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数位当代求知方式爆炸 读书必要性在哪?◆文/艾思德《交流杂志108年8月号第166期(历史资料)》

年初,一项媒体做的民调惊动台湾社会:超过四成台湾民众,去年一本书都没读。一时间,各界掀起正反讨论,有人感叹台湾人不爱读书造成思考力弱化、竞争力大减,也有人主张当代社会、特别是数位时代中,学习知识方式那么多,为何还坚持「只有读书高」的迷思?

只读讯息 台湾社会浅碟

联经出版公司发行人林载爵,是拥护读书价值的代表。他指出,当今讯息社会,人们接触讯息太容易也太多,虽不能说人们都不读,问题是所读的庞杂讯息既不是书也不是知识,难以延伸出深刻思考。

林载爵认为,台湾人因为只读「讯息」,造成对所有政治社会人生的反应,都成了讯息般的即兴、短浅,社会浅碟化。最常见的就是在许多社群网站中,大家常三言两语反射性抒发一下意见就结束,缺少深度讨论空间,「要培养思考力,还是得透过读书。」

亲手关掉一手打造的独立书店先驱「东海书苑」、另创「边谱」书店的廖英良,也是「读书才可培养思考力」的拥护者。研究所读社会学的他观察历史,指出任何社会的改变,最关键都来自书,「书最重要的价值,就是培养判断、思考的方式」。

思考深化 靠读书最有效

他说,脸书等网站当然也会有很好的文章,但读者会发现,由于文章都只是单篇,读完可能马上连结到其他文章,思绪随著网站连结快速转动时,也让自己少了沉淀的可能。读者往往会发现,阅读时赞叹不已的文章,竟然五分钟后就忘记。

「孤独的过程才会让你沉淀。」廖英良说,其他求知形式不是不好,但物理上可握、可翻的书,才能让读者在阅读时保持孤单,不会在过程中出现别的干扰。单篇讯息、文章没法讲清楚的议题,也得靠书的系统性整理,才能完全理解。这也是为何他要开书店:「读者很可能会在找书过程中,不经意发现一本从来不知道的书,改变一生。」

一路念哲学的文化部长郑丽君,政策上对阅读、影视、表演艺术、视觉艺术等各种有助人们长知识的管道都平等重视,私底下最喜欢的形式也是书籍,且特别是纸本书。

她说,书很重要的特色是完整的载体,把书拿在手上,就可沉在里面完整阅读,不论手感、视觉感,都没有别的形式能取代。书对人的陪伴关系,对她来说也很重要、很独特,「就像人生一辈子的朋友」。

喜欢思考 自然喜欢阅读

她也强调读书最大的价值就是帮助思考。她说,印刷术虽是古文明就有,但一直到西方文艺复兴时代,印刷术才被充分应用在出版产业,而当时就是因为人们渴望思想自由,因此透过出版来传播,不论是艺术的、文学的、科学知识的思想,也缔造了文艺复兴这创新型的社会。

「书代表思想自由。」郑丽君认为,书身为人类文化传播中重要的媒介,永远不会退流行,因为这背后有著整个社会思想文化发展中对内容的需求、人类对创作跟分享的需求,不论书以纸本或数位形式出现,本质其实都一样。「家里可以没有酒柜,不能没有书柜。」

阅读与思考对郑丽君来说,更是不断相互反馈的过程。她观察自己快五岁的孩子,深感孩子如果喜欢思考,长大就会喜欢阅读。因此如何在教育过程,保有孩子思考的主动性与好奇心,不去压抑、挫折,孩子在思考过程中自然而然会找东西读,然后就会喜欢阅读。

当今许多父母拿手机、平板影片成为孩子「保母」,郑丽君认为,影片仍是较破碎式的资讯取得、片断的阅读,不像书能提供完整的阅读与思考。她认为,只有在完整阅读书的过程,人才能不断思考,自己跟自己对话、自己跟作者对话,是发展感受能力、思考能力、世界观或想像力很重要的过程,因此花时间去读完整的书非常重要。

学习管道 并非只有书籍

同样是孩童家长的资深出版人傅月庵则有不同观察。身为旧书达人,他发现孩子竟从影片上,学到京剧各种行当的表演方式,而这是书籍难以提供的。他认为,当今社会学习知识方式多元,不能只再独尊书。

台大经济系副教授冯勃翰,也发现新世代汲取知识管道的变异。

他说,近两年,台大越来越多学生用看影片取代过去看书。例如他去数学系上高等微积分,以前学生在上课外,主要依赖看书来理解;现在许多研究生读论文读不懂时,会去查国内外的影片,因为「有图有真相」,解说得比文字更清楚,且拇指一按就可暂停,思考速度都可跟上,不会像在上课时听不懂,没法一再要求重来。

冯勃翰表示,这些现象显示学习不再只靠文字,而是有文字以外的媒介来满足。

别怪3C 使用对最重要

中央大学学习与教学研究所特聘教授柯华葳说,比起读书,许多人更爱滑手机,这是全球现象。她建议政府施行相关阅读政策时,不应忽视手机等3C学习工具,而是该教导学生如何正确使用,学习如何在庞杂资料海中过滤,找到正确的资讯。

不过,读书派仍坚持读书必要性。全台首个公益性社团法人读书会「行云会」理事长颜世昌说,台湾近年越来越不爱阅读,每人每年平均阅读书籍数量不断下降,反观中国大陆学习力十分饥渴,读书风气仍然旺盛。

台湾不读 渐输给中国大陆?

他感叹,过去都是台湾带给中国大陆很多新观念,但台湾现在能输出的东西越来越少,甚至变成得从中国大陆输入。他认为,台湾在广泛硬体上可能无法和中国大陆竞争,应该在软体上更深化、精致化,才能持续维持影响力。而要维系软体实力,读书非常关键。

郑丽君则引用「两位男人」的话,强调即使求知新工具不断冒出,读书这种传统形式永不会衰落。

她说,近年OTT(线上串流影音平台)发展旺盛,但根据电影产业报告,并未影响电影产业数值。导演李安也说,即使串流影音已经存在,电影院还是有其魅力,因为人们在独自面对小屏幕外,心中永远渴望在同一个空间一起观赏电影,「这是人类的文化仪式」。郑丽君认为,这拿来比拟读书和其他新求知工具兴起,也完全适用。

郑丽君也说,她刚上任时曾请教导演侯孝贤电影政策,他竟然建议文化部如果要发展电影,要先推广孩子阅读。

推广阅读 教育方式做起

郑丽君说,侯孝贤认为,孩子读书时,头脑里浮现的影像就是最好的电影;这种自然而然的想像力培育,是其他形式都替代不了的影像教育,更凸显读书的重要性。

读书这么重要,如何推广阅读?郑丽君认为,得先从教育开始,当今教育方式并不鼓励孩子完整阅读,教科书阅读文章都只读片段,写作教育也一样。她期待,未来教育过程能培养孩子完整的阅读习惯。

雅言出版社创办人颜择雅也说,要提升国人阅读力,教学与作业本就不应太倚赖课本。她说,很多美国、芬兰的中学语文课都没有课本,只有订课纲,每一年级设定字汇、理解力与分析力的标准,老师在这限定下自由挑各种书,学生看的书就会变很多。

传统当代 两者都别偏废

她说,像美国菁英国高中,英文课一学期要念六、七本书;另外从小学开始,许多课都要孩子做研究计划,每个计划都得先大量阅读,便快速增长阅读与思考力。许多欧洲国家教语文也都如此,像英国人第一本完整的莎剧剧本,都是中学八年级或九年级念的。不过她也说,台湾恐怕短时间内,没法这样大刀阔斧的变革,还是要渐进式。

书籍说到底,就是系统化的文字。只要人类沟通的重要工具不变,书的形式再怎么变换,人们仍然需要它。面对新旧各式求知管道,人们须保持开放,不贬抑任何一种方式,才能持续丰富自己。

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