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内容区
:::

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

:::

《深度观察》中共建政70周年与「十一大阅兵」◆文/王智盛(两岸政策协会秘书长)《交流杂志108年10月号第167期(历史资料)》

中共建政70周年的「十一大阅兵」,终于在北京城湛蓝的「阅兵蓝」天空下顺利落幕。尽管这场「十一大阅兵」是中共国家主席习近平上任后的第一次「国庆阅兵」,但已经是自2015年「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后,短短4年内的第5次大阅兵。相较于中共自建政以来的其他14次「国庆阅兵」,这场「建政70周年」的「十一大阅兵」创下了中共阅兵史上规模最大(总规模约1.5万人,各型飞机160余架、装备580台/套)、武器最多(展示中共70年来国防科技工业与军队建设成就,包括多项首次展出的大型洲际导弹等战略武器)等纪录,除了向外界展示军事实力外,政治意涵也相当浓厚。

百年变局的阅兵大秀

这场大阅兵之所以备受关注,主要是交杂著中国大陆自改革开放以来少见的内外压力。对外,习近平在中共建政70周年前夕,面对对抗超过一年半却仍节节升高的美中贸易战;对内,则有内部经济下行和「二师兄之乱」(猪瘟)的社会维稳挑战;往前看,北京当局面对的是已延烧超过百日且动摇「一国两制」基础的「香港反送中」运动;往后看,还有即将来到的台湾总统大选挑战。这种「内忧外患、前后夹击」的「百年变局」,给中共领导人带来极大的压力和挑战,而习近平就是在这样四面楚歌的高张压力下,战战兢兢展开了这场中共建政70周年的庆祝大戏。

但纷至沓来的众多挑战,对中共当局来讲,说到底其实只有一项─对共产党执政的挑战!因此,外界都在关注中共总书记习近平将如何利用这场号称是「面对百年变局」的建政阅兵大秀,来缓解政治困境。在其开场的883字讲话中,除了对中共建政70年来的歌功颂德外,还提出了「坚持共产党领导」、对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对外「和平发展道路」的3个「前进征程」,来诠释未来北京实现「两个一百年」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路径。然而,这段只能称得上四平八稳的讲话,真能够有效面对「百年变局」?我们可以从「十一大阅兵」更深层的3个面向加以观察。

面向一:「爱国主义」的「强军梦」

首先,从军事层次来看,尽管中共阅兵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蔡志军先前再三强调此次阅兵的目的绝非对外「秀军事肌肉」,但从解放军积极展示的「核力量」来看,北京趁机对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呛声」仍尽在不言中。尤其这次阅兵有不少新型「核」武器首次亮相,包括洲际弹道飞弹东风41、长程战略轰炸机轰-6N、以及首款高超音速弹道导弹东风17等,姑且不论实战效果如何,这些投射幅员号称可以涵括整个西太平洋和美国本土的「国产」战略核子武器,琳瑯满目的在阅兵中展示,军事震慑意味相当浓厚。此外,包括「武震八」(DR-8)无人机、「001水下无人航行器」以及「利剑」匿踪无人机等也都在这次阅兵典礼中首度亮相,期望展现中共已完全具备国防自主、国防创新能力。

透过「强军梦」的形塑,让大陆民众有「厉害了我的国」的历史光荣感,引爆中国大陆民众强烈的民族自信和骄傲,以及以为可以和美国一争高下的强大自信心。持平而论,这种让「强军梦」和「爱国主义」紧密结合的手法,有效转移先前中共执政的内忧外患,确实有短期性的兴奋剂效果,有助于暂时稳固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

面向二:「民族主义」的「强国梦」

其次再从政治层次来看,北京当局非常清楚,前述的「内忧外患、前后夹击」多少动摇了中国大陆民众对于共产党领导的信心,如果不尽速想方设法提振回复,这样的动摇必然会侵蚀共产党执政的根本。而「阅兵」的本质,就是展现一个威权政体集体主义亢奋情绪的速成方式,透过阅兵鼓动民族主义情绪来稳定政治统治。

观察这次的「十一大阅兵」场景,在习近平称不上高亢的演讲,宣称「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撼动我们伟大祖国的地位,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再搭配上述看似足以与美国比肩的「军事肌肉」,所形塑出的从民族压迫走向民族复兴的戏码,能够引起多少中国民众的「热血沸腾」?光从中共国庆大片《我和我的祖国》仅仅上映36小时票房就突破5亿人民币,就知道透过「十一大阅兵」所打造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让「民族主义」和「强国梦」是如何深刻而直接地烙入中国大陆民众的心中。

面向三:建构「毛泽东—习近平」的政治权威合法性

前述的「强军梦」、「强国梦」,更多是为了要重拾大陆民众对于中共执政信心。但对习近平而言,更大挑战是在于对其领导权威的挑战。因此,「十一大阅兵」真正的重点在于,要让全世界看见习近平的权威稳固和不容挑战。

对此,习近平早从今年上半年就开始酝酿一系列「不忘初衷」的新整风运动,全面性地在党建中贯彻「习思想」。但这样仍然不足以消弭政敌无时无刻的潜在威胁。因此,我们看到在北戴河会议之后,习近平接连密集走访甘肃、河南、北京香山等「红色基地」,甚至在十一前夕率所有政治局常委赴北京「毛主席纪念堂」,向毛泽东坐像三鞠躬,并瞻仰毛泽东的遗容─这是中共领导人首次在中国大陆「十一」之前凭吊毛泽东─「毛习继承」的政治符号意味十分浓厚。习近平采取了毛泽东「由下而上」的精神动员模式,从意识形态到政治继承,让习近平和毛泽东的影子越来越堆叠。

有了前面这么多的铺垫,习近平在「十一大阅兵」的安排上就显得底气十足。除了外界所关注军武展示外,几个漏网镜头的场景或许可以一窥习近平精心安排的「克里姆林宫政治学」(透过观察官方媒体和政府公布的一系列照片来了解高层人事和权力结构变化):首先,习近平和垂垂老矣的江泽民、胡锦涛同时步出天安门城楼,江、胡的日薄西山不但破除了外界对于习的健康疑虑,甚至更让人感受到习近平大权在握;其次,这次阅兵大典由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担任司仪,这是中共阅兵史上首次由「总理」担任司仪(过去「国庆阅兵」的惯例都是由北京市委书记主持),似乎也坐实了习近平与中共6常委(再加上国家副主席王歧山)不再是「集体领导」,而是「定于一尊」的权威结构;再者,在阅兵中高喊习近平「主席好」虽已有前例(中共「八一」建军节90周年已称「主席好」,过往都称「领导好」),但却是中共「国庆阅兵」自「毛主席」以降的唯一,显示习近平亟欲比肩毛泽东的企图心;最后,这次阅兵也是首次有所谓的「将领方阵」,一共有27名将军方队阅兵,美其名说是展现「新时期解放军重构的成果」,但明眼人都知道,这是习近平要向外界(包括政敌)展现其牢牢掌握「枪杆子」的强大力量。

大秀之后,走向何方?

大秀的激情总要落幕,「强军梦」纵然可以一吐北京居于军事下风的怨气,「强国梦」也或许可以一展「中国崛起」的想像,甚至习近平透过「十一大阅兵」完成了「毛化集权」、威慑政敌的最后一哩路,然而阅兵大秀过后,「内忧外患、前后夹击」的结构困局并未因此有所改变。面对这样的「百年变局」,「阅兵」之后的中国大陆,又将走向何方?

回页首