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地方创生 点燃台湾乡村新能量◆文/李永展(中华经济研究院研究员/教授、美国密西根大学环境规划博士)《交流杂志108年4月号第164期(历史资料)》

根据国发会的人口统计资料,台湾在1993年迈入高龄化社会(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率超过7%),并于2018年成为高龄社会(超过14%),预计将于2026年成为超高龄社会(超过20%),高龄化速度远远超过欧美日等先进国家。而若生育率维持现况,2065年出生数将减少一半,预测2018~2029学年度,各级学校将较2006~2017学年度减少超过10%至30%的生源。这二个现象指出台湾面临的严峻人口结构挑战─高龄少子。

台湾必须面对的真相:高龄少子X城乡差距

另一方面,台湾都市计画区人口占总人口约80%,且集中在六都,而六都总人口已超过1,600万,人口过度集中在主要都市,将对都市的住宅、交通、空气、卫生、医疗及教育等体系造成更高的挑战。

台湾在1970年代与全球经济正式接轨,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借由「出口导向」的工业化发展模式,包装为有活力的亚洲经济体中强健的新兴工业化国家之一员。在台湾接合全球经济网络之后,区域间的差距与都市极化现象更加恶化,这种地理空间上的不均衡发展,成为台湾当前最严重的城乡问题。但更令人担心的是,台湾正如日本一样,在人口即将迈入负成长且经济迟滞发展下,城乡失衡的现象将更加严重。

地方为什么要创生?

为了因应城乡失衡,台湾在1970年代大力提倡「社区发展」及「农村复兴」,透过社会教育及农村振兴,提供居民更多元的选择。而1994年文建会(今文化部)提出「社区总体营造」政策,更在全台各地扰动不同社区由下而上实践社会力,透过「人、文、地、景、产」五个面向,希望清楚勾勒、重新梳理台湾城乡与社区之间的多重交织关系。

社区营造推动20多年来,在人文风貌及地景生态面向,全台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进展,居民也乐于透过凝聚共识,采取社会力来解决人际疏离及城乡落差的窘困。但如何建构社区产业、如何提升乡镇经济力、如何提供多元就业机会则成效有限;质言之,「人、地」逐渐携手并进,强化了家乡的认同及空间的改造,但「产」则仍停滞在「富都穷县」的产业结构。有鉴于此,再加上高龄少子现象愈趋明显,城乡差距更加恶化,行政院特别将2019年定位为「台湾地方创生元年」,透过「人、地、产」三大要素之整合,希望能舒压首都圈,均衡台湾城乡发展。

地方创生推动目的,主要系依地方特色发展地方经济,缓和人口过度集中六都之趋势。相对于日本地方创生的「三支箭」(情报网站、人才培育、财政支援),国发会推出五支箭(企业投资故乡、科技导入、整合部会资源、社会参与创生、品牌建立)的推动战略,并透过相关法规调适,提供税赋及租金优惠,鼓励企业认养创生事业;调适土地使用及观光法规,促进地方产业发展;活化既有土地及设施,协助展开创生事业,其目的在促进岛内移民,并配合首都圈减压,期望2022年地方移入人口等于移出人口,2030年地方人口能够回流,达成均衡台湾的目标。

地方创生的实践

为了实践地方创生,国发会将全国368处乡镇市区中的134处列为地方创生优先推动地区,由中央政府协助该地区提出地方创生事业提案及推动相关事业工作。地方创生优先推动地区依资源特性及发展情形,区分为三种类型:农山渔村、中介城镇及原乡。但除了这些优先推动地区外,其他乡镇市区也可比照地方创生的精神及作法,争取不同资源来挹助发展。本文引介一个位于优先推动地区的原乡案例─花莲县丰滨乡复兴部落。

丰滨乡位于花莲县海岸南段,日治时期称为「新社庄」,二战后改为丰滨乡。丰滨乡为原住民乡,共有五个村,居民以阿美族为主,分布于丰滨村(乡公所所在地)、港口村及静浦村,矶崎村为撒奇莱雅族部落,新社村则属噶玛兰族部落。

丰滨乡传统上以农渔业为主要经济活动,近年来大力发展观光产业,例如丰滨乡阿美族传统文化部落,其中的猫公部落(丰滨村)及港口部落于2014年登录为花莲县文化资产。此外,丰滨乡长久以来落实生物多样性保育原则,与周遭的森林、河川、部落、海洋共生共荣,默默践行著里山倡议的精神。

其中,静浦村的海口生态及捕捞渔业、新社村的梯田及浪花,近年来成为打卡的热门景点,但鲜为人知的是沿著山坡、面向太平洋的复兴部落是全国第一个无烟部落。有别台11线公路旁的噶玛兰族,复兴部落是一群光复后来自台东长滨、花莲光复、瑞穗等地的阿美族人,他们被水源充沛、资源丰富的加塱溪召唤而定居于此,当地人称为Dipid(阿美族语),意思是笠螺,此乃因噶玛兰族捡拾笠螺食用,用后的螺壳堆积在此而得名。

由于信仰的关系,复兴部落居民全数恪遵教会规定的无烟、无酒、无槟榔的生活公约,信步走在部落中,处处可见禁烟标语,而靠著宗教力量,再加上部落长老及花莲县阿美族社区发展协会的投入,继丰滨乡于2005年被世界卫生组织认证为全球第91个安全社区后,复兴部落于2006年成为全台第一个无烟部落。

另一方面,社区发展协会总干事是部落媳妇,原本随著夫家搬到花莲市区,但因缘际会下与部落长辈建立了情谊,并透过协会申请到各级政府补助,例如水保局的农村再生补助,使复兴部落在2012年完成农村再生培根计划的四阶段课程。后续再争取到营建署城乡风貌补助,透过社区规划师的雇工购料,改善社区空间,营造部落新风貌,不只再现了祖先善用水资源的智慧,也利用休耕多年的山坡地,采用友善农法复耕。

其次,透过社区发展协会的协助,除了原住民传统的捣糯米活动及小草鞋编织,复兴部落积极推动社区特色产业,例如既酸又甜的洛神花蜜饯及甜美可口的洛神花布丁,或民族植物的山苏、龙葵及山猫等野菜(熟食或生鲜包装)。

此外,透过社区力量,将部落原有的闲置空间打造成商品展售空间,展售部落「八个傻瓜」协力复耕种出来的苦荞、黑豆与稻米等农产品。

再者,部落推动里山倡议的经验,吸引不少年轻人到部落见学,不只是游子返乡参与「复兴结─父亲节」活动,也扰动大专青年参与「大专生洄游农村竞赛」,替部落注入了年轻伙伴的活力。也有外地的年轻人,受到协会干部及部落长辈的感召,愿意移居到部落与居民一起打拼,发挥自己专长,与部落共同打造独一无二的社区产业及部落品牌。在部落展售空间,协助将「八个傻瓜」的农产品,透过商品设计、网路科技及品牌行销,让游客可以从网路上获得复兴部落的资讯,然后规划适当游程,或透过网际网路,将部落产品销售到全台。

由于实践里山倡议的「永续性」及「独特性」,更能落实地方创生的可能,使复兴部落在「地」的「森、川、里、海」得以发扬光大。而透过「留乡、返乡、移乡」的「人」的营造,让部落人口得以稳定,确保包容性成长。更由于人与地的结合,使部落的特色产品得以走出去,而懂得品味的旅客愿意走进来,建立复兴部落独特品牌的地方产业─「人、地、产」三要素的合谐共生,使复兴部落提供了一个具原乡DNA的地方创生案例。

地方创生未来图像

台湾一直处于「缺乏合宜平价的在地资源」及「缺乏经济规模的消费市场」两个发展困境中,因此半世纪以来一直是「结构性」的弱者,这种情况在少子高龄及城乡失衡的当下更显窘困。因此,因应青壮人口外移及地方就业机会缺乏,未来国家的发展重点及资源分配,必须要能够活化地方,使地方成为国家永续发展的基石,而地方活化必须透过创生事业推动经济,为地方产出新的收益及外溢效果,为此必须创造出与以往不同的事业结构。

在发掘地方DNA后,地方应凝聚共识并形成愿景,然后结合独立的事业手法,共同投入地方创生,才能启动未来应有的地方变革。具体而言,台湾迫切需要的是「政府有高度政策意识」而「民间有高度推动意识」,当全台都具备这些意识,具「创意、创新、创业」的优秀团队势必就能在地方著床,然后生根、深耕。

地方创生不只希望解决多年来的城乡失衡问题,更希望能前瞻国家未来的永续发展,所以需要大家一起做对的事。对的事是「政府有宏观目标及周全策略」,且「地方有共识愿景及事业构想」,惟有如此,才能引领台湾因应少子高龄及城乡失衡的二大挑战,才能体现经济成长、社会包容及环境保育的永续发展真谛,也才可能在2030年有稳定的人口规模,进而建构宜居且永续的均衡台湾。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