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升学主义扭曲亲情台剧《你的孩子》震撼大陆◆文/宁鸣生

轰动一时的北大学子弑母案嫌疑人吴谢宇,4月21日在重庆江北机场乘机时被抓获,这个潜逃3年多的嫌犯终于落网,人们震惊、不解、恐惧之余,又谈起去年7月在台湾公共电视热播的魔幻写实剧:《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北大生弑母 〈妈妈遥控器〉再现?

吴谢宇的母亲谢天琴是中学教师,把独子照顾得无微不至,吴谢宇也以保送、状元、学霸、奖学金等回报;谈到他,邻人和亲友用得最多的形容词是「完美」。但就是这样一个完美的学霸,2015年却透过一连串缜密作案计划,杀了母亲,半年没被发现,还做了两件母亲若在世绝对不会允许的事:跟亲友借钱;逃亡期间爱上一位妓女,更拿出十几万元人民币想向其提亲。

不少大陆网友联想到《你》剧里〈妈妈的遥控器〉那一集。这个令人不寒而栗的故事里,离婚的母亲把儿子视为唯一寄托,偶然间她得到一个控制器,只要儿子所作所为不符合母亲意思,他的那一天就会重新开始;儿子试图反抗却无果,甚至死亡都不可得,终于他一路读上名校、找到高薪工作,但也变成行尸走肉。

有大陆网友问,吴谢宇是想通过以这种方式摆脱母亲对自己从小到大的控制,证明自己人格独立?还是有什么别的诉求?没人知道答案。但就像一位专家说的:「我们培养孩子的过程当中,习惯把孩子当成知识的容器,往里面填东西,而恰恰忽略了他是一个人。」

基因婴儿 宛如〈必须过动〉

去年11月,中国大陆南方科技大学生物系副教授贺建奎「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引发全球震惊,也有大陆网友联想到《你》剧里的〈必须过动〉。这部剧描述一个未来世界,生育不再需要男性,婴儿都是由政府将胚胎直接植入母体,长大后每个孩子都必须接受层层考核,高分孩子全家住豪宅,低分孩子全家住贫民窟,成绩不到20分的甚至要直接销毁,让母亲再次植入胚胎。

有大陆网友说,这部影片让人看了毛骨悚然,但仔细一想,生活里类似情景太多了:「爸爸小时候的愿望就是上北大清华呢,可惜没能实现,现在全靠你了」、「妈妈要把你培养成一个淑女,要知道,妈妈小时候可没这么多漂亮衣服」……说是为了孩子,其实是把孩子当附属品,有的父母总觉得别人家的孩子最棒,或是失败了只在孩子身上找原因。

亲子关系 因升学主义而扭曲

《你》剧改编自台湾作家吴晓乐同名作品里的5个故事,分别是〈妈妈的遥控器〉、〈猫的孩子〉、〈茉莉的最后一天〉、〈孔雀〉、〈必须过动〉,每个故事2集,全剧共10集。书名典故则来自诗人纪伯伦1923年作品《孩子》(On Children)。

「大陆在疯《延禧攻略》时,台湾家长在追这出剧!」在几乎没什么宣传的情况下,去年不少大陆观众透过豆瓣、爱奇艺、优酷网等影音平台观看《你的孩子》,并引发热烈讨论;有大陆网友称这部电视剧的拍摄水准和思想深度,完全吊打大陆一众所谓「大制作、大投资」的国产偶像剧。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大陆一些重大社会案件发生时,《你》剧还被一再拿出来引述,这在大陆几乎是没有过的情况。原因只在于,它的5个短篇各自描写亲子关系在升学主义之下畸形扭曲,而台湾教改之后升学压力已经大大减少,大陆的考试主义则远胜台湾,难怪大陆民众心有戚戚。有论者直指《你》剧中父母的过度付出、过度保护和过度控制,都是「中国家长的无声谋杀」。

像〈茉莉的最后一天〉这一集里,做母亲的老是把「我也是留美硕士,要不是因为你们,我现在也是大学教授」挂嘴边,让人想到很多中国大陆家庭都面临同样情况:孩子出生之后,母亲辞职带小孩;当孩子表现不如预期,母亲情绪一爆发,就会把自己失去的东西,例如人际圈或是工作,拿出来施压在孩子身上。家庭成了施压处,而不是避风港。

看〈猫的孩子〉 陆网友哭成狗

〈猫的孩子〉和〈妈妈的遥控器〉类似,两位妈妈都把自己的人生悲剧和孩子的命运捆绑在一起,把培养孩子成材当作自己人生的唯一追求。有大陆网友就说,许多大陆家长不也如此?为了让小孩考好高考(注:大陆的大学联考),全家卖锅砸铁把小孩送到保证上名校的「高考工厂」,自己也跟著在旁边租了一间「高考房」伺候孩子吃饭穿衣,全家的人生意义都系在孩子身上……

当〈猫的孩子〉里主角「杀猫以让功课进步」的行为被发现之后,去警察局的路上,他忍不住质问母亲:「你爱我吗?你考虑过我的感受吗?」「我不要妳为了我受委屈;我想要的,从来都只是妳温暖的拥抱。」不少大陆网友说,看到这一段「哭成狗」。

衡中现象 不惜代价当〈孔雀〉

至于〈孔雀〉这一部抨击私校体制的剧情,原以为在公立学校林立的中国大陆,应该比较无感;不料也有大陆网友联想到「衡水中学」(注:大陆以铁血纪律和高升学率著称的私立中学)现象。网友说,孔雀就意味著人类的欲望,父母贪慕虚荣,想改变自己所在的阶级,不惜一切代价让孩子进入知名中学,即便她不再是她自己,即便她开始长出羽毛,父母依然坚持要孩子考完大学,「反正没人看得见妳手臂上的羽毛」;这像极了衡水中学里那些「吃饭也要跑著去,因此患了胃病,还依然坚持下去」的、被制度操控的机器。这位大陆网友说,当他看见有一篇抨击衡中的新闻底下,很多衡中校友留言「不管怎样,那是我的母校,我爱衡中」时,那一刻他满脑子都是〈孔雀〉这部剧的画面,「好恐怖」。

电视剧热播之后,吴晓乐同名小说也跟著水涨船高。一位大陆家长说,看到原著小说里的〈必须过动〉这一段时「倒吸一口冷气」:书中有过动症的孩子其实根本没病,是母亲照顾过度,让孩子失去自理能力。因此当孩子被某个医生诊断为过动症,母亲「松了一口气」,因为总算有理由尽情照顾孩子,也不用再被孩子的父亲指责孩子表现不佳。现实生活里,多的是把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的大陆父母,让孩子毫无自信,觉得自己什么也做不好,最后只能愈来愈依赖,甚至连求职时也要父母陪著去。

《你》剧每一集 都是活地狱

还有位大陆教师来台北诚品买了小说,看到〈怪兽都聚集到一起〉这一篇时极其震撼。她表示自己是早上6点30分到晚上11点10分都要守著学生的「18线边缘城市教师」,〈怪兽〉里以多人角度写一个问题小孩,也让这位大陆教师反思:现在家长意识愈来愈强大,却把愈来愈多问题直接抛给老师:「教师的生存困境谁来拯救?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家长又由谁来拯救?」

《你》剧播出后,大陆有很多评论,但也有很多理性的声音说,并不是要抨击父母的控制欲;孩子和父母都没错,而是事情整个都错了,「《你的孩子》每一集都是活生生的地狱。」

最辛酸电玩《中国式家长

目前大陆的舆论环境应该还不太可能出现《你的孩子》这样的电视剧,但去年10月大陆十一长假期间,一款「养娃」电玩《中国式家长》却有异曲同工之妙。

该游戏测试玩家「从出生到18岁在亚洲爸妈教育下的生存能力」,并决定玩家是否能进入明星小学、国中、高中及大学,从而影响结局(共82种)。游戏甚至安排了一个与别家小孩比拚的桥段「面子对决」,玩家任务是维持父母的「面子值」。

有大陆玩家希望养出一个「别人家的快乐孩子」,有玩家想要在游戏中「重活一次」弥补童年遗憾;但不论是哪类玩家,对该游戏最常见的评价都是「过于真实」。一位玩家被问到不想继续玩下去的理由,表示不想重温童年的不快乐和烦恼,「(这样的人生)有一次就够了。」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