的动态关系,采取线性终身观点提出各项政策改革与因应之道。整体来说,生命历程的社会政策观点有其深化政策论述的贡献,但是因应高龄社会发展,可采用循环不息的永续发展观点因应高龄社会所需。上述联合国的永续发展目标,其中采取生命循环(Life Cycle)角度评估政策的影响,正可回应本文所要提出的未来高龄社会的政策想像。细部作法是将永续发展的目标,挑选适当的指标,扣紧生命循环概念,两者密合程度为评估公共政策永续发展的条件。这个概念在能源政策上,特别能彰显循环运用的重要性。相对的,当运用到高龄社会时,我们可以采取相同的逻辑,以高龄社会为前提,采取积极、正面角度看待高龄者,而非将高龄者视为社会问题的一部分,以合理化政府的政策。在政策循环永续的概念下,高龄者是社区互助支持的一部分,而非被动的接受服务或支持,外部物理环境全龄友善,则对任何高龄者都是可持续发展的政策。

生命循环的政策意义,意指每项政策本身都须以持续发展为主要政策目标,指引政策方向。政策始于高龄人口群,反推回其他政策领域,对高龄者不再采取「有问题需求」的人口群,而将高龄者视为回馈与贡献社会的人口群。当我们采取环状的政策想像时,每项政策环节与彼此之间的环扣关系成为关键。例如教育政策是循环不止,采取「学习」而非重视学位的教育制度。人的一生是不断学习新知与生活经验的循环,而不单是取得学位而已,如果能将各个阶段的学习重新设计,不再以修业年限为主要的思维,而是任何时间点都能学习,那么高龄阶段也可以回头再学习高中的课程或小学的课程。例如现在各地方政府推动的长者识字教育,如果不同阶段的学制,以学习为主,就可将高龄者纳入一般学习环境中,无须再另费力气设立两种不同的教育学习机制。

又如建筑设计,建材使用除考虑环境友善及全龄人口适用之外,也需考虑建材的永续循环使用的可能,降低对环境的负担,同时保持对环境最低度的冲击破坏。例如交通运输,考虑全龄适用设计,各种载具都能以全龄友善且无障碍方式设计,降低高龄者出外的阻碍,高龄人生就不再只是局限在有限的活动空间而已。

积极、贡献与传承的熟龄社会

台湾自40年前开始推动老人活动中心各项社区式活动方案以来,历经40年的发展,已由早期开设课程,逐渐朝向多元学习发展。但是政府的政策仍欠缺如何纳入高龄者经验、智慧与洞见的具体作法与政策。高龄者本身也可成为授课的讲者,分享人生经验与智慧,而非被动参加课程而已。发掘民间具各种智慧与经验的长者,积极建立让他们可以贡献与回馈社会的机制及政策,未来将是高龄社会重要的人力资源,而不是被动需要照顾的长者而已。

例如政府的年金改革,虽然著眼于财务考虑,降低不同体制内老年期经济生活保障的不均,但是不可否认的,台湾退休制度让大批公立学校退休老师,经验无法延续传承,大学尤其如此。退休教授仍可发挥指导学生做研究的功能,或带领年轻学者做研究,将研究经验传承。细部制度设计,不应局限于领取双份薪水的表面不公,而是有效的运用熟龄且具教学与研究经验的教师。过往台湾大学学科领域区分琐碎,过度重视学生毕业出路的课程设计,往往忽略基本理论的深入探究,目前大学课程以专业执照为核心的课程设计,往往无法提升基础学科知识的累积与深化。让过早退休的大学教育人才,创造出回馈学群的机制,是政府在完成第一阶段年金制度改革后,可以全面规划的政策。

自立、互依的照顾制度

政府规划的长期照护政策,基本上建构在假设老年人口需要他人协助提供照顾的前提之下。但是老人是否需要使用到外部或公部门的照护资源,取决于长者的社会资源与照顾人力。长者不仅是被照顾者,也是可以照顾提供者与生活协助者。例如在台湾随处可见的隔代照顾的事实,换句话说,未来的照顾政策需要再细部的区分,在不同老年阶段,高龄者角色可以是提供照顾者与被照顾者。未来的照顾工作,势必发展部分照顾任务改由照顾机器人提供,降低人力依赖度。

没有任何人可以终身完全独立自主生活,高龄阶段的照顾工作,各种的政策与高龄者之间,都会呈现补充与互补的关系。各种提供替代家庭与自我照顾的选择方式,都需要纳入考虑与讨论。目前的照顾政策,如何定位市场机制与公部门照顾服务及高龄者三者之间的关系,势必需要随著高龄人口比例而逐年调整与修正。当社会将高龄者视为社会资产时,我们所有的政策想像与规划将更为正向、积极与永续。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