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循环经济」全球经济新显学台湾崭露头角◆文/蔡敏姿《交流杂志108年6月号第165期(历史资料)》

  • 更新日期:112-07-11

环保意识抬头,「循环经济」(Circular Economy)成为全球经济趋势。2018年世界杯足球赛,球员身上的球衣就是使用台湾回收宝特瓶制成的环保纱球衣;台湾垃圾分类回收,成果斐然,被美国最大博物馆报导;「小智研发」(Miniwiz)开发环保建材,也在海外频频获奖。台湾逐渐以新样貌登上国际舞台。

每年全球电子垃圾 可堆起九座大金字塔

何为「循环经济」?指透过设计具备可恢复性及再生性的产业系统,以循环再生取代生命周期结束的概念,同时,最大幅度地减少废弃物对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简单来说,就是把垃圾变成新材料,再变成消费者愿意购买的产品,即使丢弃后也能回到自然循环供应的系统里。

举例来说,现代人智慧手机形影不离,但你可能不知道,一支平均160公克重的手机,藏著一整条跨国产业链:来自美国矽谷的设计师与工程师、台湾代工企业在中国大陆设厂的百万劳工,组装出手机。巧夺天工的背后则使用了大量资源,其中包括许多地球上含量极少的金属,例如来自刚果的钴、印尼的锡和铜,以及秘鲁的黄金。电子产品汰旧换新速度快,长年下来累积的电子垃圾无法被地球分解,并大量增加中,间接影响全球暖化,冲击人口生存。 若在循环经济模式里,一旦手机装置与其零组件能被拆解、再利用为目标进行设计,手机的汰旧换新便不会形成浪费,因制造的资源都将再被完全利用,过程中也是无毒,重返自然生态。除此之外,以租借代替购买也是另一种可行度颇高的方式。 联合国报告指出,2018年全世界的电子垃圾总共有4,850万吨,相当于人类迄今为止制造的全部商用飞机的重量总合。每年全球扔掉的电子垃圾足够堆起9座大金字塔。麦肯锡顾问评估,在欧洲采用循环经济模式,每年可省下高达 6,300 亿美元的材料成本,并在2030年前创造一年1.8兆欧元的经济利益,显见循环经济发展潜力无穷。

2018世足赛球员战袍MIT 用宝特瓶做的

台湾推动垃圾回收多年,受到国际关注,全美最大博物馆机构史密森尼(Smithsonian)官网今年初刊文指出,台湾约55%的家用与商用垃圾得以回收,工业废弃物比重达77%,不仅媲美德国及南韩,也远高于这两项回收率分别为26%与44%的美国。2015年,台湾的废弃物回收公司超过1,600家,年营收达到20亿美元。

文章还将台湾的垃圾车文化形容为「社区仪式」,民众拎著垃圾等候播放古典音乐的垃圾车抵达,并按照不同类别将垃圾丢进垃圾车。台湾成功的垃圾回收系统,让台湾人的垃圾制造量从15年前的每天制造1.2公斤,大幅减少到现在的850公克。

塑胶污染充斥全球,台湾已有本土技术取代传统塑胶,透过利用农业废弃物以淀粉制成产品,可完全自然降解。此外,废弃宝特瓶也能成为世足球衣,台湾一家纺织原料大厂远东新的回收纱产能,排名全球第二。公司开发出以海洋废弃宝特瓶再制而成的「海洋回收纱」,用在西班牙皇家马德里、德国拜仁慕尼黑身上所穿的球衣。该技术已回收1,000公吨以上的海洋垃圾,制造出100万双海洋回收鞋。很难想像,世足赛运动员身上穿的,竟是用宝特瓶回收而来的。

环保建筑师将垃圾变黄金 狂扫海外大奖

猜猜看,哪一个产业对地球的污染最严重?答案是房产业。资源循环台湾基金会指出,全球有一半以上的原物料被拿来盖房子,建筑物的建造与使用消耗全球36%的能源,产生全球近四成的碳足迹。为了制作钢筋、水泥等建材,不只制造过程消耗大量能源,开采矿石也对环境造成巨大冲击。

其实,在循环经济产业界有一位战将,台湾环保建筑师黄谦智,致力把垃圾变黄金,2018年登上英国「经济学人」特辑,探讨全球废弃物议题。黄谦智毕业于美国康乃尔大学建筑学士、哈佛大学建筑硕士,2005年返台创办「小智研发」,开发环保建材与低碳消费产品,曾在2012年获颁纽约年度杰出创业家,并在2015年的世界经济论坛获颁「科技创新先锋奖」。

大众可能对黄谦智这名字感到陌生,但你可能曾踏上他的建筑。黄谦智在2010年替台北花博园区设计的「远东环生方舟馆」,为全球第一栋采用宝特瓶搭建的绿建筑,利用152万个回收宝特瓶,再制而成48万个宝特砖。2017年,另一作品「TRASHPRESSO」为全球第一台移动式回收站,在1小时内可回收50公斤宝特瓶,兼具移动方便、自动化,以太阳能板自主发电的工业级垃圾回收站,入围英国伦敦设计博物馆的比斯利年度设计奖(Beazley Designs of the Year)。

黄谦智接受天下杂志采访时表示,公司和Nike合作把回收球鞋变成纽约、米兰、北京的店面建材。还有之前在巴西奥运盖好的一座大型浮岛,是用巴西垃圾变成一个超大浮筒做的。这东西的好处是什么?降低毒性、耗能,以及占用空间。最重要的是,一切都是在地取材、在地制造。「小智研发」做建筑的案子,因为建筑才有基本的量,可以启动整个回收过程。公司做了许多创新,甚至尝试让垃圾飞起来。

「5+2」产业创新政策 循环经济入列

循环经济是政府的重要政策,列入「5+2」产业创新政策,透过资源再利用,有效缓解废弃物与污染问题。行政院于2018年12月通过「循环经济推动方案」,将循环经济理念及永续创新的思维融入各项经济活动,借由协助关键产业,如金属、石化等材料产业,研发创新材料技术及推动再生资源高值化。

为什么台湾要推动循环经济?台湾糖业公司董事长、资源循环台湾基金会董事长黄育征,在他所写的《循环经济》一书中指出,台湾90%以上的能源、肥料、饲料,以及60%以上的食物仰赖进口。过去半世纪来,持续依赖进口大量能源,原物料,再加工生产外销,制造过程的废弃物随意弃置,任由环境被污染破坏,这样刺激成长的工业化经济模式,在资源供需与价格大幅波动之际,难以持续创造就业,并兼顾环境生态。

从「避害」的角度来看,黄育征表示,以台湾地小人稠、高人口密度,亚洲数一数二的人均碳排量,再加上废弃物无预警乱窜等社会现象,循环经济的设计可直接把污染和废弃物转换为有价值的资源,间接复苏土地的生命力,从根本减少对原物料的倚赖,提升原物料的经济效益,让台湾在经济发展和资源掌握上,都能更加独立自主。

从「趋利」的角度来看,他分析,循环经济可让台湾摆脱半世纪以来代工的宿命。台湾夹在「缺乏低价的在地资源」和「缺乏经济规模的消费市场」两个困境中,既无法掌控前面的原料端,也缺乏后端消费市场的支撑,因此半世纪来一直是个「结构性」的弱者。若把循环经济的精神带入企业体,可让台湾业者扮演新时代的领导角色。没有一个国家,比台湾更迫切需要采行循环再生的经济发展思维。

循环经济过招 必备四种法宝

循环经济在具体实践上,需结合四种作法,地球公民基金会指出,首先,产品必须重新设计。除了使用回收材料制作外,还要坚固耐用、不易损坏、容易维修。并在产品寿命结束后,容易拆解和分类回收;第二,使用再生能源制造产品,不排放任何形式的污染。若产生副产品,也要回收到产业循环中;第三,建立资源反向循环的系统。产品必须容易维修与升级,厂商也可用翻新再制方式延长产品寿命。若真的无法维修,则可拆解后重新送进产业链继续利用;第四,建立「以服务代替拥有」的新商业模式。例如U-bike,只要付租金使用就好,不需要拥有脚踏车。在此模式下,为了减少维修成本、让产品寿命越长越好,厂商也有诱因设计出更耐用且容易维修、回收的产品。

检视循环经济案例,可以先观察有没有做到上述四点,且是否有达成「零污染」、「零废弃」、「零事故」三大指标。循环经济非纸上谈兵,许多国家、企业都已成功落实,并成为国际观摩指标。循环经济时代来临,台湾也准备好了。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