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2019年印度大选的观察及分析◆文/方天赐(国立清华大学通识中心副教授、印度中心副主任)《交流杂志108年6月号第165期(历史资料)》

印度在今年5月23日刚结束的第十七届人民院(Lok Sabha)议员选举中,选出542位人民院议员(另有一席延后选举),任期5年。开票结果,执政的印度人民党(Bharatiya Janata Party)在现任总理莫迪(Narendra Modi)带领下,表现出乎预期,取得303席次,将由莫迪继续连任总理。印度也正式进入「莫迪2.0」时期。

选情观察

这次大选是印度总理莫迪(Narendra Modi)2014年上台之后的第一次大选,形同对其执政成绩的总检验。以选前的民调来看,莫迪总理领导的印度人民党虽有一些优势,但席次可能减少。在上届大选中,印度人民党获得282个席次,是1984年大选后,首次有政党在大选中单独过半。但印度人民党在去年底的地方选举中,失去中央省(Madhya Pradesh)、拉吉斯坦(Rajasthan)省及恰蒂斯加尔(Chattisgarh)省的执政权,被认为是严重警讯。但大选结果出乎选前预估,在莫迪总理个人魅力影响下,成功带动印度人民党整体选情,因而再创佳绩。

对印度人民党而言,主要的挑战来自于在野的国大党(Congress Party)。该党在印度独立以来执政时间累计长达半世纪,但在上届大选中遭遇最大挫折,只获得44席及不到20%的选票。国大党的现任领导人为拉胡尔 "甘地(Rahul Gandhi),他是首任印度总理尼赫鲁(Jawaharlal Nehru)家族的曾孙;他的祖母甘地夫人(Indira Gandhi)、父亲拉吉夫 "甘地(Rajiv Gandhi)都曾任印度总理,是印度最著名的政治世家。国大党此次的席次微幅增加至52席,表现欲振乏力。拉胡尔在选后便宣布辞去党主席,但受到慰留。一般认为,国大党若无大刀阔斧的改革,短期内难以重返中央执政。

另一个表现不如预期的是地方型政党。这些地方型政党的影响力虽然仅限于少数省分,但一旦大选出现无政党单独过半的情况,这些地方型政党便可能成为关键的「造王者」(King-maker), 决定由哪个阵营获得执政权。以北方省(Uttar Pradesh)为例,人口超过 2.2 亿人,是印度人口最多的省份,共选出80位人民院议员,占总席次的15%。以该省为根据地、但以往常常对立的社会主义党(Samajwadi Party, SP)与大众社会党(Bahujan Samaj Party, BSP)便在此次大选中携手合作,希望有所斩获。但结果表现平平,只获得15个席次,无法影响大选结果。地方型政党是否就此势微,值得观察。

选战中的经济议题

经济发展是莫迪政府的施政重点之一,执政以来大刀阔斧推动「来印度制造」(Make in India)、「数位印度(Digital India)、「智慧城市(Smart City)等计划,成功吸引外资,让印度总体经济维持不错的表现。

但莫迪政府的经济成绩单中也有一些部分的表现并不理想。举例而言,莫迪政府在2016年11月8日突然实施废钞令,以打击贪污及黑钱为由,停止使用原先通行的1,000元及500元卢比面额纸钞,便对经济造成伤害。该政策由于缺乏完善配套措施,造成流通现金骤减,严重影响正常的经济交易。此外,印度在2017年7 月实施新制的商品服务税(Goods Service Tax, GST),借以简化及统一中央与地方税制,便利经商及降低企业成本。就长期而言,此项改革有其必要性。但新税制执行迄今仍然有许多问题,对处于适应阵痛期的中小企业反而形成负担。

以目前的经济结构来看,印度约有一半人口以农业为生。因此,农业发展不仅攸关经济成长,也跟选票有关。印度人民党在2004年大选时便有过深刻的体验。当时执政的印度人民党自认为经济发展不错,提出「印度闪耀」(India Shining)口号,大胆提前举行大选。但基层农民并未感受到经济成长的果实,反而在大选中对印度人民党投下反对票,使其意外失去连任机会。为了拉拢农业选民,朝野阵营在此次大选中都提出许多承诺。执政的印度人民党便宣布,将提供农民5年期的10万卢比(约4万4,000元台币)无息农业贷款,并投入25兆卢比(约新台币11兆元)发展农村,让农民的收入在2020年翻倍。这些补贴措施可能是印度政府未来的沉重财政负担。

另一个引起热烈讨论的经济议题则是就业问题。在上次大选中,印度人民党承诺执政后每年将新增1千万个工作机会。但根据印度国家采样调查办公室(National Sample Survey Office)在今年1月遭披露的调查报告指出,印度在2017-2018年间的失业率高达6.1%,是1972-1973年以来最差的表现,城市的失业率更高达7.8%。虽然印度人民党指称该项报告只是草稿,但其实已经反映失业率攀高的问题。莫迪政府连任后需要有确实的解决方案。

强人角色的双面刃

寻求连任的印度总理莫迪素来以印度教民族主义者及强人形象著称,却也造成国内的两极评价。支持者认为他是近年来最有魄力的印度领导人,有助带动印度发展。在当前印度政坛上,莫迪基本上已具备万夫「莫敌」的气势。反对者则认为莫迪政府执政以来,社会对于「异见」的容忍度降低。知名的印度影星阿米尔 "汗(Aamir Khan)2015年11月时,便曾对印度内部增长的不容忍(Intolerance)表达关切。印度政府并未以此为鉴,反而终止由阿米尔 "汗担任该国观光大使。

牛肉问题的恶化也反映出印度社会容忍度降低的倾向。印度教徒传统上将牛只视为圣兽,因而大多反对屠宰及食用牛肉。印度部分地方省分已有禁止屠宰牛只的规定,但并无明文规定禁止食用牛肉。莫迪政府上台以来,则传出多起因为吃牛肉而遭殴打的案件。批评者认为,莫迪及所属的印度人民党向来强调印度教徒利益,对于穆斯林等少数族群缺乏包容性,故坐视此类事件发展而无积极作为。根据人权观察组织的纪录,自2015年5月至2018年12月间,已有44人因为牛肉相关问题遭暴民私刑致死。今年4月13日,也就是第一阶段大选投票后隔两天,便再度传出基督徒因为从死牛身上剥取皮革而遭围殴致死。

莫迪总理的印度教民族主义形象,有助凝聚印度教支持者,但也可能加深少数族群的疑惧。时代(Time)杂志便以莫迪总理为封面,质疑他是「分裂总司令」(Divider in Chief),显示外界对社会对立的担忧。此次选举中,有多位印度人民党候选人发表偏激族群言论却能顺利当选,恐是极端印度教民族主义兴起的警讯。

对国际情势的可能影响

莫迪政府的民族主义性格,也反映在其对外作为上,倾向采取较为强硬的对应立场。2017年夏天,印度便与中国大陆在中、印、不丹交界的洞朗地区发生对峙,双方也各自动员军队及争取国际支持,历经73天才和平落幕。

印度大选前另一个受到国际瞩目的事件则是印度于2月26日派出军机进入巴基斯坦控制地区,空袭匿藏该地的恐怖组织。此举是为了报复稍早印度武警在喀什米尔地区遭到恐怖攻击,导致四十多人死亡。虽然这并非印度军方第一次越过实际控制线进入巴基斯坦控制地区采取行动,却是1971年第三次印巴战争后首次动用军机越境攻击,具有高度的意义。

印度人民党顺利连任后,在对外关系上预料将会维持民族主义倾向,对中国大陆及巴基斯坦形成一定压力。日本安倍首相因与莫迪总理有不错的私交,则乐见其继续执政。随著国力成长及崛起,印度已是美国印太政策及我国新南向政策中的重要伙伴国,其外交走向势将持续牵动区域情势发展。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